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尘封的青春
由肖央和王太利组成的筷子兄弟是一对混迹在京城,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北漂族。其中王太利更是已经41岁了。也许从年龄上来说他们早已称不上是“男孩”了。但在他们的作品《老男孩》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 却是他们内心最深处某些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尽管已经改变了颜色,却依然坚持着的稚气情怀,对于这样的人,用“老男孩”来称呼确实是再合适不过。实际上这对老男孩的合作已经并非第一次了,在《老男孩》之前,他们已经一起拍摄过搞笑MV《男艺妓回忆录》。而这部《老男孩》拍摄最初动机其实是向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致敬。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在家中意外病逝,肖央从创作伙伴王太利那里听闻这一消息,便萌生了要拍摄这样一部片子的想法,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存在早已超出了一个流行歌手的意义了,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他的歌也影响了那时不止一代的年轻人。对这些人来说,杰克逊是象征着他们曾经拥有过的青春的一个符号。然而,当时光流逝,昔日的青春少年们早已步入社会,并逐渐迈向了中年。而此时,迈克尔·杰克逊却去世了。用肖央的话来说:“真感觉像是给我们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句号。”
很多事情就是靠着无数个巧合成就的,就在肖央和王太利决定为杰克逊拍点什么的时候。“十一度青春”影像计划正好找到了他们,想要他们拍一部相关主题的作品。于是肖央稍稍改变了一下自己最初的制作方向,把缅怀杰克逊改成了缅怀自己这一代人曾经的青春岁月。然而,肖央始终不愿意把“逝去”一词加在青春岁月之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容颜可以被时光改变,可是自己心底那些被尘封的关于青春的记忆却将作为最珍贵的宝藏而永存下去。“老男孩”这个片名所体现出来的感觉正是由此而来。
梦想与现实
一个好的作品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成型往往会经历许多波折,《老男孩》也不例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肖央主要负责编剧和导演,而王太利则负责音乐。有了之前《男艺妓回忆录》的制作经验,以及二人长久以来的默契和了解,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创作上的分歧与矛盾。所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反而出在其它方面,诸如拍摄时遇到的零零碎碎的问题以及制作经费的问题等等。因为经费预算仅有70万,他们不得不在各个环节节约。请的演员除了饰演校花的于蓓蓓之外,全是业余票友。在使用这些非职业演员方面,肖央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经验:“我觉得这其实是导演的功夫一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演员,面对镜头该怎么演 其实都不太清楚。但作为导演 要试着去发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引导他做到他的极限。另外不断地鼓励演员也很重要,就算他演得再烂,也得不停地夸他‘哟,演得不错嘛!演得太好啦!’这是必须的!”
而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花絮,是在故事前半段需要两个老男孩扮演中学生一但是30岁的肖央与40岁的王太利在外表上很难还原中学生的感觉,为了省钱,他们没有选择在后期制作通过电脑处理,而只是用胶布粘住眼角后方,用生拉硬扯的方式造成皮肤紧绷的感觉。不过这些都不是拍摄时遇到的最大瓶颈,肖央说他们觉得最困难的反而是如何把一个本来只有几分钟时长的MV扩展成一部几十分钟的短片。不过最终的事实证明一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做得很成功的。
尽管在拍摄风格上,《老男孩》延续了“筷子兄弟”在《男艺妓回忆录》中的搞笑风格,但相信最后许多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们都读出了片子中那淡淡的悲伤。正如片尾曲所唱的一样,“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一是不是应该放弃”。《老男孩》里的王小帅和肖大宝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一个重新拿起理发刀、一个仍然继续他的婚礼主持生活。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中,生活依然要继续……这一对矛盾似乎永远得不到完美的平衡。
“其实我们本身的梦想其实一直在变,不过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是想做一个自由的人,做一个不受羁绊的人。只是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我才把这种理想融入到片子里,在片子里去对抗这个现实。”肖央这样说着自己对于梦想的理解。
数字时代的草根影像
