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平教育是20世纪伴随世界和平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尽管和平教育理念已为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现状是不令人满意的,对和平教育的内涵、和平教育的实施路径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校开展和平教育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从事和平教育的教师队伍,开发课程体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真正地把和平教育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和平理念与和平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和平教育;路径;探析
【项目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SJB826。
和平教育是人们在反思充满战争血腥的20世纪并伴随着世界范围和平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旨在在教育过程中贯彻非暴力、宽容、合作和尊重生命等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和平知识,培养学生的和平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平理念。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的教育由于宣扬暴力,激发有偏见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局部战争、冲突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和平教育理念,和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注重建立在非暴力基础对人的共同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及技能;注重对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注重对跨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团结;注重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和平教育虽然并不否认差异导致的冲突,但要求采用非暴力的解决方案,并提倡将激烈的竞争转变为有共同目标的合作,这既是一个愿景,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育在构建和平社会、化解矛盾冲突中担任何种角色,承担何种功能,如何借助教育推动学生永久和平观念的建构,是当今高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和平教育现状
尽管和平教育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平教育在实践层面也有所探索,但总体上而言,和平教育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是令人不满意的。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平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尚未普及,即使有高校开展了和平教育,但制约和平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还相当复杂。
首先学校开展和平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和平教育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等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尚未真正搞清楚,必然导致和平教育在高校中的尴尬地位。和平,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是没有战争或者暴力。自二战以后,人们对这种和平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并对此进行了一些修正。被称为“和平学之父”的加尔通于1969年提出了“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的概念,并对两者进行了区分,指出和平所要触决的问题是间接的、无形的结构性暴力,因为贫穷、疾病或压制性体制和社会歧视而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和平是通过同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暴力——贫困、饥饿、环境破坏、压制人权等做斗争,通过根绝各种暴力而实现的。美国学者斯蒂兹认为和平教育就是“教授非暴力、冲突解决、经济平衡、政治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就是为了和平和社会正义的教育”。而瑞尔顿则认为“和平教育是关于获得和维持和平的需要和可能性的知识的传授,解释知识的技能训练,应用解决、获得可能性的反思和参与能力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全面和平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各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和平教育整体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年级,并渗透到所有学科。对于和平教育内涵的不同解读与界定,对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高校要想开展和平教育,首先应该弄清楚和平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才能将和平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教育活动开展。本文所指称的和平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和平的知识和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平的内涵,认清实现和平的途径,有效地化解争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和平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和平理念。
其次是在当今我国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平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发展时间并不长,有关和平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许多基本问题亟待定论。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起步晚,直到2000年大学开始涉足和平学研究。2004年,以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导、参与编写和翻译了全套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和平学教科书,并且翻译了近10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和平学著作,开启了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新征程。但至今为止,关于和平教育的許多问题尚未有定论,如和平教育的内涵、和平教育的实施路径等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和平教育依然是空白。
最后高校实施和平教育的策略尚不明晰。作为和平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如何开展和平教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和平教育的实施策略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层面的尝试,但从根本上看,和平教育在高校的实施策略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如和平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与现在高校课程相结合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和平教育能否化解基于集体记忆的民族、种族冲突;如何将现有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和平教育之中;如何发展适用于高校的和平策略;如何建构高校和平文化发展的道路等。
二、和平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和平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追求社会和平、公平正义和人类幸福,而和平理念要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通过教育的培养,社会和平的实现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促进和平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和平之路的艰巨性要求高校承担起和平教育之重任
和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目标,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战争与冲突却始终主导着人类发展的历史。20世纪可以说是充满着战争与冲突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局部的武装冲突与战争,可以说战争与冲突是20世纪的主题。进入21世纪,尽管大的世界战争并没有出现,但局部的武装冲突不断,社会上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和平之路并不平坦,人类距离永久和平的愿景还很遥远。尽管教育自身无法解决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战争与冲突等问题,但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却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情感和价值观,加之学校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又相对独立于外部的世界,为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因而学校教育是可以在建构和平社会的过程中有所作为的。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也就是必然的选择,和平教育的主阵地首选之地也必然是高校。
