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炮楼”,是当年侵华日军修建的战斗据点,是日军维持其占领区统治的重要手段。当年在华北的广大敌占区,曾矗立着无数个炮楼。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绝大多数炮楼已经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今天的中国人,只能从《小兵张嘎》之类的影视作品里见到它罪恶的身影。但河北沧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却把家安在在鬼子当年留下的炮楼里,并且一住就是20年!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这一切是为什么?让我们走进这个家庭,揭开这个故事的谜底……
从现在起,炮楼就是我的家
1987年初春,华北平原还是咋暖还寒的时节,河北省沧县捷地村一户村民家里出了一件很轰动大事:全家要搬到村外的一个炮楼里住。
曹文通是捷地村普通的村民,他天生有一双灵巧的手,在镇上开了一家电器修理店,还有一手好木工手艺。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可为了一个炮楼,他突然要改变自己和全家人的生活。
那个炮楼就在捷地村村南两公里处,紧挨京沪铁路。炮楼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墙体里面是青砖或红砖,外面包裹着钢筋水泥,墙体上偶见弹坑。炮楼是目军侵华初期修建,今天看上去依然很恐怖。
曹文通儿时时常在这里玩耍,常听村里的长辈们指点着炮楼,讲当年日本人犯下的桩桩罪行:1937年鬼子刚来就制造了“捷地惨案”,杀害了92个无辜村民。遇难人中就包括曹文通父亲的姑妈。后来又在村边修建了这个炮楼,驻扎了一个中队的日本兵。从那以后,村民的生活更是暗无天日,鬼子经常在炮楼上随意开枪射击,不时会有过路或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躺倒存血泊中……
从小,曹文通就恨这个炮楼,恨日本鬼子,他和小伙伴做游戏时就多次将炮楼炸掉。1975年复员同乡,在经过军旅生活的洗礼后,曹文通再次看到那个炮楼,目光里除了怒火,还多了几分沉重。他忆起儿时的游戏,心想这个炮楼还真不能炸;凡事都要讲证据,如果没了炮楼,若干年后自己向后人说日本鬼子侵略了我国,杀了自己的亲人,子孙后代可能会像听童话故事没有切肤之痛。它不止是中国人的耻辱,更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证。
1976年,27岁的曹文通和邻村的买德萍结婚了。80年代初,他们家盖起了大瓦房,在全利第一个买了电视机,第一个买了摩托车……一次,夫妻俩无意间聊起炮楼,买德萍说:“我爷爷就是被炮楼里的鬼子用枪托活活打死的。”国恨家仇,曹文通对炮楼更多了几分仇恨。
从1985年开始,附近一些利民为了建房,开始刮炮楼四周取土,炮楼的底座很快暴露出来,存雨水的冲刷下,支撑炮楼的水泥柱子开始塌陷,整个炮楼也开始倾斜。村民们又开始拿着工具拆毁炮楼,想拿走里边的砖头和钢筋。到1986年,已经倾斜了35度,炮楼顶层也被拆的支离破碎。
眼看着这一切,曹文通去炮楼前劝阻村民,甚至几次和取土的村民发生冲突。他爬到炮楼顶上大声说“乡亲们,不要拆炮楼,给咱子孙留着,记住鬼子当年是怎么侵略我们的,比挖那点砖、那点钢筋有意义得多啊 ”但人们不听他的,冷眼对他说:“你管得着吗?这炮楼是你们家的?”
无奈,曹文通去乡政府、县政府求援。不知跑了多少次,有关部门终于给了他一个答复:你可以义务保护炮楼,但政府暂时没有补助。有了政府的答复,曹文通腰杆硬了,他夺下那些人的工具:“这炮楼是国家让保护的,谁也不能动!”
从此,只要曹文通在,便没人敢来炮楼取东西。但曹文通不可能整天呆在炮楼里。只要他一离开,那些人便蜂拥而上,取走炮楼的砖块和钢筋。眼看炮楼继续被毁,曹文通急了,思考了一个晚上,他决定搬到炮楼里住。1986年深秋,他没和家人商量,在炮楼的东墙搭了一个窝棚,从家里抱了床被子就住了进去。
搬进炮楼后,曹文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修炮楼。因为再不修,炮楼就要倒了。他借了八个千斤顶,顶在炮楼西墙上,阻止炮楼继续倾斜,然后挨个摇动千斤顶,使要倒的炮楼慢慢“站起来”。同时,他运来大量土石沙料,回填进炮楼底座。曹文通这样干了整整50天,将炮楼完全扶正。
艰辛的日子
炮楼安全了,曹文通的妻子买德萍却不干了。自从曹文通搬进炮楼,以往贤惠温顺的她开始和曹文通吵架,“家里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正是需要男人顶门立户的时候。我想不通,你干啥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和那个炮楼搅和到一起?”但曹文通执意不回头,反而劝她和孩子们一起搬到炮楼里。
买德萍气得火冒三仗,索性不再理他,但心里毕竟牵挂着丈夫,每天除了照顾三个孩子,还要做好一日三餐送到炮楼。每天的重体力劳动,加上饮食不周,曹文通日见憔悴。日子长了,买德萍心疼了。1987年春节前一天她来来到炮楼,流着泪对曹文通说:“还是全家都搬来吧!”
