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环境问题
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发源地,也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而开发利用不足1%。中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全国均占相当比重,在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开发潜力相当大,开发前景也相当好。
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低、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城市间关联性和均衡性较差。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7%,总人口的23%,而GDP只占全国GDP的187%,设市城市占全国设市城市总数的24%,建制镇占全国的318%,市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国市镇非农业总人口的2232%。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4206元,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2%,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为1824%,比东部地区相差近10个百分点,市镇密度分别为0233座/万km2和866座/万km2,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877%和1275%,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中西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植被稀少,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土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失调,水资源贫乏,河流断流,湖泊枯竭日益加重;泥石流、滑坡、山洪、干旱以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自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污染“西移”步伐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工业“三废”排放总量虽然不多,但万元产值排污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地区为结构型污染,城镇大气污染突出。可以预料,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中西部城市化发展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中西部地区本身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限制较大,所以要求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治理相协调,而不能超越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以免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所在,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但会影响和限制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还可能对处于江河中下游地区的中、东部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治理极为重要,城市化的发展必须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2)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资源开发应是重点之一,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发展应该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城市化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去。
(3)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其土地面积占全国1/3,而水资源占不到全国1/10,水源及其可供水量是影响城镇布局、城镇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水资源、建设可靠的引水、贮水、供水设施,探索水资源重复利用与供需平衡的方法、途径,是今后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抓好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综合功能,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为主,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而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必将吸引大批农民进城劳动和生活,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不仅给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等资源消耗加重了负担,而且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有大量废水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又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活水源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将污染向农村扩散,城乡污染复合叠加,加速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西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适应城市化发展对坏境保护的要求。
(1)要规划好城市环境。要按照生态城市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资产的不断增值,使环境容量与发展规模相适应。
(2)要优化好产业结构。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实际,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3)调整好工业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要借城市化发展契机,把工业重心移向新区和开发区,发展工业园区,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
(4)要开发好清洁能源。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燃料结构,提高市区工业气化率。新建的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要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充分利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5)要完善好基础设施。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场。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增强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
四、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评价城市的第一要素
党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面评价城市的第一要素,西部大开发给了中西部地区环境保护事业以发展机会。
总之,西部大开发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城市化建设必须建立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加强和完善城市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环境规划体系,移植现有成熟的大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打下一个优美的环境基础。
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发源地,也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而开发利用不足1%。中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全国均占相当比重,在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开发潜力相当大,开发前景也相当好。
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低、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城市间关联性和均衡性较差。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7%,总人口的23%,而GDP只占全国GDP的187%,设市城市占全国设市城市总数的24%,建制镇占全国的318%,市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国市镇非农业总人口的2232%。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4206元,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2%,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为1824%,比东部地区相差近10个百分点,市镇密度分别为0233座/万km2和866座/万km2,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877%和1275%,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中西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植被稀少,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土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失调,水资源贫乏,河流断流,湖泊枯竭日益加重;泥石流、滑坡、山洪、干旱以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自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污染“西移”步伐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工业“三废”排放总量虽然不多,但万元产值排污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地区为结构型污染,城镇大气污染突出。可以预料,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中西部城市化发展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中西部地区本身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限制较大,所以要求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治理相协调,而不能超越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以免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所在,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但会影响和限制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还可能对处于江河中下游地区的中、东部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治理极为重要,城市化的发展必须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2)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资源开发应是重点之一,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发展应该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城市化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去。
(3)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其土地面积占全国1/3,而水资源占不到全国1/10,水源及其可供水量是影响城镇布局、城镇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水资源、建设可靠的引水、贮水、供水设施,探索水资源重复利用与供需平衡的方法、途径,是今后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抓好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综合功能,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为主,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而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必将吸引大批农民进城劳动和生活,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不仅给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等资源消耗加重了负担,而且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有大量废水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又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活水源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将污染向农村扩散,城乡污染复合叠加,加速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西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适应城市化发展对坏境保护的要求。
(1)要规划好城市环境。要按照生态城市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资产的不断增值,使环境容量与发展规模相适应。
(2)要优化好产业结构。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实际,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3)调整好工业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要借城市化发展契机,把工业重心移向新区和开发区,发展工业园区,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
(4)要开发好清洁能源。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燃料结构,提高市区工业气化率。新建的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要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充分利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5)要完善好基础设施。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场。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增强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
四、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评价城市的第一要素
党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面评价城市的第一要素,西部大开发给了中西部地区环境保护事业以发展机会。
总之,西部大开发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城市化建设必须建立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加强和完善城市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环境规划体系,移植现有成熟的大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打下一个优美的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