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夏之后将是凛冬。”这是奇幻文学《冰与火之歌》中的自然规律。现在,这个虚构的规律似乎可能变成中国汽车业的现实。
在经历了超过25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新车销量从2018年开始出现同比下滑,2019年,跌幅超过10%。当时,大多数咨询机构预期2020年和2021年,中国汽车销售还会持续小幅下跌的趋势;中长期,虽然市场仍有潜力,但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不太会出现了。
2020年开始的疫情,让情况变得更糟。大多数汽车品牌第一季度的销量遭腰斩,有的公司甚至索性离场(雷诺就放弃了在合资公司东风雷诺中的一半股份)。
在高速增长时期,整车公司享受了大部分红利。它们赚取了行业大部分利润,并且掌控了研发、制造、服务体系的话语权。如今,它们也首当其冲面临危机。
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搞清楚,疫情对市场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主流汽车公司大都跨国经营,它们的投资和生产计划往往超过5年,不确定性是它们最害怕的。不论是增长还是下滑,或是其他行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只要能有稳定的判断,它们就能想办法应对。
短期的传染病流行并不会对汽车市场的增长趋势有太大影响。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中国的汽车销量在下半年就开始高速增长;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日本的汽车产销量在两个月后恢复到震前水平;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在韩国流行,也没有长期打击韩国的汽车产业。
事实上,对汽车市场影响最深的,还是宏观经济的走势。如果把过去19年中国每年的汽车销量增幅和GDP增幅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波动基本同步。这不难理解,对个人来说,汽车是个昂贵的消费品,是不是要买车、买多贵的车,往往与自己的收入预期有很大关系。换个角度看,一个汽车品牌在预测某个地区销量时,人口、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本来就是核心指标。在此之外,税收、补贴等政策也会刺激或抑制汽车消费,但只是辅助作用。
所以,在判断疫情对汽车业的影响时,除了关注短期的供应链危机,更应该关注的是疫情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影响。如果它的影响会在短期内被克服,那么之前对市场的预测不用过多修正,如果认为疫情会触发长期的经济衰退乃至萧条,那么汽车公司就应该调整自己的预期。
本次疫情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不仅短时期内中断了供应链和消费行为,而且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习惯。波士顿咨询(BCG)在疫情之前发布了一份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期报告,提醒汽车公司需要尽快改变,准备度过艰苦时期。疫情之下,这份报告中的结论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汽车公司面临的难题没有变,只是难度又提升了一些。
汽车公司首先要注意的是,不仅应该关注销量的下滑,更应该关注利润率。它的下滑幅度比销量更大,也更影响公司运营。需求疲软时,往往会出现普遍的、自上而下的降价,汽车公司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调低车型的入门价格,从车价较高的豪华车开始,层层下压,一直传递到中低端车型。这本身就会压低汽车的销售毛利。
另一方面,造车卖车本身,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的价值正逐渐减弱。软件和服务在汽车业中的价值越来越高,而发动机和变速箱正变得不那么重要(当然此消彼长的过程没那么快)。根据BCG的预测,到了2030年,新车销售,在整个产业链里的利润占比,将从原来的45%变为30%。而出行服务和车联网业务的利润将占到20%——目前它们只占2%。
同时,汽车公司又正处于增加投资的阶段。不论是为了研发电动车,或是投资自动驾驶技术,或是自己建立一个共享出行平台,都要花费大量现金。
过去几年,频频出现汽车公司数亿美元投资一个创业团队的案例,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这些钱会被用来研发新一代的发动机。而现在,汽车公司一边要维持传统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这能保证它的现金流——一边还得拿出储备,投资未来。在BCG的预测中,2021年的汽车业研发支出,将比2018年提升1/5。
卖车不那么赚钱,花钱的地方又变多了,双重压力下,汽车业的整体净利润率将从2018年的6.2%降到2021年的4.6%。简而言之,汽车公司要过苦日子了。
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整合重组,整个市场的集中度将提升。相比于欧洲、北美,中国的汽车市场集中度本就很低,31%的新车是由10名开外的小公司生产的,在成熟市场,这个比例不超过10%。
随着整个市场的需求降低、利润率下滑,那些产能无法充分利用、缺乏规模效应的小公司将越发被边缘化,并购和重组将是大概率事件。同时,这种整合可能还会发生在行业上下游。 在上游,主流的零部件供应商也都在通过投资并购,重组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序列,以期在转型后的汽车业依然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疫情之下,已经出现了资金充足的大型经销商集团并购网点的案例。这一趋势在过去几年逐渐显现,疫情的爆发会加速这一过程。
长期来看,销售汽车的方式将变得更多元,并且线下实体空间与移动互联网将紧密相连。单一的4S店模式将被不同类型的销售场所代替,较大规模的经销商集团更有可能尝试新的销售模式,并且与创业公司合作,改造汽车流通市场。