1987年春天,曹文通在窝棚里盘了个土炕,又在外面挖了个灶台,全家人在炮楼早安了家。但一家人挤在窝棚里毕竟不是个办法。1987年秋天,曹文通建了两间简易房。简易房依炮楼而建,屋子与炮楼相通。
住在这样的简易房里,冬天冷,夏天热,孩子们冬天生冻疮,夏天起痱子。房子离铁路太近,每当夜深人静,列车经过的声音大得惊人,吓得孩子们以为火车开进屋里,一次次扎进父母怀里。
由于炮楼远离村子,刚搬来的那几年没水没电,晚上只能点蜡烛。黑漆漆的夜里,当列车远去的灯光暗淡下来时,村外荒原上就只有曹文通家里亮着这一点烛火,显得凄凉和孤独,天一黑,一家人挤在床上,相互依偎着,孩子们才能入眠。
炮楼西面十几米外是铁路,东面是一条大河,白天夫妻俩下地干活,为防止孩子出意外,就把两个小点的孩子拴在门框上,然后再把门反锁上。有一次收工回来,他们发现小儿子洪波身体几乎倒悬在门框上,地上尿渍斑斑,孩子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原来,尿憋急了的孩子想开门,却被拴住手的绳子缠在了门把手上。儿子只好把尿尿在裤子里,当时气温低,儿子很快冻僵了。如果曹文通夫妇再晚回来一步,后果不堪设想。如今,买德萍回想起那些日子仍哽咽难言。
自从住进炮楼,周围人的议论就没消停过,有人说那炮楼底下可能有鬼子留下的“宝贝”;有人说曹文通想去铁路上谋个差事……三个孩子在学校也遭到讥笑,同学说他们是“野孩子”,是“住炮楼的伪军”。孩子们委屈得天天回家向买德萍哭诉。买德萍一边安抚孩子,一边自己偷着擦泪。
别人都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住得舒服,曹文通放着好好的房子不住,却让全家人跟他到炮楼里受罪,买德萍开始也委屈,可日子长了,贤惠的她也想通了:只要跟丈夫和孩子在一起,住在哪里都是家。
永远的炮楼,我们永远的家
在炮楼里坚守了22年,曹文通头上已是白发缕缕,买德萍当年靓丽的神采也早已不见。多年来,为了守护炮楼,曹文通放弃了很多出外挣钱的机会,反而常年在维修炮楼上花钱,日子越来越拮据。20多年前建的简易房已日见破败,屋里还是裸露的砖墙。很多次,曹文通想离家打工或经商,但他实在不放心炮楼和妻子儿女。
尽管生活艰难,但曹文通从未想过利用炮楼这个“资源”挣钱。2005年夏天,有几个自称“文物爱好者”的人来到曹家,提出要买炮楼,开价8万元。听明白对方来意,曹文通笑了:“你给我100万我也不卖”对方不死心,第二天又来仍被曹文通严词回绝。
直到今天,曹文通依然精心呵护着炮楼。去年4月,57岁的他突然中风。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曹文通现已基本康复。
很多人问曹文通后不后悔?他摇摇头说:“我这辈子能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心里塌实。上,我对得起惨死的先人;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曹文通告诉我们,近些年,时常有人来参观炮楼,最远的来自黑龙江省。也有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的。今年清明节,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在炮楼前排起长龙。这时他就成了义务讲解员。曹文通说,孩子们刚进到炮楼里没有一丝沉重感,但当他讲完炮楼曾有过的故事,孩子们的小脸就变得凝重起来。自己的讲解,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曹文通感觉十分满足。
曹文通坚守炮楼的事迹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2年7月,沧州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批准该炮楼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2004年7月,沧县政府授予曹文通“爱国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底,京沪铁路为了提速,要调整炮楼附近的路轨,这样,铁路就要远离炮楼。曹文通找到乡政府,建议在炮楼附近保留一段铁路,以保持炮楼文物价值上的完整性,乡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向北京铁路局提出申请,不久,北京铁路局做出决定,保留炮楼附近的160米铁路。
炮楼,它是日军侵华并实行暴虐统治的铁证,是中华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活化石。然而时至今日,绝大部分炮楼已湮没在岁月的风雨中,或自然坍塌,或被人们毁弃。如今,由于曹文通一家20多年的艰辛努力,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完整的炮楼,这是我们的荣幸!因为,只要炮楼依然矗立,就将永远提醒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一场不应该被遗忘的战争,有一段不应该被淡漠的历史!
