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田头不是犁地耕种、刀耕火种的田头,而是武夷山市崇安县星村镇的一个老区基点村——田头村。
翻开闽北老区革命史,田头村在闽北老区革命史特别是在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史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里是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中共建阳县委机关驻地,领导崇安南部、建阳北部的边界革命斗争。汪林兴、邱有贵、左丰美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
一个小小的地处偏僻的自然村,怎么一度成为闽北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带着深深的思考,阳春4月的一天,我携妻带女坐班车到星村,再租车到田头,在友人的带路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头村。
从村头往村里望去,田头村不大,坐落在田边、路边之间。据友人介绍,该村有41户183人,民居古房很多。路边有一条小溪,村中也有一条小溪,是“丁”字状。路边小溪流水平缓,村中小溪的溪水从山谷流来,流动急湍。往前走20米,左边有幢房子,这幢房子是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的机关驻地。上面用红泥浆水写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几个大字。为什么用红泥浆水写,带路的友人说,革命年代条件艰苦,就地取材,把红泥巴和水搅拌成浆水,用竹笋壳做成扫帚形状写的。走进房子,空荡无人居住,满屋是蜘蛛及稻草等农作物桔杆。友人介绍说,房主去年已搬到星村镇上居住。再走进去,里面是一块空地院子,院子里面,有一个拱形门,已用砖块堵住。据说,这个院子曾经是关押犯人或土豪的地方。
走出西南战区委驻地,回头再看,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房子旁边尽是气势雄伟的古民居,但房前是一片泥泽地。这几年,搬到村外居住的人很多,房前屋后缺少打扫。
在我们的要求下,拐了几道弯,走了几道巷,来到中共建阳县委机关驻地旧址。旧址是一幢三进式大房,白砖青瓦,大门气势恢宏。走进屋子,有一老人在晒弄农作物,见到我们也没有反应,似乎没有看见。我们主动与之搭话,老人说,这几年来这里的人很多,刚开始很高兴,但看完就走,没有什么动静,也就看见等于没看见。我们问老人,这么大的房屋,就你一个人住,房子也没人打扫清理。老人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外迁居住,平时就只一人居住。说完后,我们又来到大门,上面写有很多红军标语:“苏维埃救中国”,“拥护红军作战收回崇安县城”,“中共建阳县委宣传部”……一扇大门就是一部革命历史,叙述田头村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在闽北革命史写有浓墨的一笔。
回来的路上,友人说,田头村的古民居很多,一点也不比下梅、曹墩差,也由于田头村待在香闺未人识,可以说,保护得最好。但人们只知道田头村是中共建阳县委机关驻地,很少人知道是中共西南战区委机关驻地,需要加强宣传。如果有人投资,办一个革命纪念馆多好,与桐木、曹墩、汀浒连线开辟红色旅游路线,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农民可以增加收入。因为曹墩曾经是中共崇安县行动委驻地,中共建阳县行动委也在汀浒驻扎过。
回家后,我找到两位党史老前辈,谈了一些到田头村的感想与收获,达到释疑解惑。主要是驻地的原因和红军标语解释。
在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中,有三个游击指挥中心,一个是洋庄的坑口,二是岚谷的黄龙岩,另一个就是星村的田头。
1933年10月,闽北上空黑云滚滚,国民党军队向闽北苏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崇安发起进攻,摆开对闽北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架势,对苏区群众进行残酷的摧残。面对数倍于我的强大敌人,在苏区军事指挥员“左”倾的错误指挥下,采取以红色堡垒对白色堡垒的坚守策略,使红军被动,崇安县党政机关从县城撤到黄墩,闽北分区党政机关也从县城撤到大安。12月21日崇安县城失守,苏区形势逐步转入低潮。
1934年春,在国民党的不断“围剿”下,东乡白水的第三区苏、南乡大南第四区苏、以及建崇区苏首先丧失,同年秋,南乡的星村第五区苏,因交通受阻,划自建阳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建阳县党政机关迁驻星村区的田头村。县委书记汪林兴,县苏主席邱有贵。
1935年1月,闽北全面进入三年游击战争,为适应游击战争中独立分散活动的需要,加强对崇安西南部地区和建阳北部武装革命斗争的领导,闽北分区委决定成立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这是一个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战时体制。书记汪林兴、青年部长徐莲娇、妇女部长江爱凤、团委书记左丰美。管辖崇安的星村、桐木、曹墩、汀浒,建阳的莒口、将口、麻沙等几十个乡村。
1936年6月,中共闽赣省委在岚谷的黄龙岩成立,汪林兴调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左丰美继任战区委书记。直到12月西南战区委撤销。
在苏维埃革命时期,田头是建阳党政机关的驻地,所以墙上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苏维埃救中国”的标语和“中共建阳县委宣传部”的落款。
1934年12月21日,在国民党第五次的围剿下,崇安县城失守。广大红军游击队为收回失地而英勇作战,崇安县城自然是收复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作战任务,所以墙上有“拥护红军作战,收回赤色崇城”。
田头村是武夷山市少有的集红色、古色、绿色一体的村庄。田头村地处四面环水的小盆地,距星村仅10公里。山中盛产茶叶,水田肥沃,农业经济繁荣,有李姓、王姓,经营茶叶获利颇丰,古民居相当漂亮,保存完整,现存6、7座,砖、木、石雕十分精美,途经巨口有座在清嘉靖年间李姓捐资修建高大的石拱桥。
田头墙上的红军标语经过八十年的风淋雨晒依然清晰,见证了当年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谱写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风云。期待有识之士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谱写新篇章。
