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它就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在教学中做到务实朗读训练、扎实语言训练、重视情感训练、抓住拓展延伸等,就能让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 语文味 朗读 学习语言 情感 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种片反本,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文的“枯燥”是因为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除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呢?所以教学时,教师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一厢情愿地介绍着课文中的知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或者把说明文教学当成了常识课教学,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又或者,把说明文教学当成说明文写作课,把“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慨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语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慨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一来,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说明文教学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
该如何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可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资源,实现语言、情感、兴趣、实践与科普文的顺利“接轨”呢?
一、务实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的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朗读感悟的切人点则应该是抓住重点句子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和理解。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也同样要运用读中感悟的方法,也只有如此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虽然科普文简洁通俗,但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当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二、扎实语言训练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里的“举一反三”就是指学习的迁移。王崧舟老师也曾说
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那么说明文要学的就是准确、简洁的语言要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
三、重视情感训练
科普类课文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的词句中。只要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然重视学生情感的投人,树立起利用课文的情感点教育学生的观点,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由此我们说,科普类说明文完全可以写得情意深深。
在学习《蝙蝠和雷达》时。一学生提出:“课文第6自然段不是说3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蝙蝠的本领了吗?第7自然段为什么又说‘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的秘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试验”和“研究”的区别,体会到研究是为了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试验只是尝试,结果可能是偶然性的。接着让学生读一读六七两段,看看试验结果和研究结果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研究往往还要找出试验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比试验更艰难。这样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执著的研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努力调动文本的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精神。通过不断地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从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有自己关注的兴奋点,而且这种兴奋感的表达建立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
四、抓住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一切所感所悟都必须建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就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乐于读,乐于思”的阅读期待。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乌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拓展延伸环节,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教学《鲸》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运用了读启事,招聘导游的方法:出示“招聘启事”内容:“本中心刚引进几只海上巨无霸——鲸。为使参观者对鲸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特招聘几名对鲸很了解的导游为游客解说。有意者,请到本处面试。”孩子们兴致很高,完成的质量也好。在孩子们说时,我并没有特别强调要采用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孩子们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讲清,自然地就用上了。
文章是死的,教法是活的,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这样说明文教学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关键词 语文味 朗读 学习语言 情感 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种片反本,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文的“枯燥”是因为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除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呢?所以教学时,教师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一厢情愿地介绍着课文中的知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或者把说明文教学当成了常识课教学,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又或者,把说明文教学当成说明文写作课,把“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慨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语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慨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一来,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说明文教学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
该如何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可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资源,实现语言、情感、兴趣、实践与科普文的顺利“接轨”呢?
一、务实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的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朗读感悟的切人点则应该是抓住重点句子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和理解。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也同样要运用读中感悟的方法,也只有如此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虽然科普文简洁通俗,但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当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二、扎实语言训练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里的“举一反三”就是指学习的迁移。王崧舟老师也曾说
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那么说明文要学的就是准确、简洁的语言要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
三、重视情感训练
科普类课文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的词句中。只要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然重视学生情感的投人,树立起利用课文的情感点教育学生的观点,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由此我们说,科普类说明文完全可以写得情意深深。
在学习《蝙蝠和雷达》时。一学生提出:“课文第6自然段不是说3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蝙蝠的本领了吗?第7自然段为什么又说‘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的秘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试验”和“研究”的区别,体会到研究是为了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试验只是尝试,结果可能是偶然性的。接着让学生读一读六七两段,看看试验结果和研究结果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研究往往还要找出试验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比试验更艰难。这样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执著的研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努力调动文本的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精神。通过不断地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从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有自己关注的兴奋点,而且这种兴奋感的表达建立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
四、抓住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一切所感所悟都必须建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就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乐于读,乐于思”的阅读期待。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乌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拓展延伸环节,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教学《鲸》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运用了读启事,招聘导游的方法:出示“招聘启事”内容:“本中心刚引进几只海上巨无霸——鲸。为使参观者对鲸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特招聘几名对鲸很了解的导游为游客解说。有意者,请到本处面试。”孩子们兴致很高,完成的质量也好。在孩子们说时,我并没有特别强调要采用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孩子们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讲清,自然地就用上了。
文章是死的,教法是活的,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这样说明文教学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