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全程发展。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工作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新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促使学生发展的组织引导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反思作为行动研究,正是广大一线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捷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107–02
1910年,美国学者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可见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形式。
一、从反思的逻辑看,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孔子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反思就是认真考虑课前别人是如何准备的,以及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借鉴别人的经验,总结以往的教训,会让教师吸取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总结自己的教训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提升和成长,从而避免多年的简单的机械重复。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学案”,还要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中、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发现新的意义,得到新的启示,感知到学习和发现的快乐。
课中反思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课中反思关键在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生理、心理上或家庭生活的原因,可能表现良莠不齐,甚至超出教师原有的所有想象。因此,原先准备的“教案”和“学案”可能都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微妙的变化,以从容、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不能主观臆断、盲目责怪学生,当教师发现有新情况时,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激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学机制的建构和完善。课后反思贵在发现新的教育、教学智慧。课后反思客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对话,教师自己总结课前、课中的精彩点、创新点和亮点,以及失误的“斑点”和出乎意料的“惊诧点”等等;其二是来自师生的对话,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询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了解本节课中学生认为最好的地方是什么,最值得改进的地方是什么,以后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改进等等。教师在与自己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交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激发新的教育教学的灵感和智慧。
二、从反思的内容看,可分为:理论、专业基础方面和课堂教学方面,即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反思
理论、专业基础方面,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虽然惯性地基于自身固有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体系,但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需要以一种相对完善而有不断开放更新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作为支撑;总之,这也是反思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师反思着力点主要还应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学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师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研究、课堂观察、课后小结或反思札记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平淡乏味,教学组织是否混乱无序,课堂氛围是否压抑无趣。同时反思内容与方向;还有反思实际教育资源,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生活、学习体验,探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确定了反思的对象,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和具体实施的问题了。相当多的教师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常觉得无处下手,不知从何谈起,这样,教学反思就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1.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教学反思才有深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的自然素质、心智素质、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生有选择的个性发展,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全程发展,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我们的教学反思必须以此为着眼点,重新梳理我们的课堂行为,关注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只有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改进和努力。这样的反思才会使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深度,才有时代感。
2.构建经验和理论的参照系,教学反思才有维度。我们在写教学反思时,不能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探究时,需要整合、借鉴原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在反思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和提升原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体验以及固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且把许多成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作为自身教学反思的参照系。这样,教学反思才能成为沟通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变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这样的反思才能脱胎于空洞的经验说教,对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实效有所裨益。
3.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教学反思才有广度。教学反思要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呢?课前反思,要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课中反思,要关注在课堂动态生成和教学策略的调整,课后反思,要着眼于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是否差异性和师生感知的契合点,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广度。
4.以优化教学、提高实效为要旨,教学反思才有力度。教学反思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教师或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学反思要成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以优化教学、提高实效为要旨。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写教学的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把反思中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真正体现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改善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和提升精神境界上,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力度。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修正,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根究源,使教师真正获得智慧的提升和专业的成长。让我们继续深入开展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改革一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107–02
1910年,美国学者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可见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形式。
一、从反思的逻辑看,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孔子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反思就是认真考虑课前别人是如何准备的,以及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借鉴别人的经验,总结以往的教训,会让教师吸取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总结自己的教训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提升和成长,从而避免多年的简单的机械重复。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学案”,还要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中、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发现新的意义,得到新的启示,感知到学习和发现的快乐。
课中反思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课中反思关键在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生理、心理上或家庭生活的原因,可能表现良莠不齐,甚至超出教师原有的所有想象。因此,原先准备的“教案”和“学案”可能都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微妙的变化,以从容、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不能主观臆断、盲目责怪学生,当教师发现有新情况时,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激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学机制的建构和完善。课后反思贵在发现新的教育、教学智慧。课后反思客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对话,教师自己总结课前、课中的精彩点、创新点和亮点,以及失误的“斑点”和出乎意料的“惊诧点”等等;其二是来自师生的对话,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询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了解本节课中学生认为最好的地方是什么,最值得改进的地方是什么,以后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改进等等。教师在与自己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交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激发新的教育教学的灵感和智慧。
二、从反思的内容看,可分为:理论、专业基础方面和课堂教学方面,即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反思
理论、专业基础方面,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虽然惯性地基于自身固有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体系,但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需要以一种相对完善而有不断开放更新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作为支撑;总之,这也是反思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师反思着力点主要还应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学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师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研究、课堂观察、课后小结或反思札记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平淡乏味,教学组织是否混乱无序,课堂氛围是否压抑无趣。同时反思内容与方向;还有反思实际教育资源,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生活、学习体验,探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确定了反思的对象,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和具体实施的问题了。相当多的教师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常觉得无处下手,不知从何谈起,这样,教学反思就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1.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教学反思才有深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的自然素质、心智素质、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生有选择的个性发展,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全程发展,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我们的教学反思必须以此为着眼点,重新梳理我们的课堂行为,关注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只有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改进和努力。这样的反思才会使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深度,才有时代感。
2.构建经验和理论的参照系,教学反思才有维度。我们在写教学反思时,不能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探究时,需要整合、借鉴原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在反思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和提升原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体验以及固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且把许多成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作为自身教学反思的参照系。这样,教学反思才能成为沟通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变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这样的反思才能脱胎于空洞的经验说教,对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实效有所裨益。
3.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教学反思才有广度。教学反思要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呢?课前反思,要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课中反思,要关注在课堂动态生成和教学策略的调整,课后反思,要着眼于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是否差异性和师生感知的契合点,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广度。
4.以优化教学、提高实效为要旨,教学反思才有力度。教学反思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教师或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学反思要成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以优化教学、提高实效为要旨。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写教学的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把反思中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真正体现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改善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和提升精神境界上,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力度。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修正,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根究源,使教师真正获得智慧的提升和专业的成长。让我们继续深入开展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改革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