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他治国有方,所统治的时代与康熙、雍正时期并称“康乾盛世”。不过,乾隆辉煌的政绩中,也有遗憾之事。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郎世宁笔下的乾隆画像满足了大众的这种想象,清秀的面庞下,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信。也难怪,在乾隆统治时期,国家总体安定,商品经济繁荣,民众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与康熙、雍正时期并称“康乾盛世”。
乾隆对这样的功绩倒也一点不谦虚,晚年自称“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指的是在乾隆统治时期发生的十次战争,清朝都取得了“胜利”。
在这十场战争中,清缅战争却是“惨胜”,以至于乾隆晚年感慨说:“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清缅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东南亚的小国可以让处于盛世的大清朝栽跟头?
这要从距乾隆出生四百多年前的元朝讲起。
最初,蒙古为了征服南宋,采取了迂回大理从中国西南进军的策略,大理国被征服后,在这里设立了云南行省。之后蒙元帝国同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发生了冲突,蒙元帝国很快出兵摧毁了蒲甘王朝,在缅北地区扶持了一些掸族和傣族土司。明朝继承了元朝在这里的版图,设立了九个宣慰司,其中一个叫麓川的宣慰司在明朝正统年间发动了叛乱,战争的结果是,在缅北形成了若干个傣族土司,这些土司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有斗争,成为明朝和缅甸之间的缓冲地带。
16世纪中期,东吁王朝在缅甸中部兴起,很快统一了缅甸中部,结束了蒲甘王朝灭亡后的割据状况。统一后的东吁王朝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首先消灭了缅甸南部沿海地区的孟族势力,然后把目标锁定在缅北的掸族土司。
这主要由缅甸的地势所决定,缅甸中部是平原地区,缅北则是掸邦高原,从高原进攻缅中平原有很大的优势。历史上,缅甸中部的势力强大后,都会进攻缅北,进而将这一地区纳入到缅中王朝的势力范围内,如果缅北势力强大,也会经常侵袭缅中地区。
东吁王朝的侵扰,引起了明朝的反攻,明朝和缅甸在这一地区的争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双方都没有能力完全统治这里,战争的结果是出现了木邦、孟养、八莫等土司,这些土司和南北两个强大国家之间是一种奇怪的关系,有些土司承认自己是明朝的宣慰司,但实际控制他们的是缅甸,另一些土司和缅甸建立了臣属关系,却被明朝实际控制。
这种局面产生了一种叫作“花马礼”的贡税,“花马礼”是由花银和良马构成的贡税,缅北地区盛产银矿,当地土司花钱给缅甸缴纳贡税以换取和平。“花马礼”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缅甸收取了“花马礼”,并不干涉当地事务,清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土司们的实际控制权仍在清朝这边就行。
到18世纪中期,东吁王朝国内起义不断,1750年,面临亡国境地的东吁王朝向清朝派出使臣求救,使臣在缅北茂隆银厂矿主吴尚贤陪同下前往北京,向清朝表示臣服。乾隆帝没有接受东吁王朝使臣的求救,采取了中立政策。
东吁王朝覆灭后,缅甸木疏村的部落首领雍籍牙重新完成了缅甸的统一,并一举奠定了佛教在缅甸的地位。国家统一后,雍籍牙立即进军缅北。
缅甸首先侵扰的是缅北的桂家,桂家的领袖是宫里雁,他是追随永历帝进入缅甸的南明遗臣,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宫里雁留在缅北经营银矿,在这一地区非常富有,很容易成为缅甸的进攻目标。1762年,宫里雁兵败逃亡云南,以汉族人身份请求内附,却被秉持防御性策略的清朝所拒绝。
缅甸趁着消灭宫里雁的机会,挺进云南,打算效仿东吁王朝,向当地土司索要“花马礼”。土司中孟连土司给了,但车里(西双版纳)土司没给,很多土司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清朝,清朝此时忙于西北战事,无暇顾及云南。缅甸对车里展开了报复,杀死了很多当地的土司。
