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含义的界定入手,系统分析了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具有的四方面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在指出了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建设理论相对比较滞后而软实力建设实践活动却不断升温的现状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党组织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00-01
1 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含义的界定
硬实力和软实力最早是一个国力概念。20 世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能力,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对于政党来讲,也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问题。“政党的硬实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由党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素质等所构成的对社会的影响力。而政党的软实力就是由政党的包容性、适应性、亲和力等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力。”政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要突出五个重点:就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既是我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更是对政党软实力和硬实力客观认识的结果。这一思想对各级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是指高职院校党组织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全体师生的包容性、对学校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对学校全体师生的亲和力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对高职院校师生乃至社会的影响。
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具有较强传播性。它可以跨越学科领域、师生群体及层级发挥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具有迅速传播、快速扩散,迅速产生效能的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具有较强的集合功能。它依托学院党委,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组织,产生仅靠物质手段、市场手段等所无法达到的力量效果,以及由这些力量鼓舞所产生的行动结果。
第三,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主体唯一。党的基层组织是高职院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各级党组织通过宣传、教育使被组织者自愿接受、自愿支持、自愿遵从、自愿遵守,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学校不断前进发展的合力。
第四,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是“软”性的号召力、影响力。称之“软实力”,是因为它是隐性的、潜移默化,但有时这种“软”实力在很多方面比硬实力更具“刚性”,虽触摸不到,但却可以明确感知。
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思想的凝聚、理论的感召。
2 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组织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重视党组织的软实力建设。
(1)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新时期保证党对高等职业教育坚强领导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高职院校党组织是党在高职院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职院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因此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包容性、适应性、影响力,是新时期加强党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导的必然要求。
(2)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及工作重心的前提。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感召力不够,工作中形式多于实效。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党的基层工作与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为了党建而党建的不良现象,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学院建设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多下功夫、多花精力,使党的建设工作立足于学院的发展和师生的进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党组织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3)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进一步有效整合和利用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队伍,保证高职院校平稳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利思想武器。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理念就是要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上武装各级党务干部,通过理念的创新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内容、活动方式跟不上实际需要等诸多实际问题,为高职院校平稳快速发展及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利的保障。
2 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的新路径。
(1)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执政价值理念,进而增强对全体师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对学院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
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內容。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围绕高等教育 “大众化”带来的新问题,围绕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主要工作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顺与融合、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自觉做到与时俱进,扩大工作基础,丰富工作资源,改进工作方式,降低工作成本,不断增强对学院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从实践层面看,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和适应性的提高离不开制度建设的支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安排能够体现激励性、约束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诸如权力运行和监督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内容,不断改进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才能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活力;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才选用、岗位薪酬、民主建设方面的体制改革,完善全面的监督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才能创造良好的学院发展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对学院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
(3)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学院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条件,以及标志性文化载体和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条件努力营造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的人际环境。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在营造氛围、凝聚人气、鼓舞斗志方面的重要激励作用,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4) 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树立精干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增强基层组织的亲和力。
树立精干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是高职院校党组织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魅力是由其知识素养、职业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等一系列因素组成的。提升这方面的“软实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兴学习之风,努力在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中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是增强加快高职院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紧迫感,选拔任用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政人才,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三是塑造服务型高职院校行政干部队伍形象,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广大师生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四是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只有通过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才能增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1993年3期.
[2]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3] 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 艾?沐:《西方政党的硬实力及软实力理论》,《党课》,2005年第4期.
[5] 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 》,《在現代国际关系》,2008年1期.
[6] 陈正良:《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江汉论坛》,2008年2期.
[7] 毛尚华:《关于培育和增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9期.
[8] 刘继平:《高职院校“软实力”及其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2期.
[9] 罗锋:《增强软实力 创建一流高职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党组织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00-01
1 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含义的界定
硬实力和软实力最早是一个国力概念。20 世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能力,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对于政党来讲,也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问题。“政党的硬实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由党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素质等所构成的对社会的影响力。而政党的软实力就是由政党的包容性、适应性、亲和力等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力。”政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要突出五个重点:就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既是我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更是对政党软实力和硬实力客观认识的结果。这一思想对各级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是指高职院校党组织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全体师生的包容性、对学校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对学校全体师生的亲和力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对高职院校师生乃至社会的影响。
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具有较强传播性。它可以跨越学科领域、师生群体及层级发挥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具有迅速传播、快速扩散,迅速产生效能的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具有较强的集合功能。它依托学院党委,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组织,产生仅靠物质手段、市场手段等所无法达到的力量效果,以及由这些力量鼓舞所产生的行动结果。
第三,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主体唯一。党的基层组织是高职院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各级党组织通过宣传、教育使被组织者自愿接受、自愿支持、自愿遵从、自愿遵守,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学校不断前进发展的合力。
第四,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是“软”性的号召力、影响力。称之“软实力”,是因为它是隐性的、潜移默化,但有时这种“软”实力在很多方面比硬实力更具“刚性”,虽触摸不到,但却可以明确感知。
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软实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思想的凝聚、理论的感召。
2 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组织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重视党组织的软实力建设。
(1)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新时期保证党对高等职业教育坚强领导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高职院校党组织是党在高职院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职院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因此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包容性、适应性、影响力,是新时期加强党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导的必然要求。
(2)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及工作重心的前提。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感召力不够,工作中形式多于实效。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党的基层工作与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为了党建而党建的不良现象,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学院建设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多下功夫、多花精力,使党的建设工作立足于学院的发展和师生的进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党组织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3)认识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是进一步有效整合和利用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队伍,保证高职院校平稳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利思想武器。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理念就是要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上武装各级党务干部,通过理念的创新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内容、活动方式跟不上实际需要等诸多实际问题,为高职院校平稳快速发展及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利的保障。
2 高职院校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软实力建设的新路径。
(1)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执政价值理念,进而增强对全体师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对学院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
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內容。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围绕高等教育 “大众化”带来的新问题,围绕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主要工作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顺与融合、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自觉做到与时俱进,扩大工作基础,丰富工作资源,改进工作方式,降低工作成本,不断增强对学院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从实践层面看,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和适应性的提高离不开制度建设的支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安排能够体现激励性、约束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诸如权力运行和监督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内容,不断改进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才能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活力;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才选用、岗位薪酬、民主建设方面的体制改革,完善全面的监督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才能创造良好的学院发展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对学院建设和师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
(3)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学院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条件,以及标志性文化载体和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条件努力营造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的人际环境。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在营造氛围、凝聚人气、鼓舞斗志方面的重要激励作用,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4) 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树立精干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增强基层组织的亲和力。
树立精干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是高职院校党组织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魅力是由其知识素养、职业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等一系列因素组成的。提升这方面的“软实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兴学习之风,努力在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中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是增强加快高职院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紧迫感,选拔任用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政人才,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三是塑造服务型高职院校行政干部队伍形象,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广大师生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四是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只有通过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才能增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1993年3期.
[2]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3] 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 艾?沐:《西方政党的硬实力及软实力理论》,《党课》,2005年第4期.
[5] 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 》,《在現代国际关系》,2008年1期.
[6] 陈正良:《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江汉论坛》,2008年2期.
[7] 毛尚华:《关于培育和增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9期.
[8] 刘继平:《高职院校“软实力”及其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2期.
[9] 罗锋:《增强软实力 创建一流高职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