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时代的算术题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L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41178万人,较2010年增加7206万人,折合年均增速为0.53%,低于2000-2010年期间的0.57%,表明我国人口近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也低于日美等国家。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8.7%,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5.44个百分点,正逐渐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30%)。
  老龄少子化,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决定,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至此,全面二孩政策5年之后,三孩政策铿锵上路。三孩政策之下,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系统性社会危机是否会迎刃而解?生育三孩又是否能解决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结构性问题?
  深度老龄化社会紧逼
  “老龄化”,是指一个社会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
  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14%以上,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占比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2000年11月,中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 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21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在总的人口中占比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
  另一方面,从我国人口出生率来看,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1%和1.05%。2020年为O.87%。接近日本1988年-2004年的水平。不过,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从1.1%下降到0.87%花了15年时间,我国却只用了3年。而日本,早在199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并在2006年进入了超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按照现有的速度,预计2025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不细谈老龄化形成的原因,也不细谈老龄少子化可能存在的危害。回顾一下近年来的生活场景。就会理解广场舞的蔓延其实是时代的产物。而生育率的下降,也的确让人心忧不已。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影响的。例如,根据丹尼森大学的研究,美国1929年-2011年间GDP年化增长3.02%,其中1.23%来自劳动力贡献,0.74%来自资本,1.04%来自生产率提高。
  可见,在我国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红利不仅存在,而且还不是简单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生育,中国2020年新生儿人口几乎确定在800万人以下。基于此,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将降至O以下,人口负增长。
  由此不难看出,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生育以后,原本期望的人口增长率迅速反弹并没有到来。比新生婴兒数量快速下降更令人担心的,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急剧下降,在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迅速下降。
  结合第七次普查数据可以判断,2020年-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大概率见顶。而此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呈现下降趋势。在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社会劳动人口、社会生产率都将面临下滑。据有关人士测算,到2028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超过新出生人口700万人之多,中国将比日本更加迅速地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到那个时候,5%会成为一个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天花板,GDP增速能维持在3%左右就很不错了。
  到这里可以看出,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早期人口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快速呈现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随着老龄化的进击,我国面临,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这需要更为合理的人口结构和更高质量的人口。
  “三孩”解决发展问题
  那么“三孩”政策都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台“三孩”政策,目的是改变目前总和生育率过低的状况。因为长期低生育率和人口规模萎缩,会加剧经济和社会的内卷化,导致经济增速回落和综合国力衰退,社会阶层固化和创新动力丧失,养老金的持续性也将成为问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表示,“仅靠三孩政策很难扭转人口下行趋势,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甚至要由‘允许生育’变成‘鼓励生育’,才有可能走出低生育率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施政层面看,‘三孩’首当其冲是要解决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三孩政策除了提高出生率外,对于‘优育’的要求,很有可能会带动整个生产结构的改革。”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叶俊焘表示,“三孩不能仅仅停留在改变人口数量的层面,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通过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提升人口质量。”
  社科院人口专家王广州预计,“中国的二胎政策所鼓励的生育红利,大约会维持7.5年,2024年以后,这种红利就基本消失。”
  这意味着,二孩在改善人口结构和质量上,所能提供的贡献实际有限。这里面,还有一个逻辑——“二孩没有完成的任务,需要三孩来接力。”
  很明显,这样想是不对的。   二孩的政策层面可能仅仅是为了延缓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三孩则很明显体现出了,对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些要求,是怎么通过一个人口政策来体现的呢?
  仔细分析,我们看到两个现实。一是现有的育龄人口有两个标志:一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第二他们是现有主要劳动力。恰恰是这几代人,承担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任。也是这几代人,面临着四老一小或者四老两小的高昂抚育成本。
  另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推行的深入,围绕三孩在生育、教育、医疗、养老、快速消费品、农产品等环节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这除了推动产业发展外,也将大大促进就业。
  “三孩政策出台之后,除了改善性住房之外,还会对玩具、童装、奶粉、辅助生殖等行业带来拉动效应。”王静文表示。
  王静文同时也指出:“不过总体来看,由于每年新增三孩数量有限,我们预测每年新增三孩的数量大致在30-40万人左右,难以扭转新增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些行业很难获得爆发式的增长。”
  这其中,从教育的角度看,新推行的三孩政策并不是要回到那个英雄母亲的时代。同样是做大人口基数,现有的教育配套,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才“优育”。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孩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有推动的:“首先是人口基数增加,能给未来的制造业提供新的生产力和消费力。最重要的是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更多未来的优秀的人才的储备。”
