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都说,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磨炼的过程。可我认为,教学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教学《再别康桥》这一现代经典诗歌我逐渐明白了: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一种诗情,获得一种美的感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诗的情境,触碰到诗歌的灵魂呢?我想,学生反复诵读,教师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诵读来获得对诗歌的理解呢?
先品有的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甚至还谈不上感知课文阶段,就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同时进行诵读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以为,诗歌之美,既要“读”来展示,也要“品”来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读”,能“美读”方显“美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再别康桥》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先抓住诗中所蕴涵的“三情”作重点诠释。
情如飘逸之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柔细之柳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情如清爽之水诗中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读诠释了本诗的“情”后,我再让学生按顺序朗诵诗的每一节,从朗读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把握了诗歌的内涵,顺势引导他们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再读。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进行诵读技巧方面的点拨,然后再读,基本就能声情并茂表达出诗歌的意蕴了。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品读结合比如,诗歌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嘹亮。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为这样才能体现情感达到高潮。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范读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气不上声”的方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响亮,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觉得诗人正是为月夜下的宁静安详所陶醉,不可能放声高歌,后面不是还有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吗?于是马上有学生领悟“这里是诗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一品一读,学生理解就深刻多了。最后,让学生听名家的配乐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进行纠正,然后,再进行诵读,这时,学生读得那真是声情并茂,一堂课也就水到渠成,获得圆满成功。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诵读来获得对诗歌的理解呢?
先品有的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甚至还谈不上感知课文阶段,就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同时进行诵读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以为,诗歌之美,既要“读”来展示,也要“品”来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读”,能“美读”方显“美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再别康桥》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先抓住诗中所蕴涵的“三情”作重点诠释。
情如飘逸之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柔细之柳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情如清爽之水诗中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读诠释了本诗的“情”后,我再让学生按顺序朗诵诗的每一节,从朗读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把握了诗歌的内涵,顺势引导他们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再读。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进行诵读技巧方面的点拨,然后再读,基本就能声情并茂表达出诗歌的意蕴了。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品读结合比如,诗歌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嘹亮。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为这样才能体现情感达到高潮。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范读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气不上声”的方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响亮,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觉得诗人正是为月夜下的宁静安详所陶醉,不可能放声高歌,后面不是还有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吗?于是马上有学生领悟“这里是诗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一品一读,学生理解就深刻多了。最后,让学生听名家的配乐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进行纠正,然后,再进行诵读,这时,学生读得那真是声情并茂,一堂课也就水到渠成,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