毫无疑问,《老男孩》这部短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部由“草根”所拍摄的低成本影像作品·《老男孩》的成功并非首例,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不少的奇迹,甚至当年风靡一时的《疯狂的石头》也能算作此列。而谈起“草根影像”在网络上的流行和被肯定。肖央则表达了对草根影像创作群体的看法:“这些人通常都过着很平凡的生活,拥有长时间的积淀,并且有热情有动力。”他认为包括《老男孩》在内的草根影像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逐渐从“非主流”走上“主流”的舞台。这背后有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巨大契机。首先,在数字时代。网络和各种信息媒体的发达将过去几十年里相对集中的传播话语权平等地散部开来,在网络社会中。网状而非层级制的社会结构又使得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构建的身份意义得到了解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身份界限已经模糊。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部有通过网络呼喊出自己声音的权力。其次,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字产品人性化让技术以及拍摄器材上的瓶颈越来越宽,只要拿起摄像机、单反,甚至小DC、手机,人人都可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草根影像。这两点才是草根影像得以流行开来的大前提。
当然,在此大前提之下,数字影像的拍摄制作也并非毫无门槛。肖央认为,最重要一点是必须有创作的热情。他如此说道:“首先,这个很辛苦,能够自己想去拍一部片子的人,我觉得应该都是很有热情的人。因为一般来说,你要是把拍一部片的这个辛苦放在其他的地方。比方说投资股市、房产之类的。你可能获得的收入远远要比这个大。”有了创作热情然后才能谈创作。在创作者身份被模糊的草根文化中,每个人的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性,只有思想性被大众认可,作品本身才会被大众认可,所以肖央的原话是:“以后做电影的话,器材的瓶颈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拍片依靠的是人的素养和思想,你要是思想成熟一那么你的作品也成熟:不然你就算用再好的设备,就是再懂影视语言,作品也不成熟。而且我觉得以后中国电影方面的素养会越来越高,不管是观影方面,还是制作方面。”
《老男孩》的成功,是这个时代的胜利,更是“筷子兄弟”这对老男孩自己的胜利。正因为不受太多束缚,他们用了也许最怪诞另类的手法,讲过了一个最贴近真实的故事。也许在每一个还怀揣着梦想的老男孩心中,都有着这样类似的故事吧,那就是——光阴的故事。
由肖央和王太利组成的筷子兄弟是一对混迹在京城,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北漂族。其中王太利更是已经41岁了。也许从年龄上来说他们早已称不上是“男孩”了。但在他们的作品《老男孩》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 却是他们内心最深处某些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尽管已经改变了颜色,却依然坚持着的稚气情怀,对于这样的人,用“老男孩”来称呼确实是再合适不过。实际上这对老男孩的合作已经并非第一次了,在《老男孩》之前,他们已经一起拍摄过搞笑MV《男艺妓回忆录》。而这部《老男孩》拍摄最初动机其实是向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致敬。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在家中意外病逝,肖央从创作伙伴王太利那里听闻这一消息,便萌生了要拍摄这样一部片子的想法,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存在早已超出了一个流行歌手的意义了,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他的歌也影响了那时不止一代的年轻人。对这些人来说,杰克逊是象征着他们曾经拥有过的青春的一个符号。然而,当时光流逝,昔日的青春少年们早已步入社会,并逐渐迈向了中年。而此时,迈克尔·杰克逊却去世了。用肖央的话来说:“真感觉像是给我们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句号。”
很多事情就是靠着无数个巧合成就的,就在肖央和王太利决定为杰克逊拍点什么的时候。“十一度青春”影像计划正好找到了他们,想要他们拍一部相关主题的作品。于是肖央稍稍改变了一下自己最初的制作方向,把缅怀杰克逊改成了缅怀自己这一代人曾经的青春岁月。然而,肖央始终不愿意把“逝去”一词加在青春岁月之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容颜可以被时光改变,可是自己心底那些被尘封的关于青春的记忆却将作为最珍贵的宝藏而永存下去。“老男孩”这个片名所体现出来的感觉正是由此而来。
梦想与现实
一个好的作品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成型往往会经历许多波折,《老男孩》也不例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肖央主要负责编剧和导演,而王太利则负责音乐。有了之前《男艺妓回忆录》的制作经验,以及二人长久以来的默契和了解,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创作上的分歧与矛盾。所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反而出在其它方面,诸如拍摄时遇到的零零碎碎的问题以及制作经费的问题等等。因为经费预算仅有70万,他们不得不在各个环节节约。请的演员除了饰演校花的于蓓蓓之外,全是业余票友。在使用这些非职业演员方面,肖央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经验:“我觉得这其实是导演的功夫一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演员,面对镜头该怎么演 其实都不太清楚。但作为导演 要试着去发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引导他做到他的极限。另外不断地鼓励演员也很重要,就算他演得再烂,也得不停地夸他‘哟,演得不错嘛!演得太好啦!’这是必须的!”
