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张永刚的摄影工作室——肆歌,离门口不远的一个木架上,摆满了他的摄影作品。封面人物全裸着与世人赤诚相见,原汁原味地展露着生命原本的样子。面对这些作品,就连一个不懂摄影艺术的外行,恐怕也会从中感受到那种关于生命本原的启迪。
正如所见,摄影艺术者是张永刚对外的一个标签。在摄影艺术者的背后,张永刚还有另外一种身份,那就是书法家。摄影与书法,一个现代,一个传统,看似跨界甚远的两门艺术,却在张永刚的手中都结出了美丽果实。
诚然,艺术形态各异,但是活的灵魂永远相通。
左手书法,沉实安静
虽然张永刚毕业于郑州师范美术专业,但书法也是他所钟爱的艺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张永刚就在河南书法函授院跟随许雄志学习书法。
许雄志曾称,初识张永刚时,他学的柳公权一路,颇得玄秘塔、神策军等碑的神韵,楷书作品写得隽秀宜人,点画结体也颇过硬,从作品中可看出其可塑性很强。
许雄志乃国内金石大家,极其强调传统。对于很多经典的东西,许雄志能够从里面抠出比较细的东西,自然而然,这让跟随他学习的张永刚也收获良多。
张永刚最初习书是从隶书开始。在当时,张迁碑名气很大,很多初学者都从此入手。但在许雄志看来,如果习书者有一定基础,从上面汲取营养是可以的,但并不适合初学者入手。
不得不承认,在学书法的过程中,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习书者少走很多弯路。有了许雄志的点拨,很快,张永刚的隶书便入选省展、省群众书展等众多书展。
后来,细心的许雄志发现张永刚的落款中行草也写得神采飞扬,就让张永刚进行尝试。于是,张永刚又试着写行草,在书体上又进行了新的开拓。而张永刚早期的参展作品也以行草为主,所以很多圈内人都认为张永刚是写行草的。甚至两三年前,在一个篆隶展上,张永刚在他的隶书作品旁边,还听到有人小声议论说“他是写行草的”。
随着岁月流逝,张永刚慢慢地发现反倒是那些沉实的、安静的,如隶书、楷书这些东西,更能重新燃起他的书写欲望。因而,张永刚又重拾隶书。
书体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内心的沉淀是万万写不好的。因此,对于自己回过头来重写隶书,张永刚说,与最早练习隶书相比,现在不一样的可能是天性。“年轻时候的那种张扬、有锋芒的状态下去写隶书,与后来的安静、沉实的状态下去写,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右手摄影,自然纯真
对书法家圈来说,张永刚是里面的一员。但是对外,张永刚同样还是一名摄影家。
掌握一门艺术已实属不易,而张永刚却能在绘画、书法、摄影之间自由穿梭,并都取得不错的成就。对此,张永刚说,一个人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他对周围东西的要求也会非常高。
因此,在书法上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张永刚,在摄影上也是如此。
所以,从2000年辞掉干了8年的美术教师工作,到个人摄影工作室开张,张永刚就决意绝不走商业化、模式化、城市化的影楼摄影路子,而是在城市之中,做一间追求自由、真实、自然、纯真的工作室。
从张永刚的摄影作品来看,他镜头里人和物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作品中没有对技巧的刻意追求,自然、朴拙地保留事物本真、本原的东西。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永刚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生时期,张永刚学过一段时期的油画。同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一大批画家一样,张永刚的油画也深受美国著名写实画家安德烈·怀斯的影响。直到今天,无论是从张永刚的油画作品还是其摄影作品中,都能直观地看到安德烈·怀斯留下的影响。
在艺术上的审美,向来不会有统一的观点。张永刚的摄影作品也是一样。他说,自己的摄影作品与书法一样,都比较小众。不过,虽然小众,但是在开放的今天,真正的艺术不会被埋没。追求自由、大胆、真实风格的张永刚,其摄影作品还是为他赢得了支持者。早年,就有郑州比较早的杂志,如《目标》《城市》《快乐生活》《领跑》等与其有过合作。
艺术跨界,但灵魂相通
如何用笔墨语言表现出作者个人的个性与心性,是考验一幅书画作品生命力的尺子。同样,摄影也当如此。
因此,在当今的艺术领域,随处可见一些人弄出一些“奇文异符”来追求“个性”。然而,在张永刚看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追求个性,它还需要作者的个人才情在里面,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故意的作态。