到1765年,乾隆帝才派云南总督刘藻剿灭来敌。刘藻书生出身,不擅军事,清朝的绿营兵被缅甸军队诱敌深入,中伏大败。乾隆相当生气,降刘藻为巡抚,改派他很信任的大臣杨应琚领军,建功心切的杨应琚没有把缅甸放在眼里,领了2萬多军队便火速南下。缅甸军队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撤退,没有给清军留下任何物资,杨应琚却以为缅甸是被自己吓跑的,在没有乾隆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擅自领兵进入缅甸境内。
缅甸军队中配备了从葡萄牙进口的欧洲先进火枪,甚至有欧洲雇佣军在缅甸军队中,他们以逸待劳等待清军的进攻。清军长途跋涉进入缅甸后,没有整休就展开进攻。结果清军损失严重。杨应琚在给乾隆的奏折里,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清军的“胜利”,多次谎报战功。
乾隆帝也不傻,战报上都是战功,战争却陷入了僵局,他派出情报人员刺探前方军情,才知道清军不断战败,已经转攻为守了。乾隆大怒,一气之下召回杨应琚赐死。
此时,乾隆任命在西北战场上立有战功的明瑞为云贵总督,调集5万士兵和1万5000匹战马,拨发60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打算彻底扭转对缅甸战争的不利局面。但明瑞犯了和杨应琚一样的错误,他亲自率领1万7千人,孤军深入缅甸,被从暹罗班师回国的缅甸军队包围,明瑞自缢身亡。
缅甸虽然打了胜仗,但自知国力不及大清朝,如果真的惹怒了清朝,倾全国之力攻打缅甸,缅甸肯定是抵挡不住的,所以派出使臣打算同清朝讲和。面对连损三员大将的境况,乾隆深感耻辱,断然拒绝了议和的提议。
乾隆立即着手准备新一轮的攻势,这一次他动用4万兵马,9万民夫,阿桂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也被派往前线。这一次清军水陆并进,从福建派出水师打算海陆夹击缅甸。但是缅甸人再次凭借强大的火器与清军周旋,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清军又一次陷入了僵局,双方打打停停,对国力损耗很大。这时候被缅甸攻击的暹罗在他信大帝的带领下开始反击缅甸,面对两线作战的压力,缅甸难以应付,最后主动向清朝提出议和。
这场战争虽然以缅甸求和结束,但清廷也损失惨重,成为“十全老人”乾隆帝的心头憾事。不过,中缅关系也由此打开了新局面。清朝也借此机会加强了对土司的管理和控制,削弱大土司的势力范围,逐步分割土司的权力,最终完成了对西南边疆的控制。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郎世宁笔下的乾隆画像满足了大众的这种想象,清秀的面庞下,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信。也难怪,在乾隆统治时期,国家总体安定,商品经济繁荣,民众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与康熙、雍正时期并称“康乾盛世”。
乾隆对这样的功绩倒也一点不谦虚,晚年自称“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指的是在乾隆统治时期发生的十次战争,清朝都取得了“胜利”。
在这十场战争中,清缅战争却是“惨胜”,以至于乾隆晚年感慨说:“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清缅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东南亚的小国可以让处于盛世的大清朝栽跟头?
这要从距乾隆出生四百多年前的元朝讲起。
最初,蒙古为了征服南宋,采取了迂回大理从中国西南进军的策略,大理国被征服后,在这里设立了云南行省。之后蒙元帝国同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发生了冲突,蒙元帝国很快出兵摧毁了蒲甘王朝,在缅北地区扶持了一些掸族和傣族土司。明朝继承了元朝在这里的版图,设立了九个宣慰司,其中一个叫麓川的宣慰司在明朝正统年间发动了叛乱,战争的结果是,在缅北形成了若干个傣族土司,这些土司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有斗争,成为明朝和缅甸之间的缓冲地带。
16世纪中期,东吁王朝在缅甸中部兴起,很快统一了缅甸中部,结束了蒲甘王朝灭亡后的割据状况。统一后的东吁王朝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首先消灭了缅甸南部沿海地区的孟族势力,然后把目标锁定在缅北的掸族土司。
这主要由缅甸的地势所决定,缅甸中部是平原地区,缅北则是掸邦高原,从高原进攻缅中平原有很大的优势。历史上,缅甸中部的势力强大后,都会进攻缅北,进而将这一地区纳入到缅中王朝的势力范围内,如果缅北势力强大,也会经常侵袭缅中地区。
