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之力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不喜欢按常理出牌的艺术家而言,试图定义或是评价,都会成为冒险的历程。
  传统图式的分析套路遭遇到很大程度的困难,同时,文本与情境的复原,亦成为微弱无力的申辩。
  更加困难的是,当面对最常见的作品形式时,观者又往往容易被自身的习性模式所迷惑与限制。
  邱振中的传统形态的书法作品,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中,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其现代艺术创作之后一一它们被看成是对传统的礼节性致意,或是现代书法作品得以起飞的跑道、得以渡岸之筏。因此之故,这类作品,往往隐没于视觉焦点之外。
  然而,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其所有的艺术作品中,一定会存在着一以贯之的品质与精神。
  即使在最传统的面目下、在微小的细节里,也一定包含和压缩着向上的意志以及无穷的野心。
  基于这样的判断,在徒劳无益的描述之绝望中,我努力试图拈出一点线索。
  我想到两天前遇到的一个词:清通,并由此回忆起魏晋名士裴楷。
  以人喻书,似乎可以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人物恰如作品,具备丰富多元的面向,而在模糊又充满直觉感的揣度之中,或许可以逐渐靠近理念迷雾中的作品本体。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里有一段话:“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钟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清通是何等状态?正如时人所谓:见裴叔则如近玉山,映照人也。王衍亦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上,非凡识也。双眸闪闪,若岩下电。
  清通。这是闪电一般的决心与力量。这是对暗夜之光的追寻。
  清通之力,足以超越语言与概念,汩汩流淌,在艺术与潜意识的边界。
  此时,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作者这里实际上已经消泯,这些以传统表象出现的行草书,暗藏着与现代作品同样庞大的野心。
  不囿于物,不困于法。作者企图成为立法者,向万物和先贤致敬。
  王浑眼中的清通。悠游方外,不竞于物。
  而在我的观察中,邱振中传统作品的清通之力,正形成一种突围。这种突围,是书法里的异端:它不屑于同流,甚至不屑于反叛。
  邱振中广泛的阅读兴趣与思考体验,极大地影响到每一件作品的呈现。他成长的理路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他甚至不愿意让书法家这个称号成为一种无形的限制。
  甚至连传统,也需要这种清通之力来真正有效地对话一一正像阿甘本所言,如今要探讨经验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再也无法得到它。而任何想在今天恢复传统经验的人都将面临自相矛盾的境地。
  因此,珍貴之处在于全然处于开放心态的艰难努力。一如邱振中本人所指认,在点画与空间的细微之处,生长出了迥别传统的异质,实在是这批作品所呈现的颇有意味的现象。作者的野心。业已渗透进入字里行间,化为清冷的排空之鹤,扶摇直上,无所挂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