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拓展视野 邂逅古诗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古诗词,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語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找准连接点,整合相关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邂逅美丽古诗。
  关键词:整合 想象 方法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最具中国特色、最纯净的中国文化。小学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对祖国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祖国文化进而热爱祖国的目的。
  我们以“找准连接点,整合资源,大量输入”的策略为指导,整合资源,开展群学类教,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故事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去感悟、理解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漫步古诗苑,五里一徘徊”,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读诵,想像画面,体会意境,让同学们带着一颗诗心,一份诗情,一种诗境,去品味古诗的芬芳,从一字一句中领悟中华诗词的历史韵味。通过整合古诗教学资源,打破古诗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性的古诗学习环境,品味诗歌魅力,邂逅美丽古诗。
  一、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通过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作者在表达主题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整合相似主题的诗歌作品,凝聚作品,从广度上展示诗作之美,古文之韵,感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脉络。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梅花》,为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状物的古诗,诗人以梅花不畏严寒、洁白如雪自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尚品格的喜爱和赞美。全诗字数不多,但是读后令人眼前宛如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在学习课本上的《梅花》前,我们先吟诵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梅花诗》:“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悠扬的吟诵声中,学生仿佛看见,“茫茫白雪中,梅花迎春怒放!给人无限惊喜!”
  二、整合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同题材诗歌作品的共同特征。唐寅的作品《画鸡》是一首谜语诗,通过描写公鸡威武的姿态,暗语公鸡高洁的品质。谜语诗是诗词文学中用韵文写谜语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将谜语描写得诗情画意,以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这种诗一般在创作的时候诗人避开本物而作,像是一种隐语,因此称之为诗谜。诗词本身作为谜面,题目揭示谜底。谜语诗主要运用寓意描写的方法,一方面需要读者拥有诗词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想象力和联想力,整首诗读来回环曲折,妙趣横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这类诗词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诗眼”,通过分析特征解读诗意。再大量输入同一类古诗:张鷟的《咏燕》:“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马上揭示谜底是“燕子”。杨收的《笔》:“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诗句“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点名了“笔可以发号施令,笔可以治理国家”,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再从虞世南的作品《咏风》中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整首诗中没有提及“风”字,但却“句句带风”……题材整合,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再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编码,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而且还使其掌握了比较学习法,更是让他们深刻且全方位地解读、品味诗歌内涵,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在感受谜语诗“趣”的同时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姿。
  三、整合同一诗人的作品
  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与思想,以诗人为中心整合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在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能够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人的语言风格,增加他们的语言品鉴力,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想要了解古诗,唐诗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想要了解唐诗,诗仙李白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李白的诗,“神奇异采、瑰丽动人。”他惯于采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利用充满想象力的意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高度真实的诗歌意境。部编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收入了很多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这些诗浅显易懂,适合低年级孩子吟诵,通过群学类教,我们讲李白的故事,来对应一首李白的诗;我们画一幅画,来品鉴李白的诗。
  结语
  通过群学类教,“找准连接点,整合资源,大量输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把古诗教学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如临其境,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寒柳拂晓.新浪博客《走进古诗王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2016-02-29.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庙头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中国的书法教育迅猛发展,独具特色。但书法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师资缺乏和水平不均衡、学校书法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监督和考核不力等。本文将书法教育与教学研究进行阐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为促进书法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书法 书法教育  中国书法源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有人将书法称之为书法艺术,是指其按照文字特点和含义以及
期刊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当月缺时,更需要有习总书记提到的奋斗和实践精神,与此同时,还需要文艺工作者对普通国民以关注和关照,奋发蹈厉、庄敬自强,通过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庄敬自强对于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
期刊
一只猫  森林的尽头  有一只两脚走路的猫  迎着月光  拿着酒杯  没家的人都醉了  而  清醒的人  都那么的可笑  有一只两脚走路的猫  走在森林的尽头  在转角  是成片的黄  是满枝的红  是鲜翠的绿  把景装扮成秋的模样  一位姣好的姑娘  在亭中眺望  这只猫  在凝视姑娘  森林的尽头  猫已酩醉  书和小黃花  天边  这抹余晖  泛着红  透过窗映进屋来  撒向桌角的书上  小
期刊
摘要:在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三次巅峰之外,雕塑艺术在近代又出现了三大支柱。布德尔便是欧洲近代雕塑艺术三大支柱之一。布德尔在老师罗丹的教导之外采用了一种批判式的思考方式,他掌握着学院派的准则,犀利而精准地看待艺术。学院派艺术的学习背景让布德尔发现了突破前人艺术成就的可能,这便是在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对形体进行解构,同時建构起融入自身精神力的创作。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又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这里面充满着对于传
期刊
摘要:由于网络时代的流行,很多人越来越不重视对书法能力的培养,导致现在人们的书法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积极将德育渗透其中,做到德育与书法教学的统一,这样在促进中学生的书法能力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最终积极健康地提高初中生的书法能力。  关键词:初中书法教学 德育 渗透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发展过程中,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积
期刊
教师这份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虽然没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壮举,却是充实、快乐和踏实的,有的只是浸润在日常事务中的细水无声。面对课堂上或天真或沉静或淘气的脸庞,我常被感染,俯下身来,时常有新的发现。  一、以诚相待,静待花开  在我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身上有着不计其数、丰富多彩的故事。他们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时刻充满惊喜与感动,令人回味无穷。对我而言,我很愿意翻阅这本色彩斑斓,记录
期刊
摘要:词自五代时期经唐发展至宋,形成了完整的发展脉络,词至宋代而呈繁荣之势。东坡词作为宋代文人词宝库中的瑰宝,为宋代词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对东坡词风格的研究中,“大江东去”的豪放是稳居榜首的字眼。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东坡 婉约 豪放 哲学精神  一、东坡词概述  清代大词人朱彝尊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宋代是词的时代,而苏轼是宋词的第一张名片。无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愈发受人关注,这也为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但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化储备,同时对于学生人文意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增强起到了巨大的指引作用。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和深刻,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古诗词阅读教学方式的优化,将群文阅读渗入于教学之中,进而推动
期刊
摘要:在倡导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语文 传承  高职院校通常以专业课程为重,而语文在大部分专业当中属于基础性质的课程,难以对学生专业水平
期刊
重楼高耸,欲接云霄;飞檐挑角,天工之巧。城墙峭拔,巍巍壮观,敌台垛口,增古城之威严;两侧女墙,衬明城之伟岸。城楼碧瓦雕檐,宏伟轩昂;城墙青砖漫砌,格调清雅。  青砖包裹,千年颜色未改;红砖内砌,万代赤心不变;中有筋柱,足以支撑百代;底座基石,可保坚毅永驻。敌台已怀包容之心,思接八方远来之客;垛口永含盼望之意,情送四海归去之朋。脉脉女墙,伸手挽留嘉賓,大可驻足停歇,极目远眺,可览世上风物;巍巍城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