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例近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7.9%。也因此,数字经济成为全球主要城市争夺的新高地,国内各大城市也都投下了“重注”。
继去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名城”后,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又提出了南京“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名城”的战略目标。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在9月20日举行的2019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便将主题确定为“发挥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深化创新名城建设”。用南京市副市长胡洪的话说,希望专家们“为我们把脉问诊开良方,出谋划策提建议”。
在“未来已来”的当下,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实际上,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在《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南京位列第12位;“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南京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经过多年积累,在数字经济领域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18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打造了近1000项工业互联网APP,累计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重点项目500个。“这些都是南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在主旨演讲中对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关键节点上的南京,要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走在前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南京市政府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杨学鹏将问题总为“政策较多,但支持偏散乱”、“起步较早、但进展偏缓”、“资源较优、但转化偏慢”、“基础较实、但高度偏低”。为此,他五问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一、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精准定位?二、如何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前沿创新?三、如何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四、如何打造通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五、如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
围绕会议主题,针对杨学鹏提出的五大问题,与会专家们合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做了精彩的演讲,并与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热烈互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是国家数字经济政策制定的深度参与者,参与起草了一系列数字经济相关的文件。他认为,“数字经济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既包括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包括政府、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来说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部分构成。而对于这三部分的发展侧重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认为,在数字经济的三大战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但是并非主战场,产业数字化才是数字经济的主阵地”。他的观点也是与会专家们、地方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的普遍共识。
南京数字经济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出存在的短板和竞争优势。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要“去浮躁、去功利”,“想要找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马上做起来很难,必须要有通盘考虑”。
“南京在未来建设科创中心和数字经济名城的过程中应深度融入长三角全球创新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南京应“依托长三角优势,推进国际性交通枢纽建设,投身全球创新产业链,贡献长三角整体作为全球顶级创新城镇群”。
“想象五年、十年后是一个多大的产业群,倒推过来,我该怎么去做。”作为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也算是数字经济产业的老资格了,他提供了一个“以终为始”的思路。吴甘沙指出,发展数字经济要有清晰的战略,确定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产业群的聚集。
腾讯集团副总裁道峰在回答南京市部门负责人提问时谈到营造创新生态的两个路径,一个是企业路径,一个是政府路径。最重要的是企业路径,“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龙头企业,这种龙头企业一定是能够去中心化,能够跟大家共生一個系统”。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道峰对当前中国经济进行了整体评估,他认为当前,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企业规模已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部分产业已比较成熟,市场总量天花板已显现,而新兴产业仍面对扩大落地应用场景、快速规模化商用的挑战。在他看来,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三大困难:“创新能力仍有薄弱”、“资源配置较慢”和“成本控制不易”。
据德勤公司调查报告,全球90%的公司已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只有30%的公司认为它们开始做一些数字化转型了,只有15%的公司认为它们自己可以搞定这件事。而麦肯锡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对工业4.0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但只有6%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工业4.0改变有清晰的路径。据埃森哲最新研究,今年9.2%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在过往三年中实现新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认为,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面临三大挑战:企业“缺少数字化与先进工具”、“缺乏全面性数字转型策略”和“缺少先进技术技能人才”。
问题找到了,但传统企业未来究竟该如何做呢?单志广认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以技术为导向,应该是以业务为导向,解决传统业务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流通、产业链、价值链打通问题。 “数字化转型领军者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们瞄准未来增长,持续革新。”埃森哲大中华区企业技术创新事业部总裁贾缙认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数字化工具,还需要企业战略与管理,不仅做数字化业务,要成为数字化企业”。
