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摇要】探究性试题在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有较大比重,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探究类试题考查的目标,题型,解题技法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题 目标 题型 答题技巧
高考探究性试题是新课程理论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能力层级为F级。
何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归纳、挖掘,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理解和创新能力。探究性试题的出现也是高考注重人文性的一种体现,故成为高考备考中的新亮点。
为什么要考查探究题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还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的三大方式之一。故探究能力,就是语文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的要求。
下面从探究性试题的题型、解题技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探究性试题的题型
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特色的一种新题型,主要锁定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上。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和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二是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以上考查的三个方面,我们结合2006至2010年高考试题可归纳为以下两大题型:
1.文本探究类
这类试题探究的内容,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来作答。
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4题,2009年福建卷第14题。
以2009年福建卷第14题为例,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内在联系,辩证地看待。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必须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2.个性化阅读探究类
此类命题,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如: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第19题:联系文本,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如何答好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该题要求考生必须有相应的知识积累。首先要联系文本,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内探求作者对东坡的评价;其次考生要有关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的知识储备,二者结合起来,从苏东坡身上来探究其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解题技法
考查探究类试题,就是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作答探究类试题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其蕴含的解题技巧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文本运用联想能力,把命题者的命意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具体的答题分为三个步骤:
1.弄清探究题的类型,找准探究的角度。
解读此类试题,首先必须明确:探究类试题的设题点往往锁定在文本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地方,答案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具体说,文本阅读设题的角度有材料、技巧和思想主旨等,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审清题干探究的角度和层面:是从主旨的角度,还是从结构技巧的角度;是从作者的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等。作答时弄清了题干的要求,找准角度,才能亮明观点。这是第一步,审题。
2.全面探发文内的有效信息。
探究题往往意蕴具有多面性和不确性,考生有时难以把握,故要想做好此类试题,必须基于文本内容来探究。首先要对文本内容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其次理清文本写作思路,提炼主旨,把握情感倾向和写作技巧。准确把握其有效信息,挖掘出作品的丰富内涵,进而运用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这是第二步,挖掘文内有效信息。
3.善于探究链接文外相关信息。
探究题不同于常规的客观性赏析题,客观赏析题作答时是能客观地归纳文本内蕴含的信息,不能作主观发挥,即“无我无思”;而探究类试题的作答则不仅仅停留在客观的归纳文内信息,而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思考分析,形成是有个性色彩的评价,即“有我有思”。这是解题的第三步,向文外拓展。
但考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并不等于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信马由僵,漫无边际地对文本内容评价,而是只能链接相关信息。
总之,纵观2006年-2010年高考的探究性试题命题的特点:设题注重实际,以高中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能力范围要求;该题一般在文本的重点、疑难等处设题,如思想情感主旨处,结构技巧处,语言技巧处;答案的限制一般要遵循“入乎文内,出乎文外”,“有我有思”的规律;命题的选文始终稳定在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上。由此,我们可以预测:今后的高考探究性试题的命制,依然会在选文、题型及对答案的要求方面呈稳定态势。考生应立足于已往的高考真题,认真分析揣摩,总结规律,另一方面在训练时多练一些规范的仿真题,在演练中求规范,在以练带读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体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高中。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题 目标 题型 答题技巧
高考探究性试题是新课程理论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能力层级为F级。
何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归纳、挖掘,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理解和创新能力。探究性试题的出现也是高考注重人文性的一种体现,故成为高考备考中的新亮点。
为什么要考查探究题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还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的三大方式之一。故探究能力,就是语文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的要求。
下面从探究性试题的题型、解题技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探究性试题的题型
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特色的一种新题型,主要锁定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上。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和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二是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以上考查的三个方面,我们结合2006至2010年高考试题可归纳为以下两大题型:
1.文本探究类
这类试题探究的内容,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来作答。
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4题,2009年福建卷第14题。
以2009年福建卷第14题为例,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内在联系,辩证地看待。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必须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2.个性化阅读探究类
此类命题,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如: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第19题:联系文本,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如何答好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该题要求考生必须有相应的知识积累。首先要联系文本,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内探求作者对东坡的评价;其次考生要有关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的知识储备,二者结合起来,从苏东坡身上来探究其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解题技法
考查探究类试题,就是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作答探究类试题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其蕴含的解题技巧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文本运用联想能力,把命题者的命意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具体的答题分为三个步骤:
1.弄清探究题的类型,找准探究的角度。
解读此类试题,首先必须明确:探究类试题的设题点往往锁定在文本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地方,答案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具体说,文本阅读设题的角度有材料、技巧和思想主旨等,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审清题干探究的角度和层面:是从主旨的角度,还是从结构技巧的角度;是从作者的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等。作答时弄清了题干的要求,找准角度,才能亮明观点。这是第一步,审题。
2.全面探发文内的有效信息。
探究题往往意蕴具有多面性和不确性,考生有时难以把握,故要想做好此类试题,必须基于文本内容来探究。首先要对文本内容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其次理清文本写作思路,提炼主旨,把握情感倾向和写作技巧。准确把握其有效信息,挖掘出作品的丰富内涵,进而运用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这是第二步,挖掘文内有效信息。
3.善于探究链接文外相关信息。
探究题不同于常规的客观性赏析题,客观赏析题作答时是能客观地归纳文本内蕴含的信息,不能作主观发挥,即“无我无思”;而探究类试题的作答则不仅仅停留在客观的归纳文内信息,而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思考分析,形成是有个性色彩的评价,即“有我有思”。这是解题的第三步,向文外拓展。
但考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并不等于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信马由僵,漫无边际地对文本内容评价,而是只能链接相关信息。
总之,纵观2006年-2010年高考的探究性试题命题的特点:设题注重实际,以高中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能力范围要求;该题一般在文本的重点、疑难等处设题,如思想情感主旨处,结构技巧处,语言技巧处;答案的限制一般要遵循“入乎文内,出乎文外”,“有我有思”的规律;命题的选文始终稳定在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上。由此,我们可以预测:今后的高考探究性试题的命制,依然会在选文、题型及对答案的要求方面呈稳定态势。考生应立足于已往的高考真题,认真分析揣摩,总结规律,另一方面在训练时多练一些规范的仿真题,在演练中求规范,在以练带读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体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