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导入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d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
  [导入设计一]
  (播放课件,配以动情的描述和低沉的背景音乐。)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看,这就是当时的情景,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生:花草树木和庄稼也都干枯了,像要着火似的。
  生:人和动物都快要渴死了。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生(异口同声):水。
  师:是啊,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否则。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这可是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她会怎样处理这罐水呢?课文《七颗钻石》能告诉我们答案。
  [导入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都读了哪些爱心故事?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在二年级我们学了《窗前的气球》。这篇文章讲的是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住进了医院,很寂寞。他的同学米沙知道后,就来到科利亚病房外,放起了一个大红气球,这个气球还画着可爱的笑脸呢?气球飘到病房的窗前,科利亚看见了,可高兴了。
  生:上学期,我们学了《掌声》。这篇文章写的也是一个爱心小故事。讲的是同学们用掌声来为有残疾的英子鼓劲的故事。
  生:前几天我们学了《她是我的朋友》。这个故事讲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神奇的爱心故事。
  [导入分析]
  设计一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地创设了和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大地龟裂,寸草不生,小狗吐出长长的舌头喘着粗气。人们无精打采,奄奄一息……这一片狼藉的大地,这触目惊心的场景,这令人心酸的背景音乐,再加工教师准确、精练、动情的描述,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屎深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內心潜在的关爱意识,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小姑娘是怎样处理这罐水的求知欲,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得“课伊始,情已生”。
  设计二导入形式看似简单,易于操作,但十分有效,与设计一可谓异曲同工。它把温故导入、故事导入和中心导入等几种导入方式融为一体,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紧密联系了教材內容,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讲故事、听故事的活动中,无意识地就抓住了教材以“可贵的真情、友情”为中心这一特点。这种导入简单实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以上这两个案例都成功地敲好了课的第一锤。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的作用更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课堂导入作为数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所以,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期望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带来一堂课的精彩,让学生对一堂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使其产生这样的效应呢?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是怎么发育的?事实证明,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