  同时,在企业层面,如果三孩政策能够在税收、政策扶持等环节给予保障,甚至奖励。那么,企业大概率是从促生保产的角度去创新用工方式和薪酬体系,在这一方面,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也有利于避免人才浪费的情况。
  “三孩”打开未来之门
  “不过,放开三孩生育并不意味着生育率就能如期提升,这只是一个非充分条件,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来提升生育意愿。”王静文表示。
  可见,三孩政策真正要发挥作用,还是需要看配套政策的力度。由于生育意愿和育龄人口的下降,只是放开三孩不会对总体生育率有太大影响,每年出生人口也不会因此增加很多,2016年的全面二孩已经在数据上做了很好的证明。
  从本次提到的三孩配套措施来看,主要有六条:第一,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第二,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第三,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第四,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第五,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第六,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与前四条不同,第五条和第六条均是最新的政策点。其中第五条提到了税收和住房等支持政策。这一点即便国家不提,三孩政策自身也自带楼市话题。比如,房子更大、学区更好等等。
  不过,目前遏制人们生育意愿的主要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政策因素。这其中,经济因素中,抚育成本主要还是看“房价”和“教育”。再就是独生子女这一代所独有的养老问题。
  对此,谢逸枫也认为:“从三孩的施政基础看,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住房、教育、生育成本和因为生育带来的其他生活成本的問题。”他指出,“真正鼓励生育三孩的角度出发,那么,可能要打破孩子越多越困难,或者说是越贫穷的这种观念。”
  叶俊焘则指出从二孩到三孩政策,从施政层面去看,政策的层面是比较清晰的。他说:“从允许生到鼓励生,政策是逐步释放的。这其中,也重点在改变人们对于生育的观念。”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三孩政策不会立竿见影。即便二孩政策也尚没有全面二孩的趋势。”叶俊焘说:“现在来看,让独生子女去实现二孩生育、三孩生育,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和时间。”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原因的叠加。在“三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面临措施改善,以及全面实施时间的问题。但是,面向未来,“三孩”政策也是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学区房,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稀缺性教育资源的房产。普遍来看,具有优质学区的学区房,其在市场价格上要同比高出其他房源约15%,部分学区可能要比同档次不同区域的房产价格高出20%甚至更多。  多年来,学区房一直是楼市里的热点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学区房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些领先或者超市场规律的色彩。也是因为,学区房现象承载着教育和房地产的双重焦虑。  从房地产基本概念上讲,商品房的市场属性,主要是满足居住需
期刊
随着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将对青岛城市战略地位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和服务的升级等将产生进一步深远的影响。  李村互通立交匝道改善提升工程预计6月中旬主体完工,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双埠-夏庄段)工程力争6月份通车……进入6月,与青岛新机场相关工程陆续迎来节点,包括坊间早就传言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将于8月迎来转场。长期以来,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硬件承载能力已经成为青岛空港发展的
期刊
焦虑的家长和学生,仅仅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志愿填报信息搜集,已经无法建立安全感。尤其是在新高考落地的地区,志愿填报规则发生变化,家长对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  2021年的高考刚刚结束,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107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再创历史新高。随着最后一场高考收卷铃声响起,一个战场的结束,也意味着第二战场的开启——“高考志愿填报”。  这个第二战场决定着高考生未来的
期刊
生育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户型提升方面。  三孩政策的提出,立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口是所有行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房地产发展的基本逻辑,人口越多,住房需求越大。那么,在“三孩”时代,人们的住房需求会有什么变化?  人口红利催生“新刚需”  三孩生育政策出台,一时间引发热议,其中表现最活跃、态度最积极的一个群体恐怕就是开发商了。“我们这里有大户型,四居室的,快来看看!”……开发商们普遍认
期刊
此轮政策监管,是泼盆冷水让参与者冷静一下,还是会进行深层次的调整?相关业内人士认为,肯定是后者。  “作业帮已经收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对所涉不当宣传内容、价格标识积极全面整改,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业务流程,用心服务用户”5月10日作业帮官方对市场监管局处罚作出回应。  而此类处罚,在线教育行业短短半年内已经出现三次,涉及15家在线教育机构,处罚总金额达到
期刊
真正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的,还是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的虹吸能力。一座城市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做好三孩政策之外的人口加法。  为了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少子化日益加重,
期刊
从2020年的异军突起到2021年站在“风头浪尖”,用短短一年时间,极兔速递便站到了行业大佬顺丰的对面。  快递行业,在2020年疫情肆虐之时,以其未间断的连通性,维系了城市生活,并且收获了经济属性以外的情感属性,深留在了城市生活的血脉中。  但消费者对快递业的钟情并不能抵消经济效益的压力,先是顺丰两月蒸发2100亿元,随后申通快递发布业绩预告,今年一季度亏损7000万元至1亿元。一线梯队业绩集体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家长们有严重的择校焦虑,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整体基础教育存在竞技化、应试化倾向,学生和家长都卷入应试竞赛之中,这不但让孩子的学业负担沉重,也让家长有严重的教育焦虑。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时,会议强调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期刊
高考是人生,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要一步。这一步决定着以后的生活、事业、爱情、家庭,甚至子孙后代。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了帷幕,今年全国有一千多万考生参考,可谓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高考牵动着每个考生的心,也影响着每个家庭甚至亲友。可以估算,一个考生的背后最少有六七个人在关注,有的甚至更多。所以,看上去的数字是上千万,实际要过亿。说高考是国人的顶端大事,一点也不夸张。  高考是人生,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要
期刊
1.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青岛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迈上新台阶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全国排名13,比2019年上升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