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不是一个耽于安逸的人,我要做事情。”
如俞雷所言,人各不同,“要做事情”是他的性格,他的命。
这性格引着当年24岁的他扔掉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销售经理的职位,进入外企玛氏中国;
此后这性格又引着他跳了两家世界500强;
也还是这性格,让他在32岁那年,逃离外企,扔掉欧莱雅浙皖区销售经理的职位,进入浙江一家民营企业。
逃离外企,寻找“干事业”的感觉
2004年,俞雷32岁,位至欧莱雅浙皖区销售经理,在同龄人中,这个成绩不俗。而对俞雷而言,这成绩不够:3年前,他初进欧莱雅时,已经是浙江省销售经理了。3年间职位几次起伏,这让俞雷开始质疑自己从前设计的职业路——在世界500强中一路拼杀下去,做到高管。
反思8年的外企经历,俞雷看到了外企的官僚、保守、程式化、缺乏创新与高度集权,更清晰地感受到了玻璃天花板。“虽然我们的销售业绩年年攀升,但是却很少有人表扬你或者给予某种肯定性的认可”。他摸到了头顶上那层看上去很美的玻璃。
这年5月,俞雷决定挥别那层玻璃,和玻璃上方曾经对他有无比吸引力的前景,也挥别自己曾经的理想。
决定并不好做——世界500强,至少实力相当的外企,从来都是俞雷跳槽的唯一目标。
离开欧莱雅前几个月,猎头公司多次找到俞雷,希望其出任浙江一家民营企业的营销总监。开始的几次,俞雷一直客气地回避,“外企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旋涡:你有一百条憎恨它的理由,但是有一个爱的理由就会使你留下来。”外企运转的系统性、巨大的平台,乃至其“世界500强”的名声,都是让俞雷不舍的。
最后让他做下决定的,是跟这位民营企业老总的一次面对面交流。
交流前,俞雷就想好,对民营企业来说,老总的性格、能力、观念开放程度都决定这家企业今后的发展,当然,如果自己加入的话,也决定自己今后的事业路途。这次交流,就是一场相互的面试。
结果一拍即合。“跟老板的发展理念一致、性格合得来,老板观念开放”,这是见面后俞雷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加盟民营企业的要求。
“曾经我的老板要把他的家族企业职业化,他父亲坚决不同意,以至于开着宾利要撞开公司的大门。但最后,还是我老板赢了。我喜欢这样有开放思路的老板。”
3个月的犹豫、跟猎头公司的沟通、对这家企业各种途径的了解,在这次见面后,一并转为决定——逃离外企,做他的“事业”。
2006年,俞雷推出畅销书《逃离外企》。在书的前言,俞雷写道:“都是30多岁的人了,在外企却始终没有那种“干事业”的感觉,做着公司的工作,拿着公司的薪水,惟独欠缺的是一份干事业的感觉。”
他要去这家民营企业寻找“干事业”的感觉。2006年以前,若有记者问及俞雷供事的这家民企名字,俞雷总会笑着说:“等我们把它做到上市再告诉你。”2006年,这家企业上市。回想起两年前从外企到民企的跳槽,俞雷相当满意。
“接下来还会不会跳?”俞雷是要做事情、做事业的人,他止不住拼命三郎般的脚步。
“近距离的不能说,从远了说,肯定还是会跳的。”
“那以后的跳槽会看重哪些因素?”
