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逢梅,女,(1967年11月),云南武定,职称:中专讲师。研究方向:生物教育专业。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思考。
关键词:生物学;探索;提高;创新思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能力。生物学是和世界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现就自己的实践经验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设景激趣,诱发学生思维
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教学情景是指知识得以在其中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创设良好的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情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生物教学的磁石,产生兴趣,同学们就会被所认识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分析研究,这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前提。因此,我在课堂上,常常表扬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在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讲述《鱼纲》之前,先预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本内容及观察鲫鱼外部形态,很多同学都兴趣很高地买来活鱼在家观察。当上课让同学们回答观察结果时,他们思维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关于鱼的鼻孔及作用书上并没有提到,但是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并激起求知欲望,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观察的细致,并对鼻孔作了详细讲述,又有学生发现将鱼的胸鳍、腹鳍剪掉后,身体只微偏了一点,有时甚至不偏,跟没剪时相差不大,他对书上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我立即表扬了他善于观察,敢于怀疑,不迷信课本的精神。并让同学们讨论背鳍、臀鳍、尾鳍的功能。总结后指出它们也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在运动中各种鳍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并将一条鱼的所有鳍都剪掉,鱼既不能前行又不能保持平衡。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可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勇于探索,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只是从问题产生开始,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乔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根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份时,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宽思维,强化训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设计思维进展的层次,充分挖掘认知过程中的每一思维阶梯,捕捉教学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思维训练,使课堂教学蕴涵丰富的思维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全面而有序的发展。
(1)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溯本求源。教学中教师可连续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和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联系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可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合成?”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和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有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方式。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规律。例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分解程度和释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这种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善于从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甚至从问题的正面比较到它的对立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也使知识在顺反逆推,相互比较中得到强化。例如:在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时,经列表对比它们的位置、条件、气体的吸放及实质的不同等到区别之后,得出结论: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而光合作用中原料的吸收,产物的运输等所需的能量,又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两者相互储存,缺一不可,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又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
四、推陈出新,培养变通能力
变通思维就是指在思考过程中不拘常规而灵活取舍,可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变换,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种子萌发条件》时,按课本方法演完实验后,学生在活跃气氛中得出了实验结论。刚才验证的只是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种子萌发还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哪位同学能设计一个实验将这两个同时得到验证呢?同学们情绪高昂,热烈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将种子破坏,有的说将种子蒸熟放在本甲装置中……最后总结得出,在甲装置中接近水面的位置,再放两粒种子,一粒煮熟,一粒用不完整的种子,它们都不能萌发,从而明显的得出种子萌发的内外部条件。这样,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综合基础上进行了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变通思维能力。
五、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部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交换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产的逻辑关系。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欲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思维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真诚、认真的学术气氛。我在课堂上,经常留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然后举手回答,对答错的学生不嘲笑,不轻视。相反,却对他(她)们的大胆发言给予表扬,这样一来,一些胆小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涌跃参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如课堂教学是充满温暖,宽容和理解的一种气氛,学生的情绪上是放松的,但是思维上最紧张的,心理有安全感,不会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想法一再受到鼓励,不成熟的思想不会受到嘲笑的指责,学生能轻轻松松地舒展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思维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关键靠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只有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师,才能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提高和发展自我,锐意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顺应人才发展的潮流,赶上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步伐,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紫千等.《生物教学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周美珍.《中学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陈震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思考。
关键词:生物学;探索;提高;创新思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能力。生物学是和世界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现就自己的实践经验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设景激趣,诱发学生思维
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教学情景是指知识得以在其中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创设良好的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情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生物教学的磁石,产生兴趣,同学们就会被所认识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分析研究,这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前提。因此,我在课堂上,常常表扬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在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讲述《鱼纲》之前,先预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本内容及观察鲫鱼外部形态,很多同学都兴趣很高地买来活鱼在家观察。当上课让同学们回答观察结果时,他们思维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关于鱼的鼻孔及作用书上并没有提到,但是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并激起求知欲望,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观察的细致,并对鼻孔作了详细讲述,又有学生发现将鱼的胸鳍、腹鳍剪掉后,身体只微偏了一点,有时甚至不偏,跟没剪时相差不大,他对书上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我立即表扬了他善于观察,敢于怀疑,不迷信课本的精神。并让同学们讨论背鳍、臀鳍、尾鳍的功能。总结后指出它们也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在运动中各种鳍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并将一条鱼的所有鳍都剪掉,鱼既不能前行又不能保持平衡。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可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勇于探索,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只是从问题产生开始,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乔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根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份时,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宽思维,强化训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设计思维进展的层次,充分挖掘认知过程中的每一思维阶梯,捕捉教学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思维训练,使课堂教学蕴涵丰富的思维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全面而有序的发展。
(1)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溯本求源。教学中教师可连续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和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联系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可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合成?”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和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有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方式。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规律。例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分解程度和释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这种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善于从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甚至从问题的正面比较到它的对立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也使知识在顺反逆推,相互比较中得到强化。例如:在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时,经列表对比它们的位置、条件、气体的吸放及实质的不同等到区别之后,得出结论: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而光合作用中原料的吸收,产物的运输等所需的能量,又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两者相互储存,缺一不可,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又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
四、推陈出新,培养变通能力
变通思维就是指在思考过程中不拘常规而灵活取舍,可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变换,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种子萌发条件》时,按课本方法演完实验后,学生在活跃气氛中得出了实验结论。刚才验证的只是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种子萌发还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哪位同学能设计一个实验将这两个同时得到验证呢?同学们情绪高昂,热烈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将种子破坏,有的说将种子蒸熟放在本甲装置中……最后总结得出,在甲装置中接近水面的位置,再放两粒种子,一粒煮熟,一粒用不完整的种子,它们都不能萌发,从而明显的得出种子萌发的内外部条件。这样,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综合基础上进行了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变通思维能力。
五、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部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交换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产的逻辑关系。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欲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思维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真诚、认真的学术气氛。我在课堂上,经常留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然后举手回答,对答错的学生不嘲笑,不轻视。相反,却对他(她)们的大胆发言给予表扬,这样一来,一些胆小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涌跃参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如课堂教学是充满温暖,宽容和理解的一种气氛,学生的情绪上是放松的,但是思维上最紧张的,心理有安全感,不会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想法一再受到鼓励,不成熟的思想不会受到嘲笑的指责,学生能轻轻松松地舒展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思维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关键靠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只有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师,才能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提高和发展自我,锐意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顺应人才发展的潮流,赶上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步伐,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紫千等.《生物教学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周美珍.《中学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陈震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