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如何让他们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灵活采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此,谈谈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看法。
一、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一节课认真听讲,非常困难。往往不到半节课许多学生就开始走神,搞小动作,或说话。这时,教师的批评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学习。比如,我在教部首字归类识字时,就提前把这些部首字用生字卡片写出来。在课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和讲解后,很多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归类识字失去了兴趣,精力开始分散。这时,我采取做游戏的方法来教:先把这些部首字卡片放在讲台上,让一名学生来当“小老师”,让他念卡片上的字,再让几名学生分别拿指定的部首字。拿对的给予语言或掌声鼓励,并请他讲出该字的部首及结构;错了的,再指名“小老师”来纠正、补充。这样,学生的精力马上就会转移到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比单纯的读课文和在黑板上学习生字的效果要好得多。除游戏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爱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共性。例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的,有关爱动脑筋方面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还能使他们懂得一些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并能运用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巧设问题,轻松掌握知识
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较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灌输,采取一种“念经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往往不会太深。许多教师抱怨,一个题型讲过几次了,学生居然还不懂。原因就在于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教师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并利用各种各样的提问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开动脑筋,开拓思维,使他们能自觉地把所要学的知识弄个清楚。这样,学生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才能从回答问题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刻舟求剑》一文时,我把全文都讲完后,在学生已经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意见:(1)我们知道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是捞不到宝剑的,因为他方法不对,同学们想一下他到底错在哪里?(2)那个人要捞到剑,应怎么办?(3)他“刻舟求剑”的方法可以吗?在什么时候可以用?
在弄懂课文内容后设置这类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加以引导,可以让他们对这个故事的记忆更深刻。此外,在单个提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便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提问还要注意适度,要有针对性,要抓住重难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比如,对成绩差的学生,应简单些,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起不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对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如果提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不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也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真正目的。
提问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准确答案,不要断然的说对或错。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尽快地掌握书本知识。同时让他们养成爱动脑,勤思考,勇敢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三、科学运用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用语。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的知识用成人的口吻或书面用语讲解,学生可能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就得用形象直观的教学口语,才能使他们很快的接受知识,也才能把一些深奥的知识变浅显,把生硬的道理讲生动,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导入新课《大海睡了》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说:“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涨幕就落,风起掀浪花。大家猜猜是什么?”(生:我猜是大海。生:我觉得也是大海。)然后我问学生见过大海吗?有的说见过,有的说没有见过。我让见过大海的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接着板书:大海,认读“海”字,问:“遮去三点水,是什么字?”(每)“大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水。”这样学生便能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学习课文内容了。话虽是平平常常的几句,却能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口语时,教师要使用一些孩子们熟悉的而且多数孩子都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利用生动、新颖的语言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去。
四、课堂上注重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极富情感的人,而且情感变化多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同学的赞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和表扬,即使学生有失误、有错误,也要用善意的语言方式进行批评,引导学生改正。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让班上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回答农谚“梨五杏四”是什么意思时,学生错答成梨有五个,杏有四个。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就马上边笑边大声说:“错了!错了!”这位同学感到很尴尬,把头埋得低低的。这时,我笑着告诉大家,虽然他回答错了,但他还是个非常棒的孩子,因为他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有进步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听到我这么一说,大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在我提问下一个问题时,大家都非常踊跃的举手发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在有秩序地进行着。
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小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时时都想争得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希望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称赞的手势,就可以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发现长处,及时表扬,在满足个人表现欲的同时,刺激其他同学的表现欲,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例如,当课堂秩序混乱时,我从不批评那些不好的学生,而是迅速选出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加以表扬,树立榜样,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受表扬的同学由于得到了满足会更好地表现自己,其他同学也会为争得老师的表扬去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时我会这么说:“老师喜欢专心听讲的孩子,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现在我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最专心听讲。”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立刻专心听讲。我还经常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善意的批评来矫正学生的行为。比如说有的孩子很顽皮,一直就没坐好,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会这么说:“××同学加油哦,老师相信你是棒的。”这样,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