“现在,我更看重发展空间和平台。跳槽后的公司能让你掌握多少资源,多少权力,让你能做多大的事情,多大程度地实现自己。当然,若是跳到民企,最重要的是老板。跟老板是不是能合得来,理念是不是一致,老板愿不愿意放权,都很重要。”
拒绝跨行,翻倍的薪水才会让他冒跳槽的险
工作14年,跳槽5次,这个数字在今天的职场,算少的。对于跳槽,俞雷向来是谨慎、理性而有明确目的的。
24岁那年,俞雷被提拔为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销售经理兼培训主任,管理逾百人,职位收入都在同龄人中属佼佼者。然而,升职没多久,俞雷辞职了。
原因看似简单——“我不喜欢做管理,而喜欢营销。”随后,他将目标定位在世界500强外企,或者与之实力相当的外企。2006年9月,俞雷应聘玛氏中国。过五关斩六将后,他成为玛氏一名底层营销业务员。
之所以说原因“看似”简单,是因为,在24岁时就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清醒,和敢于舍弃的果断,不是谁都有的。
进玛氏不到3年,俞雷收到猎头的邀请,备选项有Sara Lee、百事可乐和露华浓。俞雷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管理一个省的业务”,于是选择了浙江省缺人的Sara Lee。
“年轻的时候跳槽,会看重职位是不是提上去一个级别,管理的地区范围是不是大了一个级别,当然薪水、公司的名气也很重要。通常翻倍的薪水才会让我冒那个险。要知道,跳槽是有风险的。”
2000年8月离开Sara Lee时,俞雷已经做了一阵子的华东区销售经理。如他《逃离外企》中主人公李白的遭遇,这年公司高层变动,殃及中层,俞雷被辞。
此后,他在农夫山泉的核心市场部大区总经理位置上,度过了短暂的过渡期。他的目标仍然是世界500强。
2001年,亦是在猎头公司的牵线下,俞雷入职欧莱雅。从浙江省销售总监,到浙闽地区销售总监,再回到浙江省销售总监,浙皖地区销售总监,一直做到俞雷看出了在外企只能“做事情”,而不能“做事业”。
俞雷跳了5次,拒绝过的机会则不止5次。
曾经,号称全球童车大王的“好孩子”,找到俞雷,给出的薪酬不菲。在对这个公司一番了解后,俞雷拒绝了。“当时觉得这公司太动荡了,一个公司不应该这么动荡。结果,后来没多久,他们就出了赖薪千万的新闻。跳槽前,对对方公司的了解很重要。”
对于跨行跳槽,俞雷也是拒绝的。“成本太大,风险太高。”
有朋友找到俞雷要跟他共同投资一份杂志,让俞雷做执行主编。他拒绝得很干脆:“跨行成本太大。就算我在营销领域做得再好,在媒体上,也是菜鸟,最多也就是个菜鸟级主编。”
不跨行保证了俞雷始终看重的品质:“专业”。
“职业经理人就像职业教练,就算你状态有好有坏,但是你的一招一式都应该是专业架势。无论你做哪个职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都是这样。所以跳槽的时候,你可以从电器行业跳到快速消费品行业,但是若从营销跳到财务,就成本太高,不值得了。”
对话
《风尚周报》:每次跳槽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来决定要不要跳?
俞雷:年轻的时候最看重职位,公司的名气。这些都是你以后跳槽的个人品牌内容。现在看重发展空间和平台、老板的人品、能力、性格,老板与你性格是否合得来,发展观念是否一致,是否敢于放权。另外,薪水、人事环境也会作为考虑的因素。
《风尚周报》:每次跳槽后都会有怎样的收获?跟跳槽前的预期,有多大的符合度?
俞雷:符合度在80%以上。收获一般就是负责管理的地区范围大了,薪酬高了,对新行业有新的认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在积累。
《风尚周报》:到一个新的岗位,尤其担任管理工作,一般适应期要多久?这段适应期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俞雷:一两个月就能适应。至于危机,以前在外企不太有。现在在民企,会比较留意处理好企业内家族成员间的关系。
《风尚周报》:工作中,你如何与刚跳槽到公司的上下级相处?
俞雷:表现真我就好,否则一来活得累,二来装不长。
《风尚周报》:就您所知,职场男性通常一生会跳几次槽?
俞雷:在上海,我知道近几年的频率是,较低职位的两三年一次,高职位的四五年一次。我认为这个频率也差不多。
《风尚周报》:男人的跳槽有没有共有的心理原因?你自己呢?
俞雷:应该每个人都不一样,我的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安逸的日子,我总想要做更大的事情。
《风尚周报》:您认为职场男性如何选择跳槽的时机?