余晓晖对全球巨头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它们都会做的:资产优化、生产优化、运营管理优化和产业链价值链优化”。他提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三条基本路径:面向企业内部的生产率提升——智能工厂;面向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提升——智能产品/服务/协同;面向开放生态的平台运营——工业互联网平台。
未来新工厂创始人尼克莱·彼得森更进一步,他提出了一条区别于工业4.0的模式——生产互联网,这是一个具有互操作性的、基于開放标准的分布式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将产品定义、软件服务和制造即服务(MaaS)联系起来。在他的构想中,未来借助这一平台,“通过互联网创办一家产品公司会像创办一家软件公司一样容易实现”。
城市是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和底座。毫无疑问,城市会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场,各地政府和数字经济巨头企业都在争相布局,南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
“我们正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平台、政务网络等基础工程,探索将数字化治理运用于交通运行监测、大气环境治理、应急联动指挥等城市治理领域,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城市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我的南京’APP。”杨学鹏说,这些都是在为数字经济发展厚植土壤、增强动能。
在华为E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眼里,“未来整个城市是一个全域感知的城市”。他认为,数字孪生城市融合了真实的数字世界和存在的物理世界,借助数字世界的能力解决物理世界的问题,通过无所不在的万物互联,给城市生命体赋予更多的内涵和动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有根本区别”,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指出,智慧城市是应对性的方式,解决的是城市已经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而数字孪生城市面对的是现实的城市系统运作,要通过一种新的数字化预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
对此,刘春成提出三大建议,“面向城市系统完整性进行规划体系再造”,“以数据为基础来开展各项工作”,“不能追求简单的技术进步,要追求城市发展治理、产业服务等综合效率的整体提升”。
刘春成认为,“越是在传统意义下建设的完整性比较好的城市,要进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难度越大”。韩国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较早的国家,刘春成的观点得到了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原副部级官员姜声珠的认同,韩国在实践中对新城市、发展中城市和萎缩城市采取了不同的方案。
在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过程中,“既需要知道如何找到好的机遇,同时也要了解它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姜声珠介绍,他们为了保障有序进行,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法案,特别是早在2008年3月就出台了世界首部智慧城市法案。
作为一家技术供应商,Consensys公司参与了迪拜、新加坡等许多城市的智慧城市项目,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雷·瓦尔德兹认为,5G、AI都是很重要的技术,但“只专注于技术本身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在治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进行创新和改变”。
在“中国城市亲和力发展指数”中,南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位居前列。吴志强在主旨演讲中认为,“南京把科创与青年放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里程碑式的决定”,创新创业青年人对南京至关重要。他发现,城市绿色环境对科创动力和活力的重要作用,“青年人群对于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极为地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具有创新创意青年人群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吴志强建议,“我们要用最好的山水来做我们的创新创业”。
作为科教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目前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82位两院院士、40多万科研人员、84万在校大学生,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吴志强建议,南京依托全国少有的大学密集学科,将大学内的创新力弹射到大学外的城市创新力,“这是南京完成传统大学城到未来大学城的关键之举”。
对于挖掘数字经济人才,吴甘沙认为,“最好是本地毕业的人都能够留下来”。事实上,南京已经开始为在校大学生、留宁毕业生准备“大礼包”。市委书记张敬华不久前在“我的南京·我与祖国共奋进”2019级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给20多万大学新生送上开学“大礼包”。南京62所高校院所的4000名新同学,代表着20多万南京2019级大学新生,以青春的名义,共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他说选一地安放青春,择一城逐梦启航。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天,你的梦想、你的青春,就与南京有了约定。对在南京读书的大学生,南京出台了“八项服务计划”,内容丰富多样。而对大学毕业生在南京工作,南京出台了“宁聚计划”,推出“六项实惠政策”,每一项都实实在在。
长期跟踪研究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煜波发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南京计算机软、硬件和教育行业数字人才聚集优势愈为突出,在互联网软件、教育、金融、健康和零售行业数字人才增长突出”。“在2017年,跟长三角比,南京比较明显的优势在计算机网络硬件,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4倍......我们发现到了2018年的时候,在计算机网络硬件的优势是大大突出将近2倍,软件IT服务约1.2倍”。
陈煜波同时提供了南京在数字经济人才方面竞争力分析。围绕对标找差,实际上,南京市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这两年正致力于积极引进业内领军、前沿人才。“坚持将人才作为创新之本,全力以赴‘掐尖’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杨学鹏说。
一天的头脑风暴,南京市政府有关领导与在场的专家们直击数字经济发展的真问题,不回避“痛点”,你来我往,智慧激荡,有交锋,有共识。
杨学鹏表示,南京市将把这些真知灼见融入到数字经济名城建设的实践中来,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为有效的举措,在数字经济名城建设上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创出影响力。
继去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名城”后,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又提出了南京“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名城”的战略目标。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在9月20日举行的2019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便将主题确定为“发挥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深化创新名城建设”。用南京市副市长胡洪的话说,希望专家们“为我们把脉问诊开良方,出谋划策提建议”。