从现在起,炮楼就是我的家
1987年初春,华北平原还是咋暖还寒的时节,河北省沧县捷地村一户村民家里出了一件很轰动大事:全家要搬到村外的一个炮楼里住。
曹文通是捷地村普通的村民,他天生有一双灵巧的手,在镇上开了一家电器修理店,还有一手好木工手艺。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可为了一个炮楼,他突然要改变自己和全家人的生活。
那个炮楼就在捷地村村南两公里处,紧挨京沪铁路。炮楼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墙体里面是青砖或红砖,外面包裹着钢筋水泥,墙体上偶见弹坑。炮楼是目军侵华初期修建,今天看上去依然很恐怖。
曹文通儿时时常在这里玩耍,常听村里的长辈们指点着炮楼,讲当年日本人犯下的桩桩罪行:1937年鬼子刚来就制造了“捷地惨案”,杀害了92个无辜村民。遇难人中就包括曹文通父亲的姑妈。后来又在村边修建了这个炮楼,驻扎了一个中队的日本兵。从那以后,村民的生活更是暗无天日,鬼子经常在炮楼上随意开枪射击,不时会有过路或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躺倒存血泊中……
从小,曹文通就恨这个炮楼,恨日本鬼子,他和小伙伴做游戏时就多次将炮楼炸掉。1975年复员同乡,在经过军旅生活的洗礼后,曹文通再次看到那个炮楼,目光里除了怒火,还多了几分沉重。他忆起儿时的游戏,心想这个炮楼还真不能炸;凡事都要讲证据,如果没了炮楼,若干年后自己向后人说日本鬼子侵略了我国,杀了自己的亲人,子孙后代可能会像听童话故事没有切肤之痛。它不止是中国人的耻辱,更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证。
1976年,27岁的曹文通和邻村的买德萍结婚了。80年代初,他们家盖起了大瓦房,在全利第一个买了电视机,第一个买了摩托车……一次,夫妻俩无意间聊起炮楼,买德萍说:“我爷爷就是被炮楼里的鬼子用枪托活活打死的。”国恨家仇,曹文通对炮楼更多了几分仇恨。
从1985年开始,附近一些利民为了建房,开始刮炮楼四周取土,炮楼的底座很快暴露出来,存雨水的冲刷下,支撑炮楼的水泥柱子开始塌陷,整个炮楼也开始倾斜。村民们又开始拿着工具拆毁炮楼,想拿走里边的砖头和钢筋。到1986年,已经倾斜了35度,炮楼顶层也被拆的支离破碎。
眼看着这一切,曹文通去炮楼前劝阻村民,甚至几次和取土的村民发生冲突。他爬到炮楼顶上大声说“乡亲们,不要拆炮楼,给咱子孙留着,记住鬼子当年是怎么侵略我们的,比挖那点砖、那点钢筋有意义得多啊 ”但人们不听他的,冷眼对他说:“你管得着吗?这炮楼是你们家的?”
无奈,曹文通去乡政府、县政府求援。不知跑了多少次,有关部门终于给了他一个答复:你可以义务保护炮楼,但政府暂时没有补助。有了政府的答复,曹文通腰杆硬了,他夺下那些人的工具:“这炮楼是国家让保护的,谁也不能动!”
从此,只要曹文通在,便没人敢来炮楼取东西。但曹文通不可能整天呆在炮楼里。只要他一离开,那些人便蜂拥而上,取走炮楼的砖块和钢筋。眼看炮楼继续被毁,曹文通急了,思考了一个晚上,他决定搬到炮楼里住。1986年深秋,他没和家人商量,在炮楼的东墙搭了一个窝棚,从家里抱了床被子就住了进去。
搬进炮楼后,曹文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修炮楼。因为再不修,炮楼就要倒了。他借了八个千斤顶,顶在炮楼西墙上,阻止炮楼继续倾斜,然后挨个摇动千斤顶,使要倒的炮楼慢慢“站起来”。同时,他运来大量土石沙料,回填进炮楼底座。曹文通这样干了整整50天,将炮楼完全扶正。
艰辛的日子
炮楼安全了,曹文通的妻子买德萍却不干了。自从曹文通搬进炮楼,以往贤惠温顺的她开始和曹文通吵架,“家里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正是需要男人顶门立户的时候。我想不通,你干啥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和那个炮楼搅和到一起?”但曹文通执意不回头,反而劝她和孩子们一起搬到炮楼里。
买德萍气得火冒三仗,索性不再理他,但心里毕竟牵挂着丈夫,每天除了照顾三个孩子,还要做好一日三餐送到炮楼。每天的重体力劳动,加上饮食不周,曹文通日见憔悴。日子长了,买德萍心疼了。1987年春节前一天她来来到炮楼,流着泪对曹文通说:“还是全家都搬来吧!”
