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条件,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该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创新、实践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样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趋势日益表明,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进步,就没有国家的发达。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国家发达的历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实践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整体显现和实际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因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既是人才培养基地,又是知识创造基地,同时也是高新技术扩散、辐射基地。
在高校中我们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次调查。普遍的大学生和教师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不断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的设置上, 一是独立开设实验课,重视实验课教学。二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要求教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当中。在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上注重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
积极倡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理念
注重改变以往缺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互动式的学习氛围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过于重视理论考试和成绩的呆板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当中,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胆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师当中进行多媒体的制作比赛, 激发应用现代化手段授课的热情。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企业的发展、竞争的压力,需要大批既懂业务、技术, 又懂管理; 既懂外贸、法律,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专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实践的一次尝试,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培养自己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之前的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了适应未来工作必要的心理素质和实战能力,从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高校和其他一些学校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够到位使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缺乏源头。调查反映,目前的课程教育模式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冲突,在关于“你认为目前大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关系如何”一题的问卷调查中,回答“很矛盾甚至产生冲突”的占22. 3 %;“有矛盾但可以协调”的占57. 6 %;而在“你认为目前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明显阻碍”一问中,归结于“学校管理”的占55. 0 % ,归结于“考核方式”的占72. 0 % ,归结于“教学条件”的占55. 9 %,以上都反映出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实施的传统教育方式在现今所面临的尴尬。
(2)教育目的不够明确使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必要的动因。调查反映,目前高校教育的症结在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欠缺;相反,实践能力的锻炼却似乎贯彻地差强人意。当代大学生与20世纪的大学生不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存的压力有着较深的体会。而解决生存问题,创新精神的培养似乎并非第一要务,是否具有实践能力相对显得重要。调查显示,大学生给实践能力赋予了新的定义,其实质已转变成为行动能力——在社会中行动的能力。即以交际能力打开局面,以专业技能立稳脚跟,以计算机和外语能力辅助发展。此外,实践精神是毛泽东思想中孜孜强调的,在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也得到始终一贯的延续。作为一个传统,在精神高涨的今天,高校教育在施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而言有章法得多。然而,在关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间关系的问卷中,学生给出的理性解答是:缺乏创新,实践就只能平平庸庸;创新能促进实践的质量,使实践更有意义,从这个意义而言,大学生所重视的实践能力其实只是对于生存技能的追求;从这个意义而言,高校在当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力培养的高度。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技术进步之快和不同学科交叉之广不可避免地造成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随着高等教育大面积普及和拓宽专业、加强基础的改革,毕业生的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兴趣——创新的源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提高创新素质的一条秘诀。学生对某项活动感兴趣, 就会自觉、高兴地去参与、去钻研, 而且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自信——创新的起点
科学家达尔文曾这样评价自己: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在学习和生活当中, 总有少数学生缺乏自信心, 埋怨自己的许多不如。因此, 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始。要使学生相信, 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也能做到,只要不甘落后, 不怕失败, 坚持不懈, 创新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毅力——创新的秘诀
毅力具体的表现在自觉、顽强、自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信心, 还要有坚强的毅力。有了坚强的毅力, 在困难和干扰面前就能自觉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使之不偏不离创新轨道, 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勤奋——创新的基础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有了一定科学文化基础之后, 自觉自学, 自己开发创新能力, 发展智力, 进而成为创造型开拓人才。天才出于勤奋, 勤奋是创新获得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要创新, 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牛顿、鲁迅、爱因斯坦、爱迪生、达尔文等一个个都是创新的典范, 他们无一不是经过勤奋拼搏而获得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我们创新, 我们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新的佳绩。
谦虚——创新的保证
谦虚是一种美德, 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古人说, 学无止境, 那么在创新方面就更无止境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 特别要教育我们现代青少年学生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和拼搏不止的精神。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优秀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也是我们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仅会使我国教育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新,靳国庆.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J ].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6(2).
[2]李巍,熊礼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J ].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9(3).
[3]石桂桃.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J ].增刊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o1. 20 增刊, 2002 ,6(20).
[4]陈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J ].即席教育研究,:2002,3.
