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1. 课堂情境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情境创设过分依赖CAI课件。
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3)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3:《7的乘法口诀》
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 “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直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 如何创设有实效的课堂情境
(1)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2)创设猜想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饶有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正象波利亚所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3)创设错误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方法。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
□□□□□
( )是( )的( )倍
题目刚刚一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不好做!”,“是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呢?”教师故意引导学生弄清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故意,却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讨论和如此丰富的答案。学生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彻底弄清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这都源于教师精心创设了错误的问题情景,从而引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了数学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有诱惑力。
(4)创设争辩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力度。
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教师的检查预习,提取出学生预习的成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也给予课堂响亮而自信的回答:懂了。这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教师也明白,学生此时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了可激起学生争论的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以为的书本上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4厘米+8厘米)大于第三边(3厘米)与实践结果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思维冲突,课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们处在静思默想之中,学生终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4厘米加3厘米这两条边没有大于第三条边,此时,学生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多媒体的演示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5)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內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7)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1. 课堂情境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情境创设过分依赖CAI课件。
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3)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3:《7的乘法口诀》
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 “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直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 如何创设有实效的课堂情境
(1)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2)创设猜想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饶有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正象波利亚所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3)创设错误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方法。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
□□□□□
( )是( )的( )倍
题目刚刚一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不好做!”,“是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呢?”教师故意引导学生弄清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故意,却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讨论和如此丰富的答案。学生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彻底弄清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这都源于教师精心创设了错误的问题情景,从而引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了数学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有诱惑力。
(4)创设争辩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力度。
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教师的检查预习,提取出学生预习的成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也给予课堂响亮而自信的回答:懂了。这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教师也明白,学生此时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了可激起学生争论的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以为的书本上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4厘米+8厘米)大于第三边(3厘米)与实践结果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思维冲突,课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们处在静思默想之中,学生终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4厘米加3厘米这两条边没有大于第三条边,此时,学生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多媒体的演示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5)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內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7)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