BCG认为,整合重组未必是通过直接的并购,更常见的方式可能是巨头间的合作与联盟。上述趋势的核心就是,汽车业不可能由一个角色说了算,多极化将成为新结构。所以没有人能在每个领域保持领先,必须依靠别人,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联盟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使得整个产业把精力放在转型和进步上。
所以,明确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就变得很重要。汽车公司的优点是,它依然有充足的现金、它的制造地位还没那么容易被替代。BCG认为,在这个窗口期,传统汽车公司必须果断、坚决地转型,新业务合作、新技术研发、投资新公司,这些动作都不应是尝试性质的。
而要支持这一点,传统业务就必须优化。
短期的重点是避免产能闲置。空余的产能可以为创业公司代工,可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或是直接出售产能,回收现金。保证经营安全是一切转型的根本。
在增长时代被忽略的“内功”,必须重视起来。汽车公司必须保护经销商网络。传统的销售模式由汽车公司主导,它们往往为了自己的业绩,提高经销商的库存,降低后者的盈利能力。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切断。BCC提出的原则是,宁愿拥有一个小规模但健康的经销商网络,也不要因过度扩张导致整个渠道崩溃。
具体而言,就是要降低每个城市和区域的同品牌经销商密度,并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精确规划门店类型。“主动降低经销商网络规模需要领导层具备勇气和决断,但我们相信,在当前形势下’这是必须作出的抉择。”BCG如此建议。
一个值得注意的利好因素是,许多人都会谈论商业模式对汽车销量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越来越多人会购买出行服务,而不是拥有一辆汽车”。而BCG根据调研发现,情况未必如此。人们的确会越来越经常地使用出行服务,但这只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場景,不会降低人们对私家车的消费欲望。因为消费者家庭场景、情感满足、自我认同等的需求,仍需要私家车来满足。疫情之后,也有更多人意识到一个独立的、可自主支配的出行空间是必要的。
对汽车公司来说,这个洞察有助于它合理规划自己的商业模式。未来,私家车的使用频次会降低,所以汽车公司在产品规划和营销时需要着重回应情感需求,同时,也不必把出行平台作为未来核心的大客户。商业车队在整个市场的保有量依然有限。
总而言之,长期看,造车卖车这门生意仍然能赚钱,但它的难度在变大,对经营者的要求也更高。从现在开始,汽车公司的高管们得完成一个接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个特殊的停顿期,或许有助于他们下定决心。
关于波士顿咨询(BCG)一家成立于1963年的管理咨询公司。
关于本报告《识变从宜,制胜有道——车企如何在下行市场逆势而起》是2020年1月波士顿咨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分析,并对中国的汽车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转型和改革建议。
在经历了超过25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新车销量从2018年开始出现同比下滑,2019年,跌幅超过10%。当时,大多数咨询机构预期2020年和2021年,中国汽车销售还会持续小幅下跌的趋势;中长期,虽然市场仍有潜力,但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不太会出现了。
2020年开始的疫情,让情况变得更糟。大多数汽车品牌第一季度的销量遭腰斩,有的公司甚至索性离场(雷诺就放弃了在合资公司东风雷诺中的一半股份)。
在高速增长时期,整车公司享受了大部分红利。它们赚取了行业大部分利润,并且掌控了研发、制造、服务体系的话语权。如今,它们也首当其冲面临危机。
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搞清楚,疫情对市场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主流汽车公司大都跨国经营,它们的投资和生产计划往往超过5年,不确定性是它们最害怕的。不论是增长还是下滑,或是其他行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只要能有稳定的判断,它们就能想办法应对。
短期的传染病流行并不会对汽车市场的增长趋势有太大影响。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中国的汽车销量在下半年就开始高速增长;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日本的汽车产销量在两个月后恢复到震前水平;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在韩国流行,也没有长期打击韩国的汽车产业。
事实上,对汽车市场影响最深的,还是宏观经济的走势。如果把过去19年中国每年的汽车销量增幅和GDP增幅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波动基本同步。这不难理解,对个人来说,汽车是个昂贵的消费品,是不是要买车、买多贵的车,往往与自己的收入预期有很大关系。换个角度看,一个汽车品牌在预测某个地区销量时,人口、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本来就是核心指标。在此之外,税收、补贴等政策也会刺激或抑制汽车消费,但只是辅助作用。
所以,在判断疫情对汽车业的影响时,除了关注短期的供应链危机,更应该关注的是疫情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影响。如果它的影响会在短期内被克服,那么之前对市场的预测不用过多修正,如果认为疫情会触发长期的经济衰退乃至萧条,那么汽车公司就应该调整自己的预期。
本次疫情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不仅短时期内中断了供应链和消费行为,而且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习惯。波士顿咨询(BCG)在疫情之前发布了一份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期报告,提醒汽车公司需要尽快改变,准备度过艰苦时期。疫情之下,这份报告中的结论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汽车公司面临的难题没有变,只是难度又提升了一些。