五问“数字经济”
在“未来已来”的当下,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实际上,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在《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南京位列第12位;“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南京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经过多年积累,在数字经济领域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18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打造了近1000项工业互联网APP,累计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重点项目500个。“这些都是南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在主旨演讲中对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关键节点上的南京,要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走在前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南京市政府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杨学鹏将问题总为“政策较多,但支持偏散乱”、“起步较早、但进展偏缓”、“资源较优、但转化偏慢”、“基础较实、但高度偏低”。为此,他五问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一、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精准定位?二、如何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前沿创新?三、如何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四、如何打造通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五、如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
围绕会议主题,针对杨学鹏提出的五大问题,与会专家们合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做了精彩的演讲,并与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热烈互动。
数字经济路在何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是国家数字经济政策制定的深度参与者,参与起草了一系列数字经济相关的文件。他认为,“数字经济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既包括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包括政府、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来说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部分构成。而对于这三部分的发展侧重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认为,在数字经济的三大战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但是并非主战场,产业数字化才是数字经济的主阵地”。他的观点也是与会专家们、地方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的普遍共识。
南京数字经济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出存在的短板和竞争优势。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要“去浮躁、去功利”,“想要找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马上做起来很难,必须要有通盘考虑”。
“南京在未来建设科创中心和数字经济名城的过程中应深度融入长三角全球创新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南京应“依托长三角优势,推进国际性交通枢纽建设,投身全球创新产业链,贡献长三角整体作为全球顶级创新城镇群”。
“想象五年、十年后是一个多大的产业群,倒推过来,我该怎么去做。”作为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也算是数字经济产业的老资格了,他提供了一个“以终为始”的思路。吴甘沙指出,发展数字经济要有清晰的战略,确定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产业群的聚集。
腾讯集团副总裁道峰在回答南京市部门负责人提问时谈到营造创新生态的两个路径,一个是企业路径,一个是政府路径。最重要的是企业路径,“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龙头企业,这种龙头企业一定是能够去中心化,能够跟大家共生一個系统”。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道峰对当前中国经济进行了整体评估,他认为当前,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企业规模已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部分产业已比较成熟,市场总量天花板已显现,而新兴产业仍面对扩大落地应用场景、快速规模化商用的挑战。在他看来,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三大困难:“创新能力仍有薄弱”、“资源配置较慢”和“成本控制不易”。
据德勤公司调查报告,全球90%的公司已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只有30%的公司认为它们开始做一些数字化转型了,只有15%的公司认为它们自己可以搞定这件事。而麦肯锡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对工业4.0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但只有6%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工业4.0改变有清晰的路径。据埃森哲最新研究,今年9.2%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在过往三年中实现新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认为,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面临三大挑战:企业“缺少数字化与先进工具”、“缺乏全面性数字转型策略”和“缺少先进技术技能人才”。
问题找到了,但传统企业未来究竟该如何做呢?单志广认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以技术为导向,应该是以业务为导向,解决传统业务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流通、产业链、价值链打通问题。 “数字化转型领军者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们瞄准未来增长,持续革新。”埃森哲大中华区企业技术创新事业部总裁贾缙认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数字化工具,还需要企业战略与管理,不仅做数字化业务,要成为数字化企业”。
余晓晖对全球巨头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它们都会做的:资产优化、生产优化、运营管理优化和产业链价值链优化”。他提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三条基本路径:面向企业内部的生产率提升——智能工厂;面向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提升——智能产品/服务/协同;面向开放生态的平台运营——工业互联网平台。
未来新工厂创始人尼克莱·彼得森更进一步,他提出了一条区别于工业4.0的模式——生产互联网,这是一个具有互操作性的、基于開放标准的分布式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将产品定义、软件服务和制造即服务(MaaS)联系起来。在他的构想中,未来借助这一平台,“通过互联网创办一家产品公司会像创办一家软件公司一样容易实现”。
数字孪生城市怎么走?
