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光荣使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既是高校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常论常新的现实性课题。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如大班制教学格局下,针对问题所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具体的路径有: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和谐课堂;创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他们的鉴别力、“免疫力”,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1]
一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目前,部分高校尤其是工科性高校的管理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少数领导甚至错误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价值和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因此,这些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门类和课时数量能压则压、能少则少,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整体目标等都不能按中宣部、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认真执行并落实,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在重要位置,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实效性低下。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教学管理投入以及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待遇相比也是明显偏低,导致思政学科的整体建设薄弱。高校领导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念存在着纯政治化、功利化和以社会为本位的倾向,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学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层的感召力,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心理认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背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以爱为其根的文化传递过程,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陶冶,达到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2]这句话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来说是一语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关注大学生灵魂的教学,其教学理念,首当其要的就是要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完满人格,使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成为一个内部灵性和潜能被充分调动并加以实现的以及能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因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把提高教学实效性放在首位,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形式,等等。
“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明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3]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从“外铄”走向“自觉”以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合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秉持的教学理念。坚持教学理念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课堂,其中尤其要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和谐氛围中,实现其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知、思考和实践获得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成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体性,去分辨,去选择,去成长成才,去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和平台,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要疏导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塑造其美好的心灵世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其行为,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关照其独立的人格尊严,丰富其多彩的内心世界,塑造其和谐的人性,激发其巨大的生命潜能,使其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德才兼备,从而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和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成长、发展的哲学思想,体现着深刻的“和谐”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本质,感受到对真、善、美追求的光明和欢乐以及教学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与和谐。
二 创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能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由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等构成,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内容的制定和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政治立场和观念方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面前,在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面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功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构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在以全国统一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随时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增添学科新知识、新成果,创新教学内容,把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与教学的内容、特点联系起来,着眼于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理性分析,避免理论上的空谈,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兴趣和认同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也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具体内容不仅涉及了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还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这些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像他们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营养素”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虽然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毋容庸置疑的是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作用是其他课程都不能取代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居于主导地位,并规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方向。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言,我们过去只看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很少注重其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过去重视的是其社会价值,强调的是其派生价值,而忽视了其对大学生发展的内在价值,导致本应该深入触及大学生思想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远离了他们的思想与生活,这不仅使得大学生从思想上缺乏了学习的兴趣,也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要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既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大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则应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非主流现象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教学内容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含量,以知识为依托,努力寻找和挖掘理论发展的前沿,根据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适应当前社会新的时代特点,在课堂教学切入的角度、资料的取舍以及讲课的思路等方面既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也要注意准确生动,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使他们自觉地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并指导自己的言行,真正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大学生。
三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说理引导法、问题讲授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互动研讨法、案例解析法、实践锻炼法等。但教学过程好似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摄制,一部好的片子只有在导演的精心引导下,才能有水平、有品位,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广学博览,具有驾驭教材、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育智慧,能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的要求,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等多种教学形式和已有的条件,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语言讲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性质以及教学特点等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遵循: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统一,主动灌输、启发探究与贴近学生相统一,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并根据内容以及学生的专业等方面灵活机动、综合地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与学法同步改革是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学实效的不二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提高对教学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4]
参考文献
[1]蔡妮,代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107-108.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05.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
[4]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57.
一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目前,部分高校尤其是工科性高校的管理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少数领导甚至错误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价值和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因此,这些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门类和课时数量能压则压、能少则少,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整体目标等都不能按中宣部、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认真执行并落实,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在重要位置,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实效性低下。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教学管理投入以及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待遇相比也是明显偏低,导致思政学科的整体建设薄弱。高校领导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念存在着纯政治化、功利化和以社会为本位的倾向,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学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层的感召力,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心理认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背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以爱为其根的文化传递过程,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陶冶,达到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2]这句话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来说是一语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关注大学生灵魂的教学,其教学理念,首当其要的就是要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完满人格,使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成为一个内部灵性和潜能被充分调动并加以实现的以及能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因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把提高教学实效性放在首位,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形式,等等。
“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明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3]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从“外铄”走向“自觉”以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合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秉持的教学理念。坚持教学理念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课堂,其中尤其要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和谐氛围中,实现其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知、思考和实践获得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成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体性,去分辨,去选择,去成长成才,去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和平台,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要疏导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塑造其美好的心灵世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其行为,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关照其独立的人格尊严,丰富其多彩的内心世界,塑造其和谐的人性,激发其巨大的生命潜能,使其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德才兼备,从而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和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成长、发展的哲学思想,体现着深刻的“和谐”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本质,感受到对真、善、美追求的光明和欢乐以及教学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与和谐。
二 创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能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由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等构成,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内容的制定和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政治立场和观念方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面前,在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面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功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构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在以全国统一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随时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增添学科新知识、新成果,创新教学内容,把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与教学的内容、特点联系起来,着眼于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理性分析,避免理论上的空谈,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兴趣和认同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也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具体内容不仅涉及了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还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这些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像他们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营养素”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虽然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毋容庸置疑的是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作用是其他课程都不能取代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居于主导地位,并规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方向。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言,我们过去只看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很少注重其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过去重视的是其社会价值,强调的是其派生价值,而忽视了其对大学生发展的内在价值,导致本应该深入触及大学生思想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远离了他们的思想与生活,这不仅使得大学生从思想上缺乏了学习的兴趣,也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要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既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大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则应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非主流现象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教学内容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含量,以知识为依托,努力寻找和挖掘理论发展的前沿,根据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适应当前社会新的时代特点,在课堂教学切入的角度、资料的取舍以及讲课的思路等方面既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也要注意准确生动,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使他们自觉地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并指导自己的言行,真正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大学生。
三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说理引导法、问题讲授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互动研讨法、案例解析法、实践锻炼法等。但教学过程好似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摄制,一部好的片子只有在导演的精心引导下,才能有水平、有品位,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广学博览,具有驾驭教材、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育智慧,能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的要求,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等多种教学形式和已有的条件,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语言讲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性质以及教学特点等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遵循: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统一,主动灌输、启发探究与贴近学生相统一,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并根据内容以及学生的专业等方面灵活机动、综合地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与学法同步改革是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学实效的不二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提高对教学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4]
参考文献
[1]蔡妮,代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107-108.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05.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
[4]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