翻开闽北老区革命史,田头村在闽北老区革命史特别是在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史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里是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中共建阳县委机关驻地,领导崇安南部、建阳北部的边界革命斗争。汪林兴、邱有贵、左丰美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
一个小小的地处偏僻的自然村,怎么一度成为闽北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带着深深的思考,阳春4月的一天,我携妻带女坐班车到星村,再租车到田头,在友人的带路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头村。
从村头往村里望去,田头村不大,坐落在田边、路边之间。据友人介绍,该村有41户183人,民居古房很多。路边有一条小溪,村中也有一条小溪,是“丁”字状。路边小溪流水平缓,村中小溪的溪水从山谷流来,流动急湍。往前走20米,左边有幢房子,这幢房子是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的机关驻地。上面用红泥浆水写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几个大字。为什么用红泥浆水写,带路的友人说,革命年代条件艰苦,就地取材,把红泥巴和水搅拌成浆水,用竹笋壳做成扫帚形状写的。走进房子,空荡无人居住,满屋是蜘蛛及稻草等农作物桔杆。友人介绍说,房主去年已搬到星村镇上居住。再走进去,里面是一块空地院子,院子里面,有一个拱形门,已用砖块堵住。据说,这个院子曾经是关押犯人或土豪的地方。
走出西南战区委驻地,回头再看,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房子旁边尽是气势雄伟的古民居,但房前是一片泥泽地。这几年,搬到村外居住的人很多,房前屋后缺少打扫。
在我们的要求下,拐了几道弯,走了几道巷,来到中共建阳县委机关驻地旧址。旧址是一幢三进式大房,白砖青瓦,大门气势恢宏。走进屋子,有一老人在晒弄农作物,见到我们也没有反应,似乎没有看见。我们主动与之搭话,老人说,这几年来这里的人很多,刚开始很高兴,但看完就走,没有什么动静,也就看见等于没看见。我们问老人,这么大的房屋,就你一个人住,房子也没人打扫清理。老人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外迁居住,平时就只一人居住。说完后,我们又来到大门,上面写有很多红军标语:“苏维埃救中国”,“拥护红军作战收回崇安县城”,“中共建阳县委宣传部”……一扇大门就是一部革命历史,叙述田头村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在闽北革命史写有浓墨的一笔。
回来的路上,友人说,田头村的古民居很多,一点也不比下梅、曹墩差,也由于田头村待在香闺未人识,可以说,保护得最好。但人们只知道田头村是中共建阳县委机关驻地,很少人知道是中共西南战区委机关驻地,需要加强宣传。如果有人投资,办一个革命纪念馆多好,与桐木、曹墩、汀浒连线开辟红色旅游路线,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农民可以增加收入。因为曹墩曾经是中共崇安县行动委驻地,中共建阳县行动委也在汀浒驻扎过。
回家后,我找到两位党史老前辈,谈了一些到田头村的感想与收获,达到释疑解惑。主要是驻地的原因和红军标语解释。
在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中,有三个游击指挥中心,一个是洋庄的坑口,二是岚谷的黄龙岩,另一个就是星村的田头。
1933年10月,闽北上空黑云滚滚,国民党军队向闽北苏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崇安发起进攻,摆开对闽北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架势,对苏区群众进行残酷的摧残。面对数倍于我的强大敌人,在苏区军事指挥员“左”倾的错误指挥下,采取以红色堡垒对白色堡垒的坚守策略,使红军被动,崇安县党政机关从县城撤到黄墩,闽北分区党政机关也从县城撤到大安。12月21日崇安县城失守,苏区形势逐步转入低潮。
1934年春,在国民党的不断“围剿”下,东乡白水的第三区苏、南乡大南第四区苏、以及建崇区苏首先丧失,同年秋,南乡的星村第五区苏,因交通受阻,划自建阳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建阳县党政机关迁驻星村区的田头村。县委书记汪林兴,县苏主席邱有贵。
1935年1月,闽北全面进入三年游击战争,为适应游击战争中独立分散活动的需要,加强对崇安西南部地区和建阳北部武装革命斗争的领导,闽北分区委决定成立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这是一个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战时体制。书记汪林兴、青年部长徐莲娇、妇女部长江爱凤、团委书记左丰美。管辖崇安的星村、桐木、曹墩、汀浒,建阳的莒口、将口、麻沙等几十个乡村。
1936年6月,中共闽赣省委在岚谷的黄龙岩成立,汪林兴调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左丰美继任战区委书记。直到12月西南战区委撤销。
在苏维埃革命时期,田头是建阳党政机关的驻地,所以墙上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苏维埃救中国”的标语和“中共建阳县委宣传部”的落款。
1934年12月21日,在国民党第五次的围剿下,崇安县城失守。广大红军游击队为收回失地而英勇作战,崇安县城自然是收复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作战任务,所以墙上有“拥护红军作战,收回赤色崇城”。
田头村是武夷山市少有的集红色、古色、绿色一体的村庄。田头村地处四面环水的小盆地,距星村仅10公里。山中盛产茶叶,水田肥沃,农业经济繁荣,有李姓、王姓,经营茶叶获利颇丰,古民居相当漂亮,保存完整,现存6、7座,砖、木、石雕十分精美,途经巨口有座在清嘉靖年间李姓捐资修建高大的石拱桥。
田头墙上的红军标语经过八十年的风淋雨晒依然清晰,见证了当年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谱写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风云。期待有识之士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