而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花絮,是在故事前半段需要两个老男孩扮演中学生一但是30岁的肖央与40岁的王太利在外表上很难还原中学生的感觉,为了省钱,他们没有选择在后期制作通过电脑处理,而只是用胶布粘住眼角后方,用生拉硬扯的方式造成皮肤紧绷的感觉。不过这些都不是拍摄时遇到的最大瓶颈,肖央说他们觉得最困难的反而是如何把一个本来只有几分钟时长的MV扩展成一部几十分钟的短片。不过最终的事实证明一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做得很成功的。
尽管在拍摄风格上,《老男孩》延续了“筷子兄弟”在《男艺妓回忆录》中的搞笑风格,但相信最后许多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们都读出了片子中那淡淡的悲伤。正如片尾曲所唱的一样,“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一是不是应该放弃”。《老男孩》里的王小帅和肖大宝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一个重新拿起理发刀、一个仍然继续他的婚礼主持生活。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中,生活依然要继续……这一对矛盾似乎永远得不到完美的平衡。
“其实我们本身的梦想其实一直在变,不过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是想做一个自由的人,做一个不受羁绊的人。只是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我才把这种理想融入到片子里,在片子里去对抗这个现实。”肖央这样说着自己对于梦想的理解。
数字时代的草根影像
毫无疑问,《老男孩》这部短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部由“草根”所拍摄的低成本影像作品·《老男孩》的成功并非首例,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不少的奇迹,甚至当年风靡一时的《疯狂的石头》也能算作此列。而谈起“草根影像”在网络上的流行和被肯定。肖央则表达了对草根影像创作群体的看法:“这些人通常都过着很平凡的生活,拥有长时间的积淀,并且有热情有动力。”他认为包括《老男孩》在内的草根影像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逐渐从“非主流”走上“主流”的舞台。这背后有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巨大契机。首先,在数字时代。网络和各种信息媒体的发达将过去几十年里相对集中的传播话语权平等地散部开来,在网络社会中。网状而非层级制的社会结构又使得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构建的身份意义得到了解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身份界限已经模糊。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部有通过网络呼喊出自己声音的权力。其次,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字产品人性化让技术以及拍摄器材上的瓶颈越来越宽,只要拿起摄像机、单反,甚至小DC、手机,人人都可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草根影像。这两点才是草根影像得以流行开来的大前提。
当然,在此大前提之下,数字影像的拍摄制作也并非毫无门槛。肖央认为,最重要一点是必须有创作的热情。他如此说道:“首先,这个很辛苦,能够自己想去拍一部片子的人,我觉得应该都是很有热情的人。因为一般来说,你要是把拍一部片的这个辛苦放在其他的地方。比方说投资股市、房产之类的。你可能获得的收入远远要比这个大。”有了创作热情然后才能谈创作。在创作者身份被模糊的草根文化中,每个人的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性,只有思想性被大众认可,作品本身才会被大众认可,所以肖央的原话是:“以后做电影的话,器材的瓶颈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拍片依靠的是人的素养和思想,你要是思想成熟一那么你的作品也成熟:不然你就算用再好的设备,就是再懂影视语言,作品也不成熟。而且我觉得以后中国电影方面的素养会越来越高,不管是观影方面,还是制作方面。”
《老男孩》的成功,是这个时代的胜利,更是“筷子兄弟”这对老男孩自己的胜利。正因为不受太多束缚,他们用了也许最怪诞另类的手法,讲过了一个最贴近真实的故事。也许在每一个还怀揣着梦想的老男孩心中,都有着这样类似的故事吧,那就是——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