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迈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本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一定可以传道、授业、解惑,驾驭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多媒体的优势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声像并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更使多媒体无所不能。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单一的口述上,即老师讲,学生记。遇到难以理解或较长的课文,课堂气氛就沉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但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美妙的音乐和逼真的图片中,《神奇的极光》也如亲眼所见;视频中的《窦娥冤》的凄惨和冤屈也如亲身所受;就是从来没有见过大海的新疆学生也能感悟到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创设情境,就必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2.营造氛围审美熏陶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大语文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陌生的异国他乡风情、遥远的古代音乐都是学生无法想象出来的。但是,借助多媒体就不一样了:在学习《琵琶行》前先聆听一段《高山流水》,体味到了琵琶音乐的美妙,那么对于文中描写音乐的句子就不难理解了;学习《滕王阁序》时配上赣江优美的山水图片,那么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就简单又容易记忆了,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
3.缩短时间增大容量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节省传统课堂教学中浪费的一部分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充实。传统课堂的45分钟是有限的,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是难以教授多少知识的。一句话、一个问题老师要重复多次;一堂作文课如果要学习范文,老师读一遍,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印象,印刷出来大家看又不一定能够从中受益,且代价较高;一次现代文或者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老师把大多说时间花费在文章的复述上了……这样的课,老师又能教多少?学生又能学多少?多媒体的引入,图像、文字、声音的介入就大大减少了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原本45分钟的工作只要20分钟甚至更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比如作者及作品介绍,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课外知识,课堂容量也随之增加了。
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练习巩固,也是老师从“一堂课,满身灰”中解放出来,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4.资源互补经验共享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共同研究、集体备课、经验交流。PowerPoint制作,教学思路可以是同年级教师共同制作,在研究和交流中共同学习、弥补不足、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同一PowerPoint可以不同教师使用,教师在“团结和谐”中一定会进步。
二、多媒体的弊端
1.师生惰性孳生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但同时惰性也会因此而孳生。有些教师不再辛苦的准备教案,只是套用甚至是借用别人的PowerPoint成品;学生懒于动笔,不独立预习复习甚至不带课本上课,上课的时候注意了PowerPoint上不属于学习的东西(有的PowerPoint上在展示过程中加上了动画效果),这些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2.学生情感淡化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更多的是要靠教师牵引学生的思想,徜徉于行间段落,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上的真正效果,思想上的真正启迪。如果“人文化”的语文课堂太多地借助多媒体,那么势必导致师生互动减少,引起师生间情感的淡化。
3.学生的想象力受限制
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过程,它留给学生应是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像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才能体验各种情感,体会语言的精彩,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多媒体在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为需要想象的东西老师早都具体化了。语文是一门需要想象的学科,没有了丰富想象力的语文就成了失去了文学性的“工具”,也就不再是语文。
综上所述,声音、图像、动画进入到课堂;异国他乡、遥远古国、先人后代来到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难点,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也呈现一种新面貌。
一、多媒体的优势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声像并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更使多媒体无所不能。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单一的口述上,即老师讲,学生记。遇到难以理解或较长的课文,课堂气氛就沉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但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美妙的音乐和逼真的图片中,《神奇的极光》也如亲眼所见;视频中的《窦娥冤》的凄惨和冤屈也如亲身所受;就是从来没有见过大海的新疆学生也能感悟到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创设情境,就必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2.营造氛围审美熏陶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大语文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陌生的异国他乡风情、遥远的古代音乐都是学生无法想象出来的。但是,借助多媒体就不一样了:在学习《琵琶行》前先聆听一段《高山流水》,体味到了琵琶音乐的美妙,那么对于文中描写音乐的句子就不难理解了;学习《滕王阁序》时配上赣江优美的山水图片,那么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就简单又容易记忆了,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
3.缩短时间增大容量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节省传统课堂教学中浪费的一部分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充实。传统课堂的45分钟是有限的,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是难以教授多少知识的。一句话、一个问题老师要重复多次;一堂作文课如果要学习范文,老师读一遍,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印象,印刷出来大家看又不一定能够从中受益,且代价较高;一次现代文或者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老师把大多说时间花费在文章的复述上了……这样的课,老师又能教多少?学生又能学多少?多媒体的引入,图像、文字、声音的介入就大大减少了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原本45分钟的工作只要20分钟甚至更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比如作者及作品介绍,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课外知识,课堂容量也随之增加了。
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练习巩固,也是老师从“一堂课,满身灰”中解放出来,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4.资源互补经验共享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共同研究、集体备课、经验交流。PowerPoint制作,教学思路可以是同年级教师共同制作,在研究和交流中共同学习、弥补不足、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同一PowerPoint可以不同教师使用,教师在“团结和谐”中一定会进步。
二、多媒体的弊端
1.师生惰性孳生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但同时惰性也会因此而孳生。有些教师不再辛苦的准备教案,只是套用甚至是借用别人的PowerPoint成品;学生懒于动笔,不独立预习复习甚至不带课本上课,上课的时候注意了PowerPoint上不属于学习的东西(有的PowerPoint上在展示过程中加上了动画效果),这些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2.学生情感淡化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更多的是要靠教师牵引学生的思想,徜徉于行间段落,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上的真正效果,思想上的真正启迪。如果“人文化”的语文课堂太多地借助多媒体,那么势必导致师生互动减少,引起师生间情感的淡化。
3.学生的想象力受限制
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过程,它留给学生应是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像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才能体验各种情感,体会语言的精彩,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多媒体在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为需要想象的东西老师早都具体化了。语文是一门需要想象的学科,没有了丰富想象力的语文就成了失去了文学性的“工具”,也就不再是语文。
综上所述,声音、图像、动画进入到课堂;异国他乡、遥远古国、先人后代来到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难点,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也呈现一种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