【关键词】大学生;和平教育;路径;探析
【项目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SJB826。
和平教育是人们在反思充满战争血腥的20世纪并伴随着世界范围和平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旨在在教育过程中贯彻非暴力、宽容、合作和尊重生命等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和平知识,培养学生的和平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平理念。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的教育由于宣扬暴力,激发有偏见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局部战争、冲突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和平教育理念,和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注重建立在非暴力基础对人的共同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及技能;注重对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注重对跨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团结;注重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和平教育虽然并不否认差异导致的冲突,但要求采用非暴力的解决方案,并提倡将激烈的竞争转变为有共同目标的合作,这既是一个愿景,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育在构建和平社会、化解矛盾冲突中担任何种角色,承担何种功能,如何借助教育推动学生永久和平观念的建构,是当今高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和平教育现状
尽管和平教育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平教育在实践层面也有所探索,但总体上而言,和平教育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是令人不满意的。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平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尚未普及,即使有高校开展了和平教育,但制约和平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还相当复杂。
首先学校开展和平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和平教育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等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尚未真正搞清楚,必然导致和平教育在高校中的尴尬地位。和平,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是没有战争或者暴力。自二战以后,人们对这种和平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并对此进行了一些修正。被称为“和平学之父”的加尔通于1969年提出了“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的概念,并对两者进行了区分,指出和平所要触决的问题是间接的、无形的结构性暴力,因为贫穷、疾病或压制性体制和社会歧视而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和平是通过同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暴力——贫困、饥饿、环境破坏、压制人权等做斗争,通过根绝各种暴力而实现的。美国学者斯蒂兹认为和平教育就是“教授非暴力、冲突解决、经济平衡、政治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就是为了和平和社会正义的教育”。而瑞尔顿则认为“和平教育是关于获得和维持和平的需要和可能性的知识的传授,解释知识的技能训练,应用解决、获得可能性的反思和参与能力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全面和平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各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和平教育整体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年级,并渗透到所有学科。对于和平教育内涵的不同解读与界定,对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高校要想开展和平教育,首先应该弄清楚和平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才能将和平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教育活动开展。本文所指称的和平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和平的知识和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平的内涵,认清实现和平的途径,有效地化解争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和平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和平理念。
其次是在当今我国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平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发展时间并不长,有关和平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许多基本问题亟待定论。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起步晚,直到2000年大学开始涉足和平学研究。2004年,以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导、参与编写和翻译了全套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和平学教科书,并且翻译了近10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和平学著作,开启了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新征程。但至今为止,关于和平教育的許多问题尚未有定论,如和平教育的内涵、和平教育的实施路径等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和平教育依然是空白。
最后高校实施和平教育的策略尚不明晰。作为和平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如何开展和平教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和平教育的实施策略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层面的尝试,但从根本上看,和平教育在高校的实施策略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如和平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与现在高校课程相结合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和平教育能否化解基于集体记忆的民族、种族冲突;如何将现有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和平教育之中;如何发展适用于高校的和平策略;如何建构高校和平文化发展的道路等。
二、和平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和平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追求社会和平、公平正义和人类幸福,而和平理念要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通过教育的培养,社会和平的实现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促进和平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和平之路的艰巨性要求高校承担起和平教育之重任
和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目标,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战争与冲突却始终主导着人类发展的历史。20世纪可以说是充满着战争与冲突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局部的武装冲突与战争,可以说战争与冲突是20世纪的主题。进入21世纪,尽管大的世界战争并没有出现,但局部的武装冲突不断,社会上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和平之路并不平坦,人类距离永久和平的愿景还很遥远。尽管教育自身无法解决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战争与冲突等问题,但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却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情感和价值观,加之学校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又相对独立于外部的世界,为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因而学校教育是可以在建构和平社会的过程中有所作为的。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也就是必然的选择,和平教育的主阵地首选之地也必然是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