俞雷:跳槽很多时候看缘分。但是有几个时机,我觉得可以决定跳:一是你在一个地方,职位到顶了,这地方不可能给你更大的空间,让你发挥更多热量。比如在外企中遇到玻璃天花板的时候。
还有一种是你在职业上遇到瓶颈了,无法突破自己了,这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地方。最关键的一点是人和职位相匹配。这是一种经济学的交换理论。公司也是一个生态,它也会生长,有着自身的生长速度,无论你的生长速度超过它,还是赶不上它,都应该跳槽。
我见过一些民企的高管,他的思维方式始终保留在民营企业的运作方式上,尽管他读了最好的MBA,也没用,也没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思路。这样的人,也该跳。
《风尚周报》:跳槽时,最应该考虑、权衡的因素是什么?
俞雷:跳槽时应该权衡的因素每个阶段不同,不过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的平台是否良好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很重要。
《风尚周报》:跳槽有没有一个基本要遵循的原则?
俞雷:不跨行,这是成本问题;不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这是职业道德。
《风尚周报》:您见过的最棒的和最糟糕的跳槽经历是怎样的?
俞雷:唐骏的两次跳槽是我见过的最成功的跳槽。他简直开辟了一种新的跳槽模式——带着资本,这资本不是具体的资本,而是他的智慧、经验、人脉,还有他在业界的积累,比如投资机会,到新的公司。然后给新东家创造大量价值,同时自身价值也大幅提高,这种“空手道”玩得很厉害。当然,他自身选择企业的眼光也很好。两次选择他的民企老板,也很聪明。
《风尚周报》:您认为男人要跳几次槽才算“值”?
俞雷:跳几次无所谓,关键是跳的平台要“值”。
《風尚周报》:有想过自己去创业吗?
俞雷:没有,我的性格像诸葛亮。我一直都很清楚这一点,我只能做丞相,不能做君王。我能鞠躬尽瘁、吃苦耐劳,但是我性格中有保守的地方。■
如俞雷所言,人各不同,“要做事情”是他的性格,他的命。
这性格引着当年24岁的他扔掉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销售经理的职位,进入外企玛氏中国;
此后这性格又引着他跳了两家世界500强;
也还是这性格,让他在32岁那年,逃离外企,扔掉欧莱雅浙皖区销售经理的职位,进入浙江一家民营企业。
逃离外企,寻找“干事业”的感觉
2004年,俞雷32岁,位至欧莱雅浙皖区销售经理,在同龄人中,这个成绩不俗。而对俞雷而言,这成绩不够:3年前,他初进欧莱雅时,已经是浙江省销售经理了。3年间职位几次起伏,这让俞雷开始质疑自己从前设计的职业路——在世界500强中一路拼杀下去,做到高管。
反思8年的外企经历,俞雷看到了外企的官僚、保守、程式化、缺乏创新与高度集权,更清晰地感受到了玻璃天花板。“虽然我们的销售业绩年年攀升,但是却很少有人表扬你或者给予某种肯定性的认可”。他摸到了头顶上那层看上去很美的玻璃。
这年5月,俞雷决定挥别那层玻璃,和玻璃上方曾经对他有无比吸引力的前景,也挥别自己曾经的理想。
决定并不好做——世界500强,至少实力相当的外企,从来都是俞雷跳槽的唯一目标。
离开欧莱雅前几个月,猎头公司多次找到俞雷,希望其出任浙江一家民营企业的营销总监。开始的几次,俞雷一直客气地回避,“外企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旋涡:你有一百条憎恨它的理由,但是有一个爱的理由就会使你留下来。”外企运转的系统性、巨大的平台,乃至其“世界500强”的名声,都是让俞雷不舍的。
最后让他做下决定的,是跟这位民营企业老总的一次面对面交流。
交流前,俞雷就想好,对民营企业来说,老总的性格、能力、观念开放程度都决定这家企业今后的发展,当然,如果自己加入的话,也决定自己今后的事业路途。这次交流,就是一场相互的面试。
结果一拍即合。“跟老板的发展理念一致、性格合得来,老板观念开放”,这是见面后俞雷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加盟民营企业的要求。