1987年春天,曹文通在窝棚里盘了个土炕,又在外面挖了个灶台,全家人在炮楼早安了家。但一家人挤在窝棚里毕竟不是个办法。1987年秋天,曹文通建了两间简易房。简易房依炮楼而建,屋子与炮楼相通。
住在这样的简易房里,冬天冷,夏天热,孩子们冬天生冻疮,夏天起痱子。房子离铁路太近,每当夜深人静,列车经过的声音大得惊人,吓得孩子们以为火车开进屋里,一次次扎进父母怀里。
由于炮楼远离村子,刚搬来的那几年没水没电,晚上只能点蜡烛。黑漆漆的夜里,当列车远去的灯光暗淡下来时,村外荒原上就只有曹文通家里亮着这一点烛火,显得凄凉和孤独,天一黑,一家人挤在床上,相互依偎着,孩子们才能入眠。
炮楼西面十几米外是铁路,东面是一条大河,白天夫妻俩下地干活,为防止孩子出意外,就把两个小点的孩子拴在门框上,然后再把门反锁上。有一次收工回来,他们发现小儿子洪波身体几乎倒悬在门框上,地上尿渍斑斑,孩子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原来,尿憋急了的孩子想开门,却被拴住手的绳子缠在了门把手上。儿子只好把尿尿在裤子里,当时气温低,儿子很快冻僵了。如果曹文通夫妇再晚回来一步,后果不堪设想。如今,买德萍回想起那些日子仍哽咽难言。
自从住进炮楼,周围人的议论就没消停过,有人说那炮楼底下可能有鬼子留下的“宝贝”;有人说曹文通想去铁路上谋个差事……三个孩子在学校也遭到讥笑,同学说他们是“野孩子”,是“住炮楼的伪军”。孩子们委屈得天天回家向买德萍哭诉。买德萍一边安抚孩子,一边自己偷着擦泪。
别人都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住得舒服,曹文通放着好好的房子不住,却让全家人跟他到炮楼里受罪,买德萍开始也委屈,可日子长了,贤惠的她也想通了:只要跟丈夫和孩子在一起,住在哪里都是家。
永远的炮楼,我们永远的家
在炮楼里坚守了22年,曹文通头上已是白发缕缕,买德萍当年靓丽的神采也早已不见。多年来,为了守护炮楼,曹文通放弃了很多出外挣钱的机会,反而常年在维修炮楼上花钱,日子越来越拮据。20多年前建的简易房已日见破败,屋里还是裸露的砖墙。很多次,曹文通想离家打工或经商,但他实在不放心炮楼和妻子儿女。
尽管生活艰难,但曹文通从未想过利用炮楼这个“资源”挣钱。2005年夏天,有几个自称“文物爱好者”的人来到曹家,提出要买炮楼,开价8万元。听明白对方来意,曹文通笑了:“你给我100万我也不卖”对方不死心,第二天又来仍被曹文通严词回绝。
直到今天,曹文通依然精心呵护着炮楼。去年4月,57岁的他突然中风。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曹文通现已基本康复。
很多人问曹文通后不后悔?他摇摇头说:“我这辈子能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心里塌实。上,我对得起惨死的先人;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曹文通告诉我们,近些年,时常有人来参观炮楼,最远的来自黑龙江省。也有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的。今年清明节,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在炮楼前排起长龙。这时他就成了义务讲解员。曹文通说,孩子们刚进到炮楼里没有一丝沉重感,但当他讲完炮楼曾有过的故事,孩子们的小脸就变得凝重起来。自己的讲解,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曹文通感觉十分满足。
曹文通坚守炮楼的事迹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2年7月,沧州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批准该炮楼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2004年7月,沧县政府授予曹文通“爱国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底,京沪铁路为了提速,要调整炮楼附近的路轨,这样,铁路就要远离炮楼。曹文通找到乡政府,建议在炮楼附近保留一段铁路,以保持炮楼文物价值上的完整性,乡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向北京铁路局提出申请,不久,北京铁路局做出决定,保留炮楼附近的160米铁路。
炮楼,它是日军侵华并实行暴虐统治的铁证,是中华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活化石。然而时至今日,绝大部分炮楼已湮没在岁月的风雨中,或自然坍塌,或被人们毁弃。如今,由于曹文通一家20多年的艰辛努力,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完整的炮楼,这是我们的荣幸!因为,只要炮楼依然矗立,就将永远提醒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一场不应该被遗忘的战争,有一段不应该被淡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