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全程温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2010-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采用了全程温馨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评定结果差异不显著,但是3周后再次评定新秀丽心理干预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比较说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平均为25.8±5.4天,对照组为21-64天,平均为34.5±7.5天,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温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疗效良好,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全程温馨护理; 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27-02
冠心病是老年常见病,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相关文献表明冠心病人中发生抑郁焦虑的概率很高,焦虑症发病率达到了69-70%,而抑郁症发病率则达到了52.1-63%[1]。抑郁焦虑和心脏病发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相互影响,所以对老年冠心病伴随焦虑抑郁患者的护理在加强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全程温馨护理方式凭借其在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优势,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护理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经过三级甲等住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并且伴随着合并焦虑抑郁、入院后经过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SDS>53分,SAS>50分,排除既往神经系统疾病史,严重认知障碍检查不合格者和其他物体并发症[2]。观察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62-75岁,平均年龄65.8岁。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62-74岁之间,平均年龄66.2岁数,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以及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给予帕罗西汀片,开始时给予10mg/d,3天后适当增加计量到20mg/d。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全程温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3 评价标准:
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临床疗效总体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显著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好转:部分临床症状消失。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评定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三周后的再次评定,两组评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具体见下表:
3 讨论
全程温馨护理是一种源自于整体护理理论的现代护理方式,护理人员需要运用系统论、信息交流论和基本需求论等为指导。全程温馨护理工作模式主张从患者就诊到出院后随访的全过程进行主动服务,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进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温馨的儿女一般的护理。
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这其中存在有心理作用,同时也和病情有关,疾病因素、心理因素和身体状况等相互作用,病情十分复杂。临床研究显示抑郁情绪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还有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3]。因此,采用全程温馨护理方式,排解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有着重要的作用。
全程温馨护理。
三米温馨服务。要求患者在行进三米时护理人员就需要注视就诊者,面带微笑,患者行进两米时候护理人员就需要面对就诊者,主动上前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帮助患者解决。患者行进一米或者和患者进行沟通时护理要有着饱满的热情,使用尊敬的语调,报以温暖的微笑,和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护理技术操作需要和人性化的关怀结合起来,改变患者的护理观念,在护理服务中保证患者的心情舒畅。
对于患者,由于冠心病,特别是病程较短的,本身属于是一件严重的应激事件,患者容易产生负性认知,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像老人的子女一般的对患者进行疏导,和老人沟通。同时选择一些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法,帮助患者学习一些简单的,比较容易熟练掌握的放松治疗方法,用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A型行为冠心病积极指导,使患者能够理解冠心病和A型行为、冠心病和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逐渐向B型行为转变,同时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采用全程温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芳,李彤,谢廷香,等.冠心病型行为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40-43.
[2]孟卫平.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0(2):131-133.
[3]胡莉云.关于强化老年护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4(5):43-44.
目的:研究全程温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2010-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采用了全程温馨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评定结果差异不显著,但是3周后再次评定新秀丽心理干预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比较说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平均为25.8±5.4天,对照组为21-64天,平均为34.5±7.5天,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温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疗效良好,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全程温馨护理; 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27-02
冠心病是老年常见病,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相关文献表明冠心病人中发生抑郁焦虑的概率很高,焦虑症发病率达到了69-70%,而抑郁症发病率则达到了52.1-63%[1]。抑郁焦虑和心脏病发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相互影响,所以对老年冠心病伴随焦虑抑郁患者的护理在加强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全程温馨护理方式凭借其在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优势,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护理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经过三级甲等住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并且伴随着合并焦虑抑郁、入院后经过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SDS>53分,SAS>50分,排除既往神经系统疾病史,严重认知障碍检查不合格者和其他物体并发症[2]。观察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62-75岁,平均年龄65.8岁。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62-74岁之间,平均年龄66.2岁数,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以及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给予帕罗西汀片,开始时给予10mg/d,3天后适当增加计量到20mg/d。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全程温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3 评价标准:
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临床疗效总体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显著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好转:部分临床症状消失。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评定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三周后的再次评定,两组评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具体见下表:
3 讨论
全程温馨护理是一种源自于整体护理理论的现代护理方式,护理人员需要运用系统论、信息交流论和基本需求论等为指导。全程温馨护理工作模式主张从患者就诊到出院后随访的全过程进行主动服务,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进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温馨的儿女一般的护理。
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这其中存在有心理作用,同时也和病情有关,疾病因素、心理因素和身体状况等相互作用,病情十分复杂。临床研究显示抑郁情绪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还有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3]。因此,采用全程温馨护理方式,排解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有着重要的作用。
全程温馨护理。
三米温馨服务。要求患者在行进三米时护理人员就需要注视就诊者,面带微笑,患者行进两米时候护理人员就需要面对就诊者,主动上前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帮助患者解决。患者行进一米或者和患者进行沟通时护理要有着饱满的热情,使用尊敬的语调,报以温暖的微笑,和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护理技术操作需要和人性化的关怀结合起来,改变患者的护理观念,在护理服务中保证患者的心情舒畅。
对于患者,由于冠心病,特别是病程较短的,本身属于是一件严重的应激事件,患者容易产生负性认知,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像老人的子女一般的对患者进行疏导,和老人沟通。同时选择一些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法,帮助患者学习一些简单的,比较容易熟练掌握的放松治疗方法,用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A型行为冠心病积极指导,使患者能够理解冠心病和A型行为、冠心病和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逐渐向B型行为转变,同时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采用全程温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芳,李彤,谢廷香,等.冠心病型行为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40-43.
[2]孟卫平.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0(2):131-133.
[3]胡莉云.关于强化老年护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4(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