“曾经我的老板要把他的家族企业职业化,他父亲坚决不同意,以至于开着宾利要撞开公司的大门。但最后,还是我老板赢了。我喜欢这样有开放思路的老板。”
3个月的犹豫、跟猎头公司的沟通、对这家企业各种途径的了解,在这次见面后,一并转为决定——逃离外企,做他的“事业”。
2006年,俞雷推出畅销书《逃离外企》。在书的前言,俞雷写道:“都是30多岁的人了,在外企却始终没有那种“干事业”的感觉,做着公司的工作,拿着公司的薪水,惟独欠缺的是一份干事业的感觉。”
他要去这家民营企业寻找“干事业”的感觉。2006年以前,若有记者问及俞雷供事的这家民企名字,俞雷总会笑着说:“等我们把它做到上市再告诉你。”2006年,这家企业上市。回想起两年前从外企到民企的跳槽,俞雷相当满意。
“接下来还会不会跳?”俞雷是要做事情、做事业的人,他止不住拼命三郎般的脚步。
“近距离的不能说,从远了说,肯定还是会跳的。”
“那以后的跳槽会看重哪些因素?”
“现在,我更看重发展空间和平台。跳槽后的公司能让你掌握多少资源,多少权力,让你能做多大的事情,多大程度地实现自己。当然,若是跳到民企,最重要的是老板。跟老板是不是能合得来,理念是不是一致,老板愿不愿意放权,都很重要。”
拒绝跨行,翻倍的薪水才会让他冒跳槽的险
工作14年,跳槽5次,这个数字在今天的职场,算少的。对于跳槽,俞雷向来是谨慎、理性而有明确目的的。
24岁那年,俞雷被提拔为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销售经理兼培训主任,管理逾百人,职位收入都在同龄人中属佼佼者。然而,升职没多久,俞雷辞职了。
原因看似简单——“我不喜欢做管理,而喜欢营销。”随后,他将目标定位在世界500强外企,或者与之实力相当的外企。2006年9月,俞雷应聘玛氏中国。过五关斩六将后,他成为玛氏一名底层营销业务员。
之所以说原因“看似”简单,是因为,在24岁时就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清醒,和敢于舍弃的果断,不是谁都有的。
进玛氏不到3年,俞雷收到猎头的邀请,备选项有Sara Lee、百事可乐和露华浓。俞雷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管理一个省的业务”,于是选择了浙江省缺人的Sara Lee。
“年轻的时候跳槽,会看重职位是不是提上去一个级别,管理的地区范围是不是大了一个级别,当然薪水、公司的名气也很重要。通常翻倍的薪水才会让我冒那个险。要知道,跳槽是有风险的。”
2000年8月离开Sara Lee时,俞雷已经做了一阵子的华东区销售经理。如他《逃离外企》中主人公李白的遭遇,这年公司高层变动,殃及中层,俞雷被辞。
此后,他在农夫山泉的核心市场部大区总经理位置上,度过了短暂的过渡期。他的目标仍然是世界500强。
2001年,亦是在猎头公司的牵线下,俞雷入职欧莱雅。从浙江省销售总监,到浙闽地区销售总监,再回到浙江省销售总监,浙皖地区销售总监,一直做到俞雷看出了在外企只能“做事情”,而不能“做事业”。
俞雷跳了5次,拒绝过的机会则不止5次。
曾经,号称全球童车大王的“好孩子”,找到俞雷,给出的薪酬不菲。在对这个公司一番了解后,俞雷拒绝了。“当时觉得这公司太动荡了,一个公司不应该这么动荡。结果,后来没多久,他们就出了赖薪千万的新闻。跳槽前,对对方公司的了解很重要。”
对于跨行跳槽,俞雷也是拒绝的。“成本太大,风险太高。”
有朋友找到俞雷要跟他共同投资一份杂志,让俞雷做执行主编。他拒绝得很干脆:“跨行成本太大。就算我在营销领域做得再好,在媒体上,也是菜鸟,最多也就是个菜鸟级主编。”
不跨行保证了俞雷始终看重的品质:“专业”。
“职业经理人就像职业教练,就算你状态有好有坏,但是你的一招一式都应该是专业架势。无论你做哪个职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都是这样。所以跳槽的时候,你可以从电器行业跳到快速消费品行业,但是若从营销跳到财务,就成本太高,不值得了。”
对话
《风尚周报》:每次跳槽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来决定要不要跳?
