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来源 :华北农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am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1977年应用拟澳洲赤眼峰(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和松毛虫赤眼峰(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ia)进行了防治棉铃虫的研究.1975年在博野县释放拟澳洲赤眼峰防治二代棉铃虫20.1亩,6月中下旬放蜂4—6次,每亩放蜂2.1—4.2万头(放蜂期棉田灌水一次)卵寄生率达60.1—64.7%,6月下旬调查百株残虫量放蜂田8—9头,化防田28—30头.1976年在博野县和望都县释放拟澳洲赤眼蜂防治二代棉铃虫,前者放蜂58亩,放蜂3次,亩放蜂量4.4—5.5万头,卵寄生率72.2—82.1%,7月1日调查,百株残虫量放蜂田7—15头,化防田27—48头.后者放蜂99亩,放蜂3—5 Helicoverpa armigera was studied in 1974-1977 with 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 and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ia. Insects 20.1 mu, put the beewow in mid to late June 4-6 times per mu mu Bee 2.1-4.2 million (put the cotton fields in the bee irrigation once) egg parasitization rate of 60.1 - 64.7%, in late June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of one hundred plant Put Bees 8-9 head, anti-field 28-30 head in 1976 in Boye County and Wangdu County released Trichosanthes Trichogramma control two generations of cotton bollworm, the former put bee 58 acres, put bees 3 times, mu Bee 4.4-5.5 million, egg parasitic rate of 72.2-82.1%, July 1 survey, one hundred strains of parasites were put 7-15 head of field, the anti-field 27-48 head.The latter put bee 99 acres, Put the bee 3-5
其他文献
1935年作者和赵学源等分别在浙江黄岩和四川重庆,于本地早、槾桔和蕉柑、北京柠檬上鉴定到柑桔碎叶病毒。次年,作者等又在黄岩柑桔等10个品种(系)上鉴定到碎叶病毒。我们的
承租柜台、场地和个体摊点经营,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较高灵活的特殊经营方式,它为搞好市场、繁荣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
广西新松叶蜂在云南为害云南松幼林,郁闭度0.3以下为害严重。一年发生2代,以二龄、三龄及少数四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越冬代虫态不整齐,世
空心莲子草(水花生)是一种恶性杂草。它的地下根茎发达,地上走茎纵横交错,每个节上都能生根发芽,长成新茎叶。生命力极强,无论在水中、陆地,都能迅速生长,常常堵塞沟渠道路,
在食用菌栽培中,危害较大而又常见的杂菌有下列七种:1、毛霉和根霉这两种杂菌的形态和生理要求基本相似,菌丝疏松呈白色或灰白色,纤细而长,俗称长毛菌。在湿度大的环境下生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县以上地区相继成立了卫生执法监督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部门的事业经费和各项预算外收入迅速增长。然而,广播电视系统至今还没有一套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制度,现在执行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
咪小蠹属的鉴定是小蠹科中最为棘手的类群之一,其原因有:①体小,形态特征不易观察;②从分类角度看它是个大属,例如S.L.Wood在1982年的“中北美小蠹科专论”中便记有39种之多
(冫田)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根据形态学、培养性状和专化性寄主植物接种测定研究,致病菌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Nart.)
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a Poir)是长江流域麦田恶性杂草之一。有关该草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而其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于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