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古诗词,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語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找准连接点,整合相关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邂逅美丽古诗。
关键词:整合 想象 方法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最具中国特色、最纯净的中国文化。小学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对祖国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祖国文化进而热爱祖国的目的。
我们以“找准连接点,整合资源,大量输入”的策略为指导,整合资源,开展群学类教,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故事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去感悟、理解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漫步古诗苑,五里一徘徊”,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读诵,想像画面,体会意境,让同学们带着一颗诗心,一份诗情,一种诗境,去品味古诗的芬芳,从一字一句中领悟中华诗词的历史韵味。通过整合古诗教学资源,打破古诗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性的古诗学习环境,品味诗歌魅力,邂逅美丽古诗。
一、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通过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作者在表达主题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整合相似主题的诗歌作品,凝聚作品,从广度上展示诗作之美,古文之韵,感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脉络。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梅花》,为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状物的古诗,诗人以梅花不畏严寒、洁白如雪自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尚品格的喜爱和赞美。全诗字数不多,但是读后令人眼前宛如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在学习课本上的《梅花》前,我们先吟诵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梅花诗》:“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悠扬的吟诵声中,学生仿佛看见,“茫茫白雪中,梅花迎春怒放!给人无限惊喜!”
二、整合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同题材诗歌作品的共同特征。唐寅的作品《画鸡》是一首谜语诗,通过描写公鸡威武的姿态,暗语公鸡高洁的品质。谜语诗是诗词文学中用韵文写谜语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将谜语描写得诗情画意,以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这种诗一般在创作的时候诗人避开本物而作,像是一种隐语,因此称之为诗谜。诗词本身作为谜面,题目揭示谜底。谜语诗主要运用寓意描写的方法,一方面需要读者拥有诗词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想象力和联想力,整首诗读来回环曲折,妙趣横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这类诗词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诗眼”,通过分析特征解读诗意。再大量输入同一类古诗:张鷟的《咏燕》:“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马上揭示谜底是“燕子”。杨收的《笔》:“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诗句“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点名了“笔可以发号施令,笔可以治理国家”,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再从虞世南的作品《咏风》中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整首诗中没有提及“风”字,但却“句句带风”……题材整合,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再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编码,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而且还使其掌握了比较学习法,更是让他们深刻且全方位地解读、品味诗歌内涵,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在感受谜语诗“趣”的同时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姿。
三、整合同一诗人的作品
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与思想,以诗人为中心整合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在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能够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人的语言风格,增加他们的语言品鉴力,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想要了解古诗,唐诗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想要了解唐诗,诗仙李白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李白的诗,“神奇异采、瑰丽动人。”他惯于采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利用充满想象力的意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高度真实的诗歌意境。部编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收入了很多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这些诗浅显易懂,适合低年级孩子吟诵,通过群学类教,我们讲李白的故事,来对应一首李白的诗;我们画一幅画,来品鉴李白的诗。
结语
通过群学类教,“找准连接点,整合资源,大量输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把古诗教学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如临其境,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寒柳拂晓.新浪博客《走进古诗王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2016-02-29.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庙头小学
关键词:整合 想象 方法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最具中国特色、最纯净的中国文化。小学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对祖国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祖国文化进而热爱祖国的目的。
我们以“找准连接点,整合资源,大量输入”的策略为指导,整合资源,开展群学类教,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故事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去感悟、理解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漫步古诗苑,五里一徘徊”,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读诵,想像画面,体会意境,让同学们带着一颗诗心,一份诗情,一种诗境,去品味古诗的芬芳,从一字一句中领悟中华诗词的历史韵味。通过整合古诗教学资源,打破古诗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性的古诗学习环境,品味诗歌魅力,邂逅美丽古诗。
一、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通过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作者在表达主题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整合相似主题的诗歌作品,凝聚作品,从广度上展示诗作之美,古文之韵,感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脉络。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梅花》,为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状物的古诗,诗人以梅花不畏严寒、洁白如雪自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尚品格的喜爱和赞美。全诗字数不多,但是读后令人眼前宛如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在学习课本上的《梅花》前,我们先吟诵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梅花诗》:“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悠扬的吟诵声中,学生仿佛看见,“茫茫白雪中,梅花迎春怒放!给人无限惊喜!”
二、整合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同题材诗歌作品的共同特征。唐寅的作品《画鸡》是一首谜语诗,通过描写公鸡威武的姿态,暗语公鸡高洁的品质。谜语诗是诗词文学中用韵文写谜语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将谜语描写得诗情画意,以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这种诗一般在创作的时候诗人避开本物而作,像是一种隐语,因此称之为诗谜。诗词本身作为谜面,题目揭示谜底。谜语诗主要运用寓意描写的方法,一方面需要读者拥有诗词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想象力和联想力,整首诗读来回环曲折,妙趣横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这类诗词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诗眼”,通过分析特征解读诗意。再大量输入同一类古诗:张鷟的《咏燕》:“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马上揭示谜底是“燕子”。杨收的《笔》:“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诗句“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点名了“笔可以发号施令,笔可以治理国家”,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再从虞世南的作品《咏风》中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整首诗中没有提及“风”字,但却“句句带风”……题材整合,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再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编码,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而且还使其掌握了比较学习法,更是让他们深刻且全方位地解读、品味诗歌内涵,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在感受谜语诗“趣”的同时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姿。
三、整合同一诗人的作品
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与思想,以诗人为中心整合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在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能够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人的语言风格,增加他们的语言品鉴力,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想要了解古诗,唐诗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想要了解唐诗,诗仙李白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李白的诗,“神奇异采、瑰丽动人。”他惯于采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利用充满想象力的意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高度真实的诗歌意境。部编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收入了很多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这些诗浅显易懂,适合低年级孩子吟诵,通过群学类教,我们讲李白的故事,来对应一首李白的诗;我们画一幅画,来品鉴李白的诗。
结语
通过群学类教,“找准连接点,整合资源,大量输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把古诗教学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如临其境,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寒柳拂晓.新浪博客《走进古诗王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2016-02-29.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庙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