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形式。在科学课教学中,教材阅读和探究活动不是一对矛盾体。科学课中是否有阅读,读多少,怎样读皆因探究活动的需要而定。科学课中的教材阅读可以成为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教材的探究价值,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利用好这种价值,让阅读教材与探究活动融为一体。
一、 读文只为探究之利
科学教材的文字不像传统教材那样试图告知一些什么知识,而更多的是期望对学生的探究实现提示、引导和辅助。因此,我们与其把教材看做是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内容的文本,还不如把教材理解成学生开展主题探究的指导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承担了指导学生合理开展探究活动的诸多义务。
1. 研读问题,寻找探究思路
科学教材灌输性语言少、启发性语言多,许多问题暗示着研究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读明白是寻求研究方法的基本途径之一。
例如,五上第三单元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的成分,这一标题下主要有以下四组问题:
①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②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土壤中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④通过上面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通过阅读问题,可以知道如何去研究“土壤中有什么”。第一组问题暗示学生,观察水的表面有什么;第二、第三两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验证;第四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土壤中的成分,建立科学概念。
显而易见,科学文本中的问题逻辑严密、具体清晰,对实验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点的把握都有恰当的提示,对探究行为有很强的指引性。请学生阅读并参照实施,显然能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2. 研读样本,学习研究方法
为了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一些技能方法的指导,教材往往不是作具体的说明,而是提供一个样本,希望学生根据样本学习。如《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部分,教材呈现了《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内容为“研究题目”“我们的推测”“实验的方法”……等六项内容。显然,这一内容的设计具有样板性。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并据此讨论记录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学既实际又简单。反之,如果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借助样本学习方法,落脚点在样本,着眼点在方法。教师不必在“教”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需给学生自读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就可以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不全是教师苦口婆心一样样教出来的。借助教材的现有素材,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仿中把握,何乐而不为?
3. 研读“告知”文字,建构科学概念
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探究活动的重要使命。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于学生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文本中往往以带灰色背景的文字呈现在方框中。这种内容的教学,主要的不是读读记记,而是以此为素材开展学习活动,让概念内化于心。
如《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中,关于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教材呈现了下图中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没有急于呈示这一知识,她是这样教学的:
①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小组讨论,可以找出几个理由?记录下来。整理好后派代表发言。
②打开书本,看左边灰色方框内的文字,对照自己小组刚才讨论的结果,看看涉及到哪几个方面?
③从框内文字提到的六点理由,各举3—5个例子。
从最初零碎的想法,到借助文本梳理,然后通过例证内化。学生对于人类生存与植物密不可分的概念得以丰富和深刻。一段看似枯燥的文字,就这样无痕地进入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二、 读图另有图外之意
翻开小学科学教材,每个章节的不同位置都恰到好处地分布着一些图片,包括照片、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肖像图等。这些图片直观形象、简明生动,能表达出丰富的科学信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探究的重要载体。利用插图,同样可以将探究演绎得十分精彩。
1. 观图之物,探知宏观
自然之大,无奇不有。若用文字描述,小学生常常如入云雾。为此,教材采用了图片资料,以图代文。生动直观的图片能很快吸引学生的眼球。简单的一幅或一组图片所蕴涵的信息比一段文字描述产生的效果更有力。教师要有自己的慧眼,发现图中的教学价值,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
《探索宇宙》单元的《恒星的一生》,教科书中以示意图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恒星的一生。教师借助这幅图,生动地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去认识宇宙。
①仔细读图,告诉本小组的同学,恒星的一生一般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②描述恒星的一生形态和色彩会有怎样丰富的变化?