东吁王朝的侵扰,引起了明朝的反攻,明朝和缅甸在这一地区的争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双方都没有能力完全统治这里,战争的结果是出现了木邦、孟养、八莫等土司,这些土司和南北两个强大国家之间是一种奇怪的关系,有些土司承认自己是明朝的宣慰司,但实际控制他们的是缅甸,另一些土司和缅甸建立了臣属关系,却被明朝实际控制。
这种局面产生了一种叫作“花马礼”的贡税,“花马礼”是由花银和良马构成的贡税,缅北地区盛产银矿,当地土司花钱给缅甸缴纳贡税以换取和平。“花马礼”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缅甸收取了“花马礼”,并不干涉当地事务,清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土司们的实际控制权仍在清朝这边就行。
到18世纪中期,东吁王朝国内起义不断,1750年,面临亡国境地的东吁王朝向清朝派出使臣求救,使臣在缅北茂隆银厂矿主吴尚贤陪同下前往北京,向清朝表示臣服。乾隆帝没有接受东吁王朝使臣的求救,采取了中立政策。
东吁王朝覆灭后,缅甸木疏村的部落首领雍籍牙重新完成了缅甸的统一,并一举奠定了佛教在缅甸的地位。国家统一后,雍籍牙立即进军缅北。
缅甸首先侵扰的是缅北的桂家,桂家的领袖是宫里雁,他是追随永历帝进入缅甸的南明遗臣,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宫里雁留在缅北经营银矿,在这一地区非常富有,很容易成为缅甸的进攻目标。1762年,宫里雁兵败逃亡云南,以汉族人身份请求内附,却被秉持防御性策略的清朝所拒绝。
缅甸趁着消灭宫里雁的机会,挺进云南,打算效仿东吁王朝,向当地土司索要“花马礼”。土司中孟连土司给了,但车里(西双版纳)土司没给,很多土司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清朝,清朝此时忙于西北战事,无暇顾及云南。缅甸对车里展开了报复,杀死了很多当地的土司。
到1765年,乾隆帝才派云南总督刘藻剿灭来敌。刘藻书生出身,不擅军事,清朝的绿营兵被缅甸军队诱敌深入,中伏大败。乾隆相当生气,降刘藻为巡抚,改派他很信任的大臣杨应琚领军,建功心切的杨应琚没有把缅甸放在眼里,领了2萬多军队便火速南下。缅甸军队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撤退,没有给清军留下任何物资,杨应琚却以为缅甸是被自己吓跑的,在没有乾隆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擅自领兵进入缅甸境内。
缅甸军队中配备了从葡萄牙进口的欧洲先进火枪,甚至有欧洲雇佣军在缅甸军队中,他们以逸待劳等待清军的进攻。清军长途跋涉进入缅甸后,没有整休就展开进攻。结果清军损失严重。杨应琚在给乾隆的奏折里,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清军的“胜利”,多次谎报战功。
乾隆帝也不傻,战报上都是战功,战争却陷入了僵局,他派出情报人员刺探前方军情,才知道清军不断战败,已经转攻为守了。乾隆大怒,一气之下召回杨应琚赐死。
此时,乾隆任命在西北战场上立有战功的明瑞为云贵总督,调集5万士兵和1万5000匹战马,拨发60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打算彻底扭转对缅甸战争的不利局面。但明瑞犯了和杨应琚一样的错误,他亲自率领1万7千人,孤军深入缅甸,被从暹罗班师回国的缅甸军队包围,明瑞自缢身亡。
缅甸虽然打了胜仗,但自知国力不及大清朝,如果真的惹怒了清朝,倾全国之力攻打缅甸,缅甸肯定是抵挡不住的,所以派出使臣打算同清朝讲和。面对连损三员大将的境况,乾隆深感耻辱,断然拒绝了议和的提议。
乾隆立即着手准备新一轮的攻势,这一次他动用4万兵马,9万民夫,阿桂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也被派往前线。这一次清军水陆并进,从福建派出水师打算海陆夹击缅甸。但是缅甸人再次凭借强大的火器与清军周旋,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清军又一次陷入了僵局,双方打打停停,对国力损耗很大。这时候被缅甸攻击的暹罗在他信大帝的带领下开始反击缅甸,面对两线作战的压力,缅甸难以应付,最后主动向清朝提出议和。
这场战争虽然以缅甸求和结束,但清廷也损失惨重,成为“十全老人”乾隆帝的心头憾事。不过,中缅关系也由此打开了新局面。清朝也借此机会加强了对土司的管理和控制,削弱大土司的势力范围,逐步分割土司的权力,最终完成了对西南边疆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