俞雷:年轻的时候最看重职位,公司的名气。这些都是你以后跳槽的个人品牌内容。现在看重发展空间和平台、老板的人品、能力、性格,老板与你性格是否合得来,发展观念是否一致,是否敢于放权。另外,薪水、人事环境也会作为考虑的因素。
《风尚周报》:每次跳槽后都会有怎样的收获?跟跳槽前的预期,有多大的符合度?
俞雷:符合度在80%以上。收获一般就是负责管理的地区范围大了,薪酬高了,对新行业有新的认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在积累。
《风尚周报》:到一个新的岗位,尤其担任管理工作,一般适应期要多久?这段适应期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俞雷:一两个月就能适应。至于危机,以前在外企不太有。现在在民企,会比较留意处理好企业内家族成员间的关系。
《风尚周报》:工作中,你如何与刚跳槽到公司的上下级相处?
俞雷:表现真我就好,否则一来活得累,二来装不长。
《风尚周报》:就您所知,职场男性通常一生会跳几次槽?
俞雷:在上海,我知道近几年的频率是,较低职位的两三年一次,高职位的四五年一次。我认为这个频率也差不多。
《风尚周报》:男人的跳槽有没有共有的心理原因?你自己呢?
俞雷:应该每个人都不一样,我的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安逸的日子,我总想要做更大的事情。
《风尚周报》:您认为职场男性如何选择跳槽的时机?
俞雷:跳槽很多时候看缘分。但是有几个时机,我觉得可以决定跳:一是你在一个地方,职位到顶了,这地方不可能给你更大的空间,让你发挥更多热量。比如在外企中遇到玻璃天花板的时候。
还有一种是你在职业上遇到瓶颈了,无法突破自己了,这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地方。最关键的一点是人和职位相匹配。这是一种经济学的交换理论。公司也是一个生态,它也会生长,有着自身的生长速度,无论你的生长速度超过它,还是赶不上它,都应该跳槽。
我见过一些民企的高管,他的思维方式始终保留在民营企业的运作方式上,尽管他读了最好的MBA,也没用,也没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思路。这样的人,也该跳。
《风尚周报》:跳槽时,最应该考虑、权衡的因素是什么?
俞雷:跳槽时应该权衡的因素每个阶段不同,不过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的平台是否良好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很重要。
《风尚周报》:跳槽有没有一个基本要遵循的原则?
俞雷:不跨行,这是成本问题;不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这是职业道德。
《风尚周报》:您见过的最棒的和最糟糕的跳槽经历是怎样的?
俞雷:唐骏的两次跳槽是我见过的最成功的跳槽。他简直开辟了一种新的跳槽模式——带着资本,这资本不是具体的资本,而是他的智慧、经验、人脉,还有他在业界的积累,比如投资机会,到新的公司。然后给新东家创造大量价值,同时自身价值也大幅提高,这种“空手道”玩得很厉害。当然,他自身选择企业的眼光也很好。两次选择他的民企老板,也很聪明。
《风尚周报》:您认为男人要跳几次槽才算“值”?
俞雷:跳几次无所谓,关键是跳的平台要“值”。
《風尚周报》:有想过自己去创业吗?
俞雷:没有,我的性格像诸葛亮。我一直都很清楚这一点,我只能做丞相,不能做君王。我能鞠躬尽瘁、吃苦耐劳,但是我性格中有保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