③从恒星的一生,你对宇宙中的变化有什么新的了解?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图中形色,识图中变迁,思普遍规律的探索过程,图不再只是图,而是一个遥远的新世界。
除单张图片外,教材中还编撰了诸多组图。图片成组,必有关联。其用意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才能够发挥良好的探究效益。
2. 借图信息,辅助探究
图片提供的信息,只有认真阅读才能真切领悟。学生通过“读”图片,感知内容,补充信息,扩展视野。解读图片,可以说是对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的另一种探索。
下面这组图片原本是“①一天的食物”中用于帮助学生回顾一天吃了多少食物的。一位教师在后面教学“③营养要均衡”时,又再次用这组图展开教学。
(1) 根据图片,自己配一份营养午餐,并在小组内交流搭配的理由。
(2) 全班交流,比较几份午餐的科学性;调整自己的午餐食物结构。
(3) 完成一天三餐食物的均衡搭配。
借助图片信息,启发学生思考,辅助探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建立“食物种类很多并含有不同的营养,保持营养全面合理,才能使身体健康”的认识。
三、 读表力显探究元素
科学课中的记录表,主要记录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发现、描述、解释、形成的认识。读表是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思考、整理、分析和反思的过程,读表应该成为探究活动的构成部分。
1. 读表以指导实验活动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验前会给学生一些“温馨提示”以确保实验有序进行,而“实验记录表”则在实验操作开始后再呈现出来。其实,实验记录表最好在学生实验前提供解读;读表活动是对实验过程的一个很好指导,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中有这张记录表(如下)。阅读分析这张记录表,我们可以按顺序做好哪些事。
①试一试小车运动至少需要挂几个垫圈。
②设置可对比的垫圈数(不同大小的三个力)。
③测量记录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同一拉力至少测量3次。
④根据测量时间排序。
虽然读记录表会花费时间,但这很值得。学生在读表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的、实验的步骤及注意点,使探究活动更有序、严谨。
2. 读表以启迪科学思维
我们倡导做中学,是强调践行,重视实证。但是,如果实验活动只做不想,也不会有真正的探究。科学探究经历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不断推进的过程。因此,实验后对相关信息的处理,为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研究问题提供了舞台。探究活动中从实验操作到科学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综合和概括。
教学《斜面的作用》,当学生通过测量得到一定的数据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纵向比较每组的测量数据,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可贵的是,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请学生继续读表,提出问题。
第二行各小组不同的测量值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什么各小组利用斜面提起重物需要的拉力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讨论时学生提出4种可能。
有的组测力计准确度有问题。
各小组斜面的摩擦力有差异。
各小组组装的斜面坡度不一样。
有的组读测力计刻度值不规范。
老师称赞了大家的表现,提议各小组检查测力计,进行第二次实验。反馈再次的实验结果后,与前面的实验记录比较,请各小组讨论,4种可能的原因中哪种可能性最大?……教学很精彩。
老师把数据解读过程视作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阅读——质疑——验证——推理,实现了高质量的探究教学。
科学课本是科学学习的主要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品读文字、理性研读图片、严谨解读表格,都是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阅读教材,尊重教材的科学性,科学课教学必然会更实在、更有效。
(浙江省常山县教研室/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 324200)
一、 读文只为探究之利
科学教材的文字不像传统教材那样试图告知一些什么知识,而更多的是期望对学生的探究实现提示、引导和辅助。因此,我们与其把教材看做是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内容的文本,还不如把教材理解成学生开展主题探究的指导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承担了指导学生合理开展探究活动的诸多义务。
1. 研读问题,寻找探究思路
科学教材灌输性语言少、启发性语言多,许多问题暗示着研究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读明白是寻求研究方法的基本途径之一。
例如,五上第三单元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的成分,这一标题下主要有以下四组问题:
①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②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土壤中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④通过上面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通过阅读问题,可以知道如何去研究“土壤中有什么”。第一组问题暗示学生,观察水的表面有什么;第二、第三两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验证;第四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土壤中的成分,建立科学概念。
显而易见,科学文本中的问题逻辑严密、具体清晰,对实验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点的把握都有恰当的提示,对探究行为有很强的指引性。请学生阅读并参照实施,显然能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2. 研读样本,学习研究方法
为了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一些技能方法的指导,教材往往不是作具体的说明,而是提供一个样本,希望学生根据样本学习。如《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部分,教材呈现了《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内容为“研究题目”“我们的推测”“实验的方法”……等六项内容。显然,这一内容的设计具有样板性。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并据此讨论记录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学既实际又简单。反之,如果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借助样本学习方法,落脚点在样本,着眼点在方法。教师不必在“教”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需给学生自读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就可以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不全是教师苦口婆心一样样教出来的。借助教材的现有素材,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仿中把握,何乐而不为?
3. 研读“告知”文字,建构科学概念
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探究活动的重要使命。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于学生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文本中往往以带灰色背景的文字呈现在方框中。这种内容的教学,主要的不是读读记记,而是以此为素材开展学习活动,让概念内化于心。
如《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中,关于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教材呈现了下图中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没有急于呈示这一知识,她是这样教学的:
①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小组讨论,可以找出几个理由?记录下来。整理好后派代表发言。
②打开书本,看左边灰色方框内的文字,对照自己小组刚才讨论的结果,看看涉及到哪几个方面?