课题来源:黑龙江大学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项目(编号:TB21)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样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趋势日益表明,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进步,就没有国家的发达。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国家发达的历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实践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整体显现和实际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因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既是人才培养基地,又是知识创造基地,同时也是高新技术扩散、辐射基地。
在高校中我们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次调查。普遍的大学生和教师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不断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的设置上, 一是独立开设实验课,重视实验课教学。二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要求教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当中。在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上注重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
积极倡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理念
注重改变以往缺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互动式的学习氛围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过于重视理论考试和成绩的呆板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当中,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胆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师当中进行多媒体的制作比赛, 激发应用现代化手段授课的热情。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企业的发展、竞争的压力,需要大批既懂业务、技术, 又懂管理; 既懂外贸、法律,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专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实践的一次尝试,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培养自己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之前的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了适应未来工作必要的心理素质和实战能力,从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高校和其他一些学校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够到位使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缺乏源头。调查反映,目前的课程教育模式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冲突,在关于“你认为目前大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关系如何”一题的问卷调查中,回答“很矛盾甚至产生冲突”的占22. 3 %;“有矛盾但可以协调”的占57. 6 %;而在“你认为目前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明显阻碍”一问中,归结于“学校管理”的占55. 0 % ,归结于“考核方式”的占72. 0 % ,归结于“教学条件”的占55. 9 %,以上都反映出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实施的传统教育方式在现今所面临的尴尬。
(2)教育目的不够明确使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必要的动因。调查反映,目前高校教育的症结在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欠缺;相反,实践能力的锻炼却似乎贯彻地差强人意。当代大学生与20世纪的大学生不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存的压力有着较深的体会。而解决生存问题,创新精神的培养似乎并非第一要务,是否具有实践能力相对显得重要。调查显示,大学生给实践能力赋予了新的定义,其实质已转变成为行动能力——在社会中行动的能力。即以交际能力打开局面,以专业技能立稳脚跟,以计算机和外语能力辅助发展。此外,实践精神是毛泽东思想中孜孜强调的,在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也得到始终一贯的延续。作为一个传统,在精神高涨的今天,高校教育在施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而言有章法得多。然而,在关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间关系的问卷中,学生给出的理性解答是:缺乏创新,实践就只能平平庸庸;创新能促进实践的质量,使实践更有意义,从这个意义而言,大学生所重视的实践能力其实只是对于生存技能的追求;从这个意义而言,高校在当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力培养的高度。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技术进步之快和不同学科交叉之广不可避免地造成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随着高等教育大面积普及和拓宽专业、加强基础的改革,毕业生的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兴趣——创新的源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提高创新素质的一条秘诀。学生对某项活动感兴趣, 就会自觉、高兴地去参与、去钻研, 而且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自信——创新的起点
科学家达尔文曾这样评价自己: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在学习和生活当中, 总有少数学生缺乏自信心, 埋怨自己的许多不如。因此, 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始。要使学生相信, 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也能做到,只要不甘落后, 不怕失败, 坚持不懈, 创新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毅力——创新的秘诀
毅力具体的表现在自觉、顽强、自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信心, 还要有坚强的毅力。有了坚强的毅力, 在困难和干扰面前就能自觉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使之不偏不离创新轨道, 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勤奋——创新的基础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有了一定科学文化基础之后, 自觉自学, 自己开发创新能力, 发展智力, 进而成为创造型开拓人才。天才出于勤奋, 勤奋是创新获得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要创新, 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牛顿、鲁迅、爱因斯坦、爱迪生、达尔文等一个个都是创新的典范, 他们无一不是经过勤奋拼搏而获得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我们创新, 我们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新的佳绩。
谦虚——创新的保证
谦虚是一种美德, 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古人说, 学无止境, 那么在创新方面就更无止境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 特别要教育我们现代青少年学生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和拼搏不止的精神。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优秀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也是我们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仅会使我国教育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新,靳国庆.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J ].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6(2).
[2]李巍,熊礼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J ].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9(3).
[3]石桂桃.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J ].增刊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o1. 20 增刊, 2002 ,6(20).
[4]陈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J ].即席教育研究,:2002,3.
课题来源:黑龙江大学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项目(编号:TB21)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