总之,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自始至终都应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编 张亚莎)
一、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一节课认真听讲,非常困难。往往不到半节课许多学生就开始走神,搞小动作,或说话。这时,教师的批评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学习。比如,我在教部首字归类识字时,就提前把这些部首字用生字卡片写出来。在课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和讲解后,很多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归类识字失去了兴趣,精力开始分散。这时,我采取做游戏的方法来教:先把这些部首字卡片放在讲台上,让一名学生来当“小老师”,让他念卡片上的字,再让几名学生分别拿指定的部首字。拿对的给予语言或掌声鼓励,并请他讲出该字的部首及结构;错了的,再指名“小老师”来纠正、补充。这样,学生的精力马上就会转移到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比单纯的读课文和在黑板上学习生字的效果要好得多。除游戏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爱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共性。例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的,有关爱动脑筋方面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还能使他们懂得一些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并能运用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巧设问题,轻松掌握知识
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较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灌输,采取一种“念经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往往不会太深。许多教师抱怨,一个题型讲过几次了,学生居然还不懂。原因就在于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教师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并利用各种各样的提问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开动脑筋,开拓思维,使他们能自觉地把所要学的知识弄个清楚。这样,学生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才能从回答问题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刻舟求剑》一文时,我把全文都讲完后,在学生已经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意见:(1)我们知道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是捞不到宝剑的,因为他方法不对,同学们想一下他到底错在哪里?(2)那个人要捞到剑,应怎么办?(3)他“刻舟求剑”的方法可以吗?在什么时候可以用?
在弄懂课文内容后设置这类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加以引导,可以让他们对这个故事的记忆更深刻。此外,在单个提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便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提问还要注意适度,要有针对性,要抓住重难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比如,对成绩差的学生,应简单些,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起不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对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如果提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不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也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真正目的。
提问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准确答案,不要断然的说对或错。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尽快地掌握书本知识。同时让他们养成爱动脑,勤思考,勇敢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三、科学运用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用语。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的知识用成人的口吻或书面用语讲解,学生可能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就得用形象直观的教学口语,才能使他们很快的接受知识,也才能把一些深奥的知识变浅显,把生硬的道理讲生动,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导入新课《大海睡了》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说:“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涨幕就落,风起掀浪花。大家猜猜是什么?”(生:我猜是大海。生:我觉得也是大海。)然后我问学生见过大海吗?有的说见过,有的说没有见过。我让见过大海的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接着板书:大海,认读“海”字,问:“遮去三点水,是什么字?”(每)“大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水。”这样学生便能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学习课文内容了。话虽是平平常常的几句,却能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口语时,教师要使用一些孩子们熟悉的而且多数孩子都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利用生动、新颖的语言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去。
四、课堂上注重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极富情感的人,而且情感变化多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同学的赞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和表扬,即使学生有失误、有错误,也要用善意的语言方式进行批评,引导学生改正。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让班上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回答农谚“梨五杏四”是什么意思时,学生错答成梨有五个,杏有四个。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就马上边笑边大声说:“错了!错了!”这位同学感到很尴尬,把头埋得低低的。这时,我笑着告诉大家,虽然他回答错了,但他还是个非常棒的孩子,因为他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有进步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听到我这么一说,大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在我提问下一个问题时,大家都非常踊跃的举手发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在有秩序地进行着。
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小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时时都想争得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希望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称赞的手势,就可以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发现长处,及时表扬,在满足个人表现欲的同时,刺激其他同学的表现欲,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例如,当课堂秩序混乱时,我从不批评那些不好的学生,而是迅速选出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加以表扬,树立榜样,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受表扬的同学由于得到了满足会更好地表现自己,其他同学也会为争得老师的表扬去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时我会这么说:“老师喜欢专心听讲的孩子,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现在我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最专心听讲。”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立刻专心听讲。我还经常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善意的批评来矫正学生的行为。比如说有的孩子很顽皮,一直就没坐好,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会这么说:“××同学加油哦,老师相信你是棒的。”这样,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
总之,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自始至终都应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