③从框内文字提到的六点理由,各举3—5个例子。
从最初零碎的想法,到借助文本梳理,然后通过例证内化。学生对于人类生存与植物密不可分的概念得以丰富和深刻。一段看似枯燥的文字,就这样无痕地进入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二、 读图另有图外之意
翻开小学科学教材,每个章节的不同位置都恰到好处地分布着一些图片,包括照片、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肖像图等。这些图片直观形象、简明生动,能表达出丰富的科学信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探究的重要载体。利用插图,同样可以将探究演绎得十分精彩。
1. 观图之物,探知宏观
自然之大,无奇不有。若用文字描述,小学生常常如入云雾。为此,教材采用了图片资料,以图代文。生动直观的图片能很快吸引学生的眼球。简单的一幅或一组图片所蕴涵的信息比一段文字描述产生的效果更有力。教师要有自己的慧眼,发现图中的教学价值,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
《探索宇宙》单元的《恒星的一生》,教科书中以示意图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恒星的一生。教师借助这幅图,生动地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去认识宇宙。
①仔细读图,告诉本小组的同学,恒星的一生一般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②描述恒星的一生形态和色彩会有怎样丰富的变化?
③从恒星的一生,你对宇宙中的变化有什么新的了解?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图中形色,识图中变迁,思普遍规律的探索过程,图不再只是图,而是一个遥远的新世界。
除单张图片外,教材中还编撰了诸多组图。图片成组,必有关联。其用意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才能够发挥良好的探究效益。
2. 借图信息,辅助探究
图片提供的信息,只有认真阅读才能真切领悟。学生通过“读”图片,感知内容,补充信息,扩展视野。解读图片,可以说是对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的另一种探索。
下面这组图片原本是“①一天的食物”中用于帮助学生回顾一天吃了多少食物的。一位教师在后面教学“③营养要均衡”时,又再次用这组图展开教学。
(1) 根据图片,自己配一份营养午餐,并在小组内交流搭配的理由。
(2) 全班交流,比较几份午餐的科学性;调整自己的午餐食物结构。
(3) 完成一天三餐食物的均衡搭配。
借助图片信息,启发学生思考,辅助探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建立“食物种类很多并含有不同的营养,保持营养全面合理,才能使身体健康”的认识。
三、 读表力显探究元素
科学课中的记录表,主要记录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发现、描述、解释、形成的认识。读表是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思考、整理、分析和反思的过程,读表应该成为探究活动的构成部分。
1. 读表以指导实验活动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验前会给学生一些“温馨提示”以确保实验有序进行,而“实验记录表”则在实验操作开始后再呈现出来。其实,实验记录表最好在学生实验前提供解读;读表活动是对实验过程的一个很好指导,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中有这张记录表(如下)。阅读分析这张记录表,我们可以按顺序做好哪些事。
①试一试小车运动至少需要挂几个垫圈。
②设置可对比的垫圈数(不同大小的三个力)。
③测量记录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同一拉力至少测量3次。
④根据测量时间排序。
虽然读记录表会花费时间,但这很值得。学生在读表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的、实验的步骤及注意点,使探究活动更有序、严谨。
2. 读表以启迪科学思维
我们倡导做中学,是强调践行,重视实证。但是,如果实验活动只做不想,也不会有真正的探究。科学探究经历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不断推进的过程。因此,实验后对相关信息的处理,为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研究问题提供了舞台。探究活动中从实验操作到科学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综合和概括。
教学《斜面的作用》,当学生通过测量得到一定的数据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纵向比较每组的测量数据,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可贵的是,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请学生继续读表,提出问题。
第二行各小组不同的测量值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什么各小组利用斜面提起重物需要的拉力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讨论时学生提出4种可能。
有的组测力计准确度有问题。
各小组斜面的摩擦力有差异。
各小组组装的斜面坡度不一样。
有的组读测力计刻度值不规范。
老师称赞了大家的表现,提议各小组检查测力计,进行第二次实验。反馈再次的实验结果后,与前面的实验记录比较,请各小组讨论,4种可能的原因中哪种可能性最大?……教学很精彩。
老师把数据解读过程视作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阅读——质疑——验证——推理,实现了高质量的探究教学。
科学课本是科学学习的主要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品读文字、理性研读图片、严谨解读表格,都是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阅读教材,尊重教材的科学性,科学课教学必然会更实在、更有效。
(浙江省常山县教研室/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 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