而左手书法,右手摄影的张永刚,之所以能把两门看似毫不相干的艺术轻松驾驭,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无论哪种艺术,他都认为这跟背后的人及其综合修养有关。这是艺术相通的一个活的灵魂。
在书画上,他既承认个性,又坚持认为传统艺术共性大于个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经典的、传统的东西才能更恒久一点。正如碑派与帖派,张永刚承认碑的东西會有比较多的个人发挥空间,但是帖的东西比较固定。
创新与革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但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根,也才能走远。就像现在很多人临帖,都临那几个帖子,但是大多数都没进去,何谈出来!只有真正进入古,才能出新。
例如日本的书法与绘画,最初是从中国的唐代传入。但它的整体走势是往下的,这是因为它的根最多取到唐代。
所以未来,张永刚计划在隶书之后,能再往篆书走一走。在他看来,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好多笔法,只有通过好好了解篆书才能领悟。他说,艺术一定要高古,要有根,否则就会显得比较浅,也不会走太远。
在摄影上,从事摄影十几年,张永刚见证了摄影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变迁。然而在他看来,人决定了其作品的面貌。摄影作品的好与坏,胶卷相机和数码相机拍出来的差异,不在工具、材质,重要的是拍摄者的眼光。
因此,张永刚的摄影作品与书法作品看似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是在喜欢自由、纯真、自然的张永刚手下,其作品都呈现出自然天成,很纯真,不刻意的气息。想必这也是为什么摄影与书法两个跨界甚远的艺术,却都能在张永刚的手中开出绚烂之花的原因所在。
如今,张永刚进行艺术创作十余年。在书法上,他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功力型的书家,非要日积月累,临池不辍不可。因而,尽管现已很少参展,但是每天临帖仍是必需的。而对于摄影,张永刚认为,摄影不唯手熟,而是要看摄影师的眼光。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己的审美终将被淘汰。所以关于未来,张永刚希望能从摄影上抽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绘画与书法上,真正回归到传统艺术。
正如所见,摄影艺术者是张永刚对外的一个标签。在摄影艺术者的背后,张永刚还有另外一种身份,那就是书法家。摄影与书法,一个现代,一个传统,看似跨界甚远的两门艺术,却在张永刚的手中都结出了美丽果实。
诚然,艺术形态各异,但是活的灵魂永远相通。
左手书法,沉实安静
虽然张永刚毕业于郑州师范美术专业,但书法也是他所钟爱的艺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张永刚就在河南书法函授院跟随许雄志学习书法。
许雄志曾称,初识张永刚时,他学的柳公权一路,颇得玄秘塔、神策军等碑的神韵,楷书作品写得隽秀宜人,点画结体也颇过硬,从作品中可看出其可塑性很强。
许雄志乃国内金石大家,极其强调传统。对于很多经典的东西,许雄志能够从里面抠出比较细的东西,自然而然,这让跟随他学习的张永刚也收获良多。
张永刚最初习书是从隶书开始。在当时,张迁碑名气很大,很多初学者都从此入手。但在许雄志看来,如果习书者有一定基础,从上面汲取营养是可以的,但并不适合初学者入手。
不得不承认,在学书法的过程中,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习书者少走很多弯路。有了许雄志的点拨,很快,张永刚的隶书便入选省展、省群众书展等众多书展。
后来,细心的许雄志发现张永刚的落款中行草也写得神采飞扬,就让张永刚进行尝试。于是,张永刚又试着写行草,在书体上又进行了新的开拓。而张永刚早期的参展作品也以行草为主,所以很多圈内人都认为张永刚是写行草的。甚至两三年前,在一个篆隶展上,张永刚在他的隶书作品旁边,还听到有人小声议论说“他是写行草的”。
随着岁月流逝,张永刚慢慢地发现反倒是那些沉实的、安静的,如隶书、楷书这些东西,更能重新燃起他的书写欲望。因而,张永刚又重拾隶书。
书体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内心的沉淀是万万写不好的。因此,对于自己回过头来重写隶书,张永刚说,与最早练习隶书相比,现在不一样的可能是天性。“年轻时候的那种张扬、有锋芒的状态下去写隶书,与后来的安静、沉实的状态下去写,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右手摄影,自然纯真
对书法家圈来说,张永刚是里面的一员。但是对外,张永刚同样还是一名摄影家。