汽车公司首先要注意的是,不仅应该关注销量的下滑,更应该关注利润率。它的下滑幅度比销量更大,也更影响公司运营。需求疲软时,往往会出现普遍的、自上而下的降价,汽车公司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调低车型的入门价格,从车价较高的豪华车开始,层层下压,一直传递到中低端车型。这本身就会压低汽车的销售毛利。
另一方面,造车卖车本身,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的价值正逐渐减弱。软件和服务在汽车业中的价值越来越高,而发动机和变速箱正变得不那么重要(当然此消彼长的过程没那么快)。根据BCG的预测,到了2030年,新车销售,在整个产业链里的利润占比,将从原来的45%变为30%。而出行服务和车联网业务的利润将占到20%——目前它们只占2%。
中国乘用车市场结束长期增长
相比销量微跌,利润率下滑将更明显
中国各类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测
愿意线上购车的受访者比例
同时,汽车公司又正处于增加投资的阶段。不论是为了研发电动车,或是投资自动驾驶技术,或是自己建立一个共享出行平台,都要花费大量现金。
过去几年,频频出现汽车公司数亿美元投资一个创业团队的案例,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这些钱会被用来研发新一代的发动机。而现在,汽车公司一边要维持传统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这能保证它的现金流——一边还得拿出储备,投资未来。在BCG的预测中,2021年的汽车业研发支出,将比2018年提升1/5。
卖车不那么赚钱,花钱的地方又变多了,双重压力下,汽车业的整体净利润率将从2018年的6.2%降到2021年的4.6%。简而言之,汽车公司要过苦日子了。
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整合重组,整个市场的集中度将提升。相比于欧洲、北美,中国的汽车市场集中度本就很低,31%的新车是由10名开外的小公司生产的,在成熟市场,这个比例不超过10%。
随着整个市场的需求降低、利润率下滑,那些产能无法充分利用、缺乏规模效应的小公司将越发被边缘化,并购和重组将是大概率事件。同时,这种整合可能还会发生在行业上下游。 在上游,主流的零部件供应商也都在通过投资并购,重组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序列,以期在转型后的汽车业依然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疫情之下,已经出现了资金充足的大型经销商集团并购网点的案例。这一趋势在过去几年逐渐显现,疫情的爆发会加速这一过程。
长期来看,销售汽车的方式将变得更多元,并且线下实体空间与移动互联网将紧密相连。单一的4S店模式将被不同类型的销售场所代替,较大规模的经销商集团更有可能尝试新的销售模式,并且与创业公司合作,改造汽车流通市场。
BCG认为,整合重组未必是通过直接的并购,更常见的方式可能是巨头间的合作与联盟。上述趋势的核心就是,汽车业不可能由一个角色说了算,多极化将成为新结构。所以没有人能在每个领域保持领先,必须依靠别人,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联盟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使得整个产业把精力放在转型和进步上。
2018年各大汽车市场份额配比
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营收和利润变化趋势预测
所以,明确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就变得很重要。汽车公司的优点是,它依然有充足的现金、它的制造地位还没那么容易被替代。BCG认为,在这个窗口期,传统汽车公司必须果断、坚决地转型,新业务合作、新技术研发、投资新公司,这些动作都不应是尝试性质的。
相比疫情,宏观经济对汽车销量的影响更大
而要支持这一点,传统业务就必须优化。
短期的重点是避免产能闲置。空余的产能可以为创业公司代工,可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或是直接出售产能,回收现金。保证经营安全是一切转型的根本。
在增长时代被忽略的“内功”,必须重视起来。汽车公司必须保护经销商网络。传统的销售模式由汽车公司主导,它们往往为了自己的业绩,提高经销商的库存,降低后者的盈利能力。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切断。BCC提出的原则是,宁愿拥有一个小规模但健康的经销商网络,也不要因过度扩张导致整个渠道崩溃。
具体而言,就是要降低每个城市和区域的同品牌经销商密度,并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精确规划门店类型。“主动降低经销商网络规模需要领导层具备勇气和决断,但我们相信,在当前形势下’这是必须作出的抉择。”BCG如此建议。
一个值得注意的利好因素是,许多人都会谈论商业模式对汽车销量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越来越多人会购买出行服务,而不是拥有一辆汽车”。而BCG根据调研发现,情况未必如此。人们的确会越来越经常地使用出行服务,但这只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場景,不会降低人们对私家车的消费欲望。因为消费者家庭场景、情感满足、自我认同等的需求,仍需要私家车来满足。疫情之后,也有更多人意识到一个独立的、可自主支配的出行空间是必要的。
对汽车公司来说,这个洞察有助于它合理规划自己的商业模式。未来,私家车的使用频次会降低,所以汽车公司在产品规划和营销时需要着重回应情感需求,同时,也不必把出行平台作为未来核心的大客户。商业车队在整个市场的保有量依然有限。
总而言之,长期看,造车卖车这门生意仍然能赚钱,但它的难度在变大,对经营者的要求也更高。从现在开始,汽车公司的高管们得完成一个接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个特殊的停顿期,或许有助于他们下定决心。
关于波士顿咨询(BCG)一家成立于1963年的管理咨询公司。
关于本报告《识变从宜,制胜有道——车企如何在下行市场逆势而起》是2020年1月波士顿咨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分析,并对中国的汽车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转型和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