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显而易见,只有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其中的三个方面着手,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培养观察能力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沸腾的生活,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细心体会万事万物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在学生亲历的动态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最高效的方法。我常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指导他们做一个钟情生活的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下了晚自习后教室和车棚又有怎样一种喧闹的场面?对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对共有生活,我则随机现场指导,全面观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到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不必说”一句由植物到动物。这样描写既井井有条,又错综复杂,浑然一体。在讨论分析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校园一角,模仿课文有条理地描写出来。渐渐地,花圃里的小草,操场上的野花,春天的第一抹绿,夏天的知了,甚至跑道上的石子,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稀奇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再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逐渐养成了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总之,粗心观察,则不见舆薪,难以觉察周围事物的独有的特征;细心观察,可以辨秋毫之末,为写作积累丰富生动的原料。
2 提高感悟能力
生活只是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认识、感悟正是对生活的内化过程。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而没有把它和我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这部无字书,注重教给学生用正确的心态认识、思考、鉴别、提炼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主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教师办公室的一盆花对我说:“老师,这盆里的花是不是有真花也有假花?”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朵花的叶子有一点点枯黄,是真花;那朵花叶子非常青绿,估计是假花。”听了他的话,我笑着示意他把花盆搬到教室。课上,我先问学生,盆里的花是真是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有的说:“花无百日红。”“过分好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有人说:“真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体验、感悟,并能在平常小事、小物中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3 训练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积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领悟写作技巧,训练表达能力。
首先树立敢表达的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弊病多多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个性缺失,信心丧失,一提作文就发怵,不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阐明观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多写片断,化虚为实、多写自身,化写为说、多讲见闻等方式降低习作难度,树立学生敢于表达的信心,并化显为隐,不着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阅读时的文本感悟到课前的见闻讲述;由生动情景的即时描绘到日记的自由畅写,习作形式灵活自由,习作心理迫切而强烈。渐渐地,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人人敢表达,人人能表达。
其次训练表达的技巧。在写作实践中,有不少学生情绪高涨时,心愤愤,口悱悱,但苦无言辞,欲言又止,或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知所云,“糟蹋”了鲜活的素材,这都是不善于表达的结果。从阅读教学入手,学习名家,获得文学滋养,是训练表达技巧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指导学生善于汲取,勤于积累。通过多读,获得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以及感悟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做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读书心得、读书随笔等。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路在自己脚下,得靠我们领着学生一同去走去闯。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敢于开拓,善于探索,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1 培养观察能力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沸腾的生活,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细心体会万事万物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在学生亲历的动态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最高效的方法。我常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指导他们做一个钟情生活的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下了晚自习后教室和车棚又有怎样一种喧闹的场面?对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对共有生活,我则随机现场指导,全面观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到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不必说”一句由植物到动物。这样描写既井井有条,又错综复杂,浑然一体。在讨论分析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校园一角,模仿课文有条理地描写出来。渐渐地,花圃里的小草,操场上的野花,春天的第一抹绿,夏天的知了,甚至跑道上的石子,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稀奇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再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逐渐养成了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总之,粗心观察,则不见舆薪,难以觉察周围事物的独有的特征;细心观察,可以辨秋毫之末,为写作积累丰富生动的原料。
2 提高感悟能力
生活只是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认识、感悟正是对生活的内化过程。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而没有把它和我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这部无字书,注重教给学生用正确的心态认识、思考、鉴别、提炼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主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教师办公室的一盆花对我说:“老师,这盆里的花是不是有真花也有假花?”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朵花的叶子有一点点枯黄,是真花;那朵花叶子非常青绿,估计是假花。”听了他的话,我笑着示意他把花盆搬到教室。课上,我先问学生,盆里的花是真是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有的说:“花无百日红。”“过分好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有人说:“真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体验、感悟,并能在平常小事、小物中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3 训练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积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领悟写作技巧,训练表达能力。
首先树立敢表达的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弊病多多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个性缺失,信心丧失,一提作文就发怵,不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阐明观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多写片断,化虚为实、多写自身,化写为说、多讲见闻等方式降低习作难度,树立学生敢于表达的信心,并化显为隐,不着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阅读时的文本感悟到课前的见闻讲述;由生动情景的即时描绘到日记的自由畅写,习作形式灵活自由,习作心理迫切而强烈。渐渐地,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人人敢表达,人人能表达。
其次训练表达的技巧。在写作实践中,有不少学生情绪高涨时,心愤愤,口悱悱,但苦无言辞,欲言又止,或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知所云,“糟蹋”了鲜活的素材,这都是不善于表达的结果。从阅读教学入手,学习名家,获得文学滋养,是训练表达技巧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指导学生善于汲取,勤于积累。通过多读,获得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以及感悟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做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读书心得、读书随笔等。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路在自己脚下,得靠我们领着学生一同去走去闯。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敢于开拓,善于探索,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作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