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让阅读教学课堂淋漓尽致地彰显个性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自主性阅读”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也备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学专家、教师的关注。
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自主性阅读,是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遵循自己的思路,通过对文本的品读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养成适合个人的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自主性阅读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自主性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自主性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应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面对高考,师生通常会对教材中的选文精雕细琢,但对课外读本、推荐名著,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其实,除了教材,我们可以选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这些经典作品对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怀,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自主性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提供丰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还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相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样学生的课堂阅读就会更积极主动,阅读质量也就更高。
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们常说,阅读要用心,让阅读闪现自己的智慧。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指出:“每一个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留下自己的阅读点评,随时摘录文章中的警句妙语。
摘录点评是一种最自由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点评,可边阅读边摘录,边摘录边点评,让阅读的智慧随时闪现。摘录点评既是和作品的交流,也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它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的确,写作是阅读后的实践活动,是“我手写我心”。自主性阅读更要让学生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为基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些读后感,这里的“写”正是自主性阅读的延伸。学生自主性地解读文章,能得到多样化的主题阐释,有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引导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
三、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阅读交流是指通过阅读伙伴或阅读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提升双方的阅读水平,感悟阅读的精彩,共同成长。
长期以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存在着关注个体阅读,忽视互动阅读的现象。教师应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如举行各种形式的讨论、论坛或者讲座,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讲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驱动学生持久阅读。同时,学生在阅读互动中,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交流思想,获得学习的动力、自信和生活的意义。学生的心灵彼此交融,从而实现了共同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自主性阅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种阅读方式也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自主性阅读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自主性,但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的无序化、自由化,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应有效引导,做到规范。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真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自主性的阅读行为。
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自主性阅读,是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遵循自己的思路,通过对文本的品读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养成适合个人的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自主性阅读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自主性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自主性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应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面对高考,师生通常会对教材中的选文精雕细琢,但对课外读本、推荐名著,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其实,除了教材,我们可以选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这些经典作品对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怀,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自主性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提供丰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还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相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样学生的课堂阅读就会更积极主动,阅读质量也就更高。
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们常说,阅读要用心,让阅读闪现自己的智慧。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指出:“每一个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留下自己的阅读点评,随时摘录文章中的警句妙语。
摘录点评是一种最自由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点评,可边阅读边摘录,边摘录边点评,让阅读的智慧随时闪现。摘录点评既是和作品的交流,也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它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的确,写作是阅读后的实践活动,是“我手写我心”。自主性阅读更要让学生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为基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些读后感,这里的“写”正是自主性阅读的延伸。学生自主性地解读文章,能得到多样化的主题阐释,有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引导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
三、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阅读交流是指通过阅读伙伴或阅读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提升双方的阅读水平,感悟阅读的精彩,共同成长。
长期以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存在着关注个体阅读,忽视互动阅读的现象。教师应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如举行各种形式的讨论、论坛或者讲座,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讲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驱动学生持久阅读。同时,学生在阅读互动中,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交流思想,获得学习的动力、自信和生活的意义。学生的心灵彼此交融,从而实现了共同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自主性阅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种阅读方式也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自主性阅读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自主性,但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的无序化、自由化,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应有效引导,做到规范。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真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自主性的阅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