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韵法横图》是明末清初的一部非常重要的韵图,与《韵法直图》是姊妹篇,同附于梅膺祚《字汇》之后。它改变了宋元以来的等韵观念与体制,完全抛开摄的观念,把韵与韵母直接相连,并且变四等二呼为开、齐、合、撮等多呼,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按照实际语音分韵列字的同时,又保留了很多古音成分,是一部“存雅求正”的韵图,对后代等韵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韵图;“混”呼;闭口韵;浊声母;入声
《韵法横图》的作者是明代上元(今南京)人李世泽,李世泽字嘉绍,父李登,李登著有《书文音义便考私编》。《横图》原名《切韵射标》,梅膺祚改为《韵法横图》(以下简称《横图》),以与《韵法直图》相配。
《横图》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图,平声二图、上声二图、去声二图、入声一图,共七图。每一图横列传统三十六字母,始见母终日母,共九栏,其中端组与知组、帮组与非组、精组与照组同栏重出,一栏中列两行,以便保存古韵图中端与知,帮与非,精与照各组声母的相互关系,情况与《四声等子》相似。纵列各韵,并注以开、齐、合、撮、闭、混、齐齿卷舌、齐卷而闭等名目,纵横交叉处即为音节字。在韵后附有部分注释性尾注,反映了不同的音系特点。
我们对《横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横图》框架本身的研究,一是对《横图》后尾注反映的音系的研究。
《横图》框架音系特点:①声母:采用传统36字母,改中古“帮”母为“邦”;保留全浊声母;庄章不分,同列照组;知组和照组、精组和照组声母列字有相混;部分浊声母和清声母字有相混②声调:平声不分阴阳,现在的阳平调字列在浊声母位置。《横图》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某一声调的字列在同声母的其他声调下,并根据声调的不同在韵字的不同位置加注小圆圈符号,前人称为“圈发法”。我们认为这种韵字多调重出的列字方式是为了保持韵图的整齐划一而有意填充韵图的空位。③韵母:来自不同古音类的字同列一韵,称为“混”呼,如光岡“混”;齐齿呼韵保留中古开口二等韵与三四等韵的区别,如:間韵ian/堅韵iεn;撮口[y]独立成韵;保留[n]尾与[m]尾的对立;入声韵尾已无[-p][-t][-k]之分,合并为喉塞音尾。

《横图》的音系性质,即《横图》编定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横图》在编排体例和分韵列字上都反映了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古音,又融合实际语音来编排韵图,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即张玉来先生提出的“存雅求正”①。总之,《横图》是一个以当时的官话读书音为语音基础的“存雅求正”的音系,保留了很多古音成分。
尾注反映的音系特点:①声母:全浊声母清化,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全浊上声变为去声,浊擦音变为清擦音,共有邦、滂、明、非、微、精、清、心、端、透、泥、来、照、穿、审、日、见、溪、疑、晓、影21个声母②声调:平声分阴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③古二等字齐齿呼韵牙喉音字并入三四等齐齿呼韵,其他声母字并入相应的开口韵;-m尾韵并入相应的-n尾韵;庚韵喉音字“行、杏、幸”古洪音字具有了[-i]介音,读入细音;公韵与肱韵、鞏韵与絅韵的实际读音已经非常接近,相当于uη 与uη 、iuη 与yη,区别在于肱絅韵多了一个开口的主要元音[]。
总之,《横图》尾注反映的实际语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的语音特点,不像框架语音系统那样保守,同时一些地方反映了江淮方言的影响,对我们全面认识明代的共同语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①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P8
参考文献:
[1]《韵略易通》研究张玉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9.4第一版
[2]《韵法横直图呼法初探》 裴泽仁 载于《汉字文化》1989.第四期
[3]《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08
[4]《<韵法横图>与明末南京方音》 邵荣芬 载于《汉字文化》1998.第三期
关键词:韵图;“混”呼;闭口韵;浊声母;入声
《韵法横图》的作者是明代上元(今南京)人李世泽,李世泽字嘉绍,父李登,李登著有《书文音义便考私编》。《横图》原名《切韵射标》,梅膺祚改为《韵法横图》(以下简称《横图》),以与《韵法直图》相配。
《横图》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图,平声二图、上声二图、去声二图、入声一图,共七图。每一图横列传统三十六字母,始见母终日母,共九栏,其中端组与知组、帮组与非组、精组与照组同栏重出,一栏中列两行,以便保存古韵图中端与知,帮与非,精与照各组声母的相互关系,情况与《四声等子》相似。纵列各韵,并注以开、齐、合、撮、闭、混、齐齿卷舌、齐卷而闭等名目,纵横交叉处即为音节字。在韵后附有部分注释性尾注,反映了不同的音系特点。
我们对《横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横图》框架本身的研究,一是对《横图》后尾注反映的音系的研究。
《横图》框架音系特点:①声母:采用传统36字母,改中古“帮”母为“邦”;保留全浊声母;庄章不分,同列照组;知组和照组、精组和照组声母列字有相混;部分浊声母和清声母字有相混②声调:平声不分阴阳,现在的阳平调字列在浊声母位置。《横图》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某一声调的字列在同声母的其他声调下,并根据声调的不同在韵字的不同位置加注小圆圈符号,前人称为“圈发法”。我们认为这种韵字多调重出的列字方式是为了保持韵图的整齐划一而有意填充韵图的空位。③韵母:来自不同古音类的字同列一韵,称为“混”呼,如光岡“混”;齐齿呼韵保留中古开口二等韵与三四等韵的区别,如:間韵ian/堅韵iεn;撮口[y]独立成韵;保留[n]尾与[m]尾的对立;入声韵尾已无[-p][-t][-k]之分,合并为喉塞音尾。

《横图》的音系性质,即《横图》编定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横图》在编排体例和分韵列字上都反映了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古音,又融合实际语音来编排韵图,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即张玉来先生提出的“存雅求正”①。总之,《横图》是一个以当时的官话读书音为语音基础的“存雅求正”的音系,保留了很多古音成分。
尾注反映的音系特点:①声母:全浊声母清化,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全浊上声变为去声,浊擦音变为清擦音,共有邦、滂、明、非、微、精、清、心、端、透、泥、来、照、穿、审、日、见、溪、疑、晓、影21个声母②声调:平声分阴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③古二等字齐齿呼韵牙喉音字并入三四等齐齿呼韵,其他声母字并入相应的开口韵;-m尾韵并入相应的-n尾韵;庚韵喉音字“行、杏、幸”古洪音字具有了[-i]介音,读入细音;公韵与肱韵、鞏韵与絅韵的实际读音已经非常接近,相当于uη 与uη 、iuη 与yη,区别在于肱絅韵多了一个开口的主要元音[]。
总之,《横图》尾注反映的实际语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的语音特点,不像框架语音系统那样保守,同时一些地方反映了江淮方言的影响,对我们全面认识明代的共同语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①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P8
参考文献:
[1]《韵略易通》研究张玉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9.4第一版
[2]《韵法横直图呼法初探》 裴泽仁 载于《汉字文化》1989.第四期
[3]《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08
[4]《<韵法横图>与明末南京方音》 邵荣芬 载于《汉字文化》1998.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