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一首清新的小诗,让我们享受生活的甜美;读一篇精美的散文,让我们拾起生活海滩上的五彩贝壳;读一篇大作,让我们在沉思中感悟生活,窥见社会百态。语文以它特有的方式展示它的四射魅力,而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尤其重视作文教学,并在作文评价方面积累一些浅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价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标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价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给予肯定,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也正因此,我执教班内学生佳作层次不穷,异彩纷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交流:
一、当面即时交流
学生作文交上来以后,有的教师往往搁置几天,才有空看。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随交随看,即时听取学生的想法,趁热打铁,理清学生的思路,在师生的交流中,作文逐步趋于完善,以最佳方式呈现出来,有时当面对话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我以为他写错了,芙蓉乃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我就问他,他告诉我,这是木芙蓉,和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给我看。我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能老是自以为是,板着面孔批学生的文章,要注意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优美文字交流
有时不能和学生当面交流,教师可以用文字交流,这种交流和批改不同,它少了冷冰冰的挑剔,盛气凌人的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探讨和教师的建议。学生会感到教师很尊重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情感,使他们感到“敢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写春游的建议时,有学生建议到乡下去,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到绿树野花,可以到田间挖野菜、到小河里钓鱼、自己烧饭、野炊。我在作文后写到:“看了你的建议,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学生看后,高兴地笑了。
语文是最具体现性、情感性的课程,作文体现的更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可以给评价穿上“美丽的外衣”,甚至可以是一首小诗,让评价生动起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
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三、真情心理交流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的世界。”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一篇作文中都浸透着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充满热情的学习?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练习写作的乐趣?不要小看那五六百字的短文,它是学生心灵的独白,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和沟通。师生双方都需要彼此倾听和言说,在语言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从而让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
四、个性作文交流
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通常扮演着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心灵倾述,仿佛是呈现给法官的待审卷宗,教师红笔一勾,便裁定了此次写作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这个写作主体,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多肯定努力让学生摘到成功的果实,让个性在作文这棵娇嫩的幼苗在爱的保护伞下茁壮成长。前不久,完成一篇以“母爱”为题的习作,大多数学生以母爱的慈祥展示母爱的伟大,部分学生却以严来展示母爱伟大,还有通过手来展示母爱的,通过四季中对我的呵护展示母爱的,面对此种现象,对少数人的个性化习作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创新热情空前高涨。
五、集体评价交流
优秀作文书上的作文虽然形神兼备,但我一般安排学生课下阅读,我只在班上展示本班或本年级学生优秀作文并讨论交流,尽管文笔有些生涩,但有亲合力,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并能起到榜样作用,激发竞争意识。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第一生命。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真情实感于作文的重要性,每遇此文,我总会饱含激情得在班内诵读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谈心得,听者对此文进行讨论,多次在学生的唏嘘和泪光中结束课堂。如:有一位女生因母亲去年刚刚去世,故在完成“母爱”为题作文时,饱含热情,看作文时就让我动容、落泪,当在班内评价时,许多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真情的重要,认识到了作文要靠真情打动人。
一次与学生作文的积极交流,就像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切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虽然细微,却需要教师崇高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它似沁人心脾的春风,似润物无声的春雨,更似催人上进的号角,会唤醒学生作文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写作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精心与学生交流作文,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价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标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价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给予肯定,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也正因此,我执教班内学生佳作层次不穷,异彩纷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交流:
一、当面即时交流
学生作文交上来以后,有的教师往往搁置几天,才有空看。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随交随看,即时听取学生的想法,趁热打铁,理清学生的思路,在师生的交流中,作文逐步趋于完善,以最佳方式呈现出来,有时当面对话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我以为他写错了,芙蓉乃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我就问他,他告诉我,这是木芙蓉,和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给我看。我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能老是自以为是,板着面孔批学生的文章,要注意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优美文字交流
有时不能和学生当面交流,教师可以用文字交流,这种交流和批改不同,它少了冷冰冰的挑剔,盛气凌人的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探讨和教师的建议。学生会感到教师很尊重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情感,使他们感到“敢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写春游的建议时,有学生建议到乡下去,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到绿树野花,可以到田间挖野菜、到小河里钓鱼、自己烧饭、野炊。我在作文后写到:“看了你的建议,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学生看后,高兴地笑了。
语文是最具体现性、情感性的课程,作文体现的更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可以给评价穿上“美丽的外衣”,甚至可以是一首小诗,让评价生动起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
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三、真情心理交流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的世界。”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一篇作文中都浸透着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充满热情的学习?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练习写作的乐趣?不要小看那五六百字的短文,它是学生心灵的独白,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和沟通。师生双方都需要彼此倾听和言说,在语言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从而让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
四、个性作文交流
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通常扮演着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心灵倾述,仿佛是呈现给法官的待审卷宗,教师红笔一勾,便裁定了此次写作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这个写作主体,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多肯定努力让学生摘到成功的果实,让个性在作文这棵娇嫩的幼苗在爱的保护伞下茁壮成长。前不久,完成一篇以“母爱”为题的习作,大多数学生以母爱的慈祥展示母爱的伟大,部分学生却以严来展示母爱伟大,还有通过手来展示母爱的,通过四季中对我的呵护展示母爱的,面对此种现象,对少数人的个性化习作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创新热情空前高涨。
五、集体评价交流
优秀作文书上的作文虽然形神兼备,但我一般安排学生课下阅读,我只在班上展示本班或本年级学生优秀作文并讨论交流,尽管文笔有些生涩,但有亲合力,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并能起到榜样作用,激发竞争意识。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第一生命。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真情实感于作文的重要性,每遇此文,我总会饱含激情得在班内诵读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谈心得,听者对此文进行讨论,多次在学生的唏嘘和泪光中结束课堂。如:有一位女生因母亲去年刚刚去世,故在完成“母爱”为题作文时,饱含热情,看作文时就让我动容、落泪,当在班内评价时,许多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真情的重要,认识到了作文要靠真情打动人。
一次与学生作文的积极交流,就像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切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虽然细微,却需要教师崇高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它似沁人心脾的春风,似润物无声的春雨,更似催人上进的号角,会唤醒学生作文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写作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精心与学生交流作文,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