城市是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和底座。毫无疑问,城市会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场,各地政府和数字经济巨头企业都在争相布局,南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
“我们正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平台、政务网络等基础工程,探索将数字化治理运用于交通运行监测、大气环境治理、应急联动指挥等城市治理领域,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城市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我的南京’APP。”杨学鹏说,这些都是在为数字经济发展厚植土壤、增强动能。
在华为E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眼里,“未来整个城市是一个全域感知的城市”。他认为,数字孪生城市融合了真实的数字世界和存在的物理世界,借助数字世界的能力解决物理世界的问题,通过无所不在的万物互联,给城市生命体赋予更多的内涵和动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有根本区别”,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指出,智慧城市是应对性的方式,解决的是城市已经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而数字孪生城市面对的是现实的城市系统运作,要通过一种新的数字化预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
对此,刘春成提出三大建议,“面向城市系统完整性进行规划体系再造”,“以数据为基础来开展各项工作”,“不能追求简单的技术进步,要追求城市发展治理、产业服务等综合效率的整体提升”。
刘春成认为,“越是在传统意义下建设的完整性比较好的城市,要进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难度越大”。韩国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较早的国家,刘春成的观点得到了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原副部级官员姜声珠的认同,韩国在实践中对新城市、发展中城市和萎缩城市采取了不同的方案。
在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过程中,“既需要知道如何找到好的机遇,同时也要了解它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姜声珠介绍,他们为了保障有序进行,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法案,特别是早在2008年3月就出台了世界首部智慧城市法案。
作为一家技术供应商,Consensys公司参与了迪拜、新加坡等许多城市的智慧城市项目,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雷·瓦尔德兹认为,5G、AI都是很重要的技术,但“只专注于技术本身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在治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进行创新和改变”。
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才
在“中国城市亲和力发展指数”中,南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位居前列。吴志强在主旨演讲中认为,“南京把科创与青年放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里程碑式的决定”,创新创业青年人对南京至关重要。他发现,城市绿色环境对科创动力和活力的重要作用,“青年人群对于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极为地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具有创新创意青年人群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吴志强建议,“我们要用最好的山水来做我们的创新创业”。
作为科教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目前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82位两院院士、40多万科研人员、84万在校大学生,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吴志强建议,南京依托全国少有的大学密集学科,将大学内的创新力弹射到大学外的城市创新力,“这是南京完成传统大学城到未来大学城的关键之举”。
对于挖掘数字经济人才,吴甘沙认为,“最好是本地毕业的人都能够留下来”。事实上,南京已经开始为在校大学生、留宁毕业生准备“大礼包”。市委书记张敬华不久前在“我的南京·我与祖国共奋进”2019级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给20多万大学新生送上开学“大礼包”。南京62所高校院所的4000名新同学,代表着20多万南京2019级大学新生,以青春的名义,共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他说选一地安放青春,择一城逐梦启航。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天,你的梦想、你的青春,就与南京有了约定。对在南京读书的大学生,南京出台了“八项服务计划”,内容丰富多样。而对大学毕业生在南京工作,南京出台了“宁聚计划”,推出“六项实惠政策”,每一项都实实在在。
长期跟踪研究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煜波发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南京计算机软、硬件和教育行业数字人才聚集优势愈为突出,在互联网软件、教育、金融、健康和零售行业数字人才增长突出”。“在2017年,跟长三角比,南京比较明显的优势在计算机网络硬件,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4倍......我们发现到了2018年的时候,在计算机网络硬件的优势是大大突出将近2倍,软件IT服务约1.2倍”。
陈煜波同时提供了南京在数字经济人才方面竞争力分析。围绕对标找差,实际上,南京市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这两年正致力于积极引进业内领军、前沿人才。“坚持将人才作为创新之本,全力以赴‘掐尖’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杨学鹏说。
一天的头脑风暴,南京市政府有关领导与在场的专家们直击数字经济发展的真问题,不回避“痛点”,你来我往,智慧激荡,有交锋,有共识。
杨学鹏表示,南京市将把这些真知灼见融入到数字经济名城建设的实践中来,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为有效的举措,在数字经济名城建设上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创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