掌握一门艺术已实属不易,而张永刚却能在绘画、书法、摄影之间自由穿梭,并都取得不错的成就。对此,张永刚说,一个人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他对周围东西的要求也会非常高。
因此,在书法上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张永刚,在摄影上也是如此。
所以,从2000年辞掉干了8年的美术教师工作,到个人摄影工作室开张,张永刚就决意绝不走商业化、模式化、城市化的影楼摄影路子,而是在城市之中,做一间追求自由、真实、自然、纯真的工作室。
从张永刚的摄影作品来看,他镜头里人和物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作品中没有对技巧的刻意追求,自然、朴拙地保留事物本真、本原的东西。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永刚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生时期,张永刚学过一段时期的油画。同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一大批画家一样,张永刚的油画也深受美国著名写实画家安德烈·怀斯的影响。直到今天,无论是从张永刚的油画作品还是其摄影作品中,都能直观地看到安德烈·怀斯留下的影响。
在艺术上的审美,向来不会有统一的观点。张永刚的摄影作品也是一样。他说,自己的摄影作品与书法一样,都比较小众。不过,虽然小众,但是在开放的今天,真正的艺术不会被埋没。追求自由、大胆、真实风格的张永刚,其摄影作品还是为他赢得了支持者。早年,就有郑州比较早的杂志,如《目标》《城市》《快乐生活》《领跑》等与其有过合作。
艺术跨界,但灵魂相通
如何用笔墨语言表现出作者个人的个性与心性,是考验一幅书画作品生命力的尺子。同样,摄影也当如此。
因此,在当今的艺术领域,随处可见一些人弄出一些“奇文异符”来追求“个性”。然而,在张永刚看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追求个性,它还需要作者的个人才情在里面,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故意的作态。
而左手书法,右手摄影的张永刚,之所以能把两门看似毫不相干的艺术轻松驾驭,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无论哪种艺术,他都认为这跟背后的人及其综合修养有关。这是艺术相通的一个活的灵魂。
在书画上,他既承认个性,又坚持认为传统艺术共性大于个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经典的、传统的东西才能更恒久一点。正如碑派与帖派,张永刚承认碑的东西會有比较多的个人发挥空间,但是帖的东西比较固定。
创新与革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但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根,也才能走远。就像现在很多人临帖,都临那几个帖子,但是大多数都没进去,何谈出来!只有真正进入古,才能出新。
例如日本的书法与绘画,最初是从中国的唐代传入。但它的整体走势是往下的,这是因为它的根最多取到唐代。
所以未来,张永刚计划在隶书之后,能再往篆书走一走。在他看来,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好多笔法,只有通过好好了解篆书才能领悟。他说,艺术一定要高古,要有根,否则就会显得比较浅,也不会走太远。
在摄影上,从事摄影十几年,张永刚见证了摄影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变迁。然而在他看来,人决定了其作品的面貌。摄影作品的好与坏,胶卷相机和数码相机拍出来的差异,不在工具、材质,重要的是拍摄者的眼光。
因此,张永刚的摄影作品与书法作品看似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是在喜欢自由、纯真、自然的张永刚手下,其作品都呈现出自然天成,很纯真,不刻意的气息。想必这也是为什么摄影与书法两个跨界甚远的艺术,却都能在张永刚的手中开出绚烂之花的原因所在。
如今,张永刚进行艺术创作十余年。在书法上,他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功力型的书家,非要日积月累,临池不辍不可。因而,尽管现已很少参展,但是每天临帖仍是必需的。而对于摄影,张永刚认为,摄影不唯手熟,而是要看摄影师的眼光。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己的审美终将被淘汰。所以关于未来,张永刚希望能从摄影上抽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绘画与书法上,真正回归到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