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棍周围的白气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d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夏天,同学们都喜欢吃冰棒,你们注意到了吗?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好像在冒“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
  1,“白气”的形成
  冰棒从冰箱中取出时,温度很低,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相对冰棒来比,温度较高水蒸气与冰棒间有温度差。就要发生热传递,水蒸气放热,变成了小水珠,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而不是我们常见的水蒸气。


  2,“白气”的实质
  我们看到的“白气”是小水珠。是液态的,它是水蒸气放热而变成的小水珠,在物态变化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白气”是液化形成的,它形成的过程要放热,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空气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也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白气”,就不可能是水蒸气,“白气”是小水珠。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3,“白气”的差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白气”如:水壶在加热时,水壶嘴处冒“白气”,如图1所示,但这里形成白气的水蒸气不是空气中的,而是水壶中的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热的水蒸气从水壶嘴中出来遇到周围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白气这时同学们也许会问:都是同一天同一时间,为什么空气中的水蒸气一会儿是热的,一会儿是冷的?液化现象产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要放热,“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从水壶中出来的水蒸气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它们相遇时发生热传递,水蒸气把热传递给空气,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另一例。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比冰棒的温度高,它们相遇时发生热传递。空气中的水蒸气把热传递给冰棒,则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而凝结在冰棒周围,形成“自气”,“白气”有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也有的是由物质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所以是不同的。
  4,生活中的“白气”
  我们看到的“自气”,都是“小水珠”,都是液化现象,都是水蒸气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是“白气”的共同点,在生活中,这种物态变化是经常见到的,如: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到暖和的室内,眼镜上蒙了一层水雾,这就是“白气”,又如: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间内走到高温的室外,眼镜上也是蒙了一层雾,同样这也是“自气”,再举例:夏天,我们看到晶莹透亮的小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这个小水珠是河水吗?不是!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凝结在荷叶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露水”,如图2所示,早晨在户外,看到地面上、菜地里菜叶上的小水珠都是露水,这些都是液化现象,有时。早晨看到大雾,晚上也看到大雾,这也是液化现象,它们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大雾的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高速公路在雾天要关闭,但是雾也能给人们制造浪漫,台上,演员在忽隐忽现中。给观众制造了迷人的意境,刚开空调制冷时。由于室内空气温度较高,空调出来的气体温度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立即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就看觅了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气”,冬天,人在很冷的室外讲话时。从口中带出一团“白气”,这也是由于口中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而成的。
  5,“白气”的运动方向
  冰棍的“白气”向下方漂,而喝汤时“白气”向上升。这是为什么?冰棍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它的温度介于空气和冰棒之间,喝汤(咖啡)时的“白气”是从高温汤(咖啡)出来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它的温度介于高温汤(咖啡)和空气之间,所以,冰棍的“白气”温度低,密度大。向下沉;从汤(咖啡)中出来的“白气”温度高,密度小,向上飞,如图3和如图4所示。
  生活中的“白气”。都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都是小水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亲近大自然,学好物理,让我们利用科学知识来为人类服务。
其他文献
一、重、难点导学    (一)摩擦力的产生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用字母厂表示。  (2)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即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第二,接触面粗糙;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  (3)理解摩擦力概念时要明确:  ①摩擦力的产生必须
期刊
纳米是一个微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即1nm=10-9m,它相当于原子大小的4倍,万分之一头发粗细.形象地讲,1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样.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的尺度里,研
期刊
生:从门镜里看人总是把人看远了,这是为什么?  师:门镜又称为“猫眼”,主要由凹透镜、凸透镜组合而成,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请看光路图。  生:既然近物可以变远,那么远物是否可以变近呢?  师:不妨一试:  以凹透镜(f=-75mm)作为目镜,以凸透镜(f=300mm)作为物镜,使两镜相距150mm左右,调整目镜,你看到了什么?  生:正立的虚像。  师:这就是最早的伽利略望远镜,再试一试。  以f
期刊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从天而降,撞击到今天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由此造成的剧烈气候变动使得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轰然倒地,让出了生物界王者的宝座,灾难过后,幸免于难的哺乳动物乘机扩张,并演化出今天的地球新主人——人类,假如小行星再次撞击地球,人类是否能避免重蹈昔日恐龙的覆辙呢?  然而,暂时“循规蹈矩”的小行星们究竟现在身处何方?它们有着怎样的前生后世?万一它们再次来袭,我们人类究竟如何去挽救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高度为3200米的山峰上进行了一次模拟试验。利用高能激光装置向经过这里的雷暴发射激光脉冲,首次成功地在自然界中制造出了人工闪电。    一、利用激光制造人工闪电    在2008年出版的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法国里昂大学的科学家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公布了公布了他们的最新实验情况,法国里昂大学的杰姆·卡斯帕里安是此次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在著名的本
期刊
物理图像是形象描述物理状态、过程和规律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因此这类试题能有效地训练同学们思维的敏捷性与创新性.具体解题过程为:首先要弄清两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初步理清坐标中图像的物理意义;其次要善于抓住图中的特殊点、线来理解图像的深层物理意义;最后综合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解题.下面解析几道有关浮力的图像题,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有所启发,熟悉和掌握该类考题的解题方法与技
期刊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是力的作用效果的一个体现.力和运动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规律与生活紧密联系,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浮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力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阐述的要点有:如何判断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情况下怎样运动,其中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处理力与运动关系的基础.    一、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判断    例1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
期刊
坚实的基础    崔琦1939年出生在河南省宝丰县城北的一个农家,他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崔琦的父亲是一个耿直方正、不爱言语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王双贤虽然目不识丁,但却深明事理,为人和善,是远近有名的贤妻良母。  崔琦出生时母亲已41岁,父亲45岁,那时的人崇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而崔琦的父亲崔长生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中年得子给崔家人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即便如此,母亲也没娇惯这
期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箱内食物上出现霜、衣橱内的樟脑丸变小等现象,但由于对这些现象缺乏思考和研究,因而种种现象经常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们要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升华、凝华概念的形成    1.升华: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固态物质吸热后能否直接变成气态呢?我们不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
期刊
江西省弋阳县圭峰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一个有趣的景点——四声谷,一声“我——来——了!”,片刻便收到了三声回应,环山而来的袅袅余音。加上自己的发声,不多不少正好四声,当我们发声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到崖壁时一部分被反射,声波反射到另外一个崖壁,这种声波的连续反射。就形成了回音,由于距离的前后不同,也就产生了声音的前后到达,  北京天坛公园内皇穹宇的围墙——回音壁,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盖着蓝色琉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