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临堂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教师保持良好的临堂心理状态应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堂心理;情感;意志;信心;人际关系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上课觉得自己的才思异乎寻常地捷敏,讲课左右逢源,发挥得淋漓尽致。生动的词语、有色彩的故事,信手拈来,无不得心应手。而有时为了讲授一堂课费尽苦心,但临堂时却莫名其妙地感到不适,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压抑着自己的思维,脑子一片混乱、思路狭窄、语言乏味,使课堂似一潭死水,激不起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样是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差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临堂心理状态不同。心理学认为,人在心理平衡、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就会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感受力和创造力异乎寻常地强,工作效率也特别高;相反,当心理受到影响甚至挫折,情绪就沮丧、消沉,就会出现思维迟钝、记忆力衰退,各种能力随之下降。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灌输,而是一项富于灵活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复杂活动,不仅需要认真备课及其他课前准备,也要求教师临堂时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沛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神贯注地进行教学呢?
一、 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认识教师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效果的关系
中国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在堂上讲,学生在堂下听,教学上采取满堂灌,强迫学生学习的模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信息网络的时代,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研究教法,探究学法,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法”为重心,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走到讲台。当教师走进讲台,心理状态极佳、情绪高昂时,能够自然地吸引和感染学生,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聚精会神地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以心理学原理指导个性修养,勇敢地面对现实,自我认知,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和工作能力等。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教师在讲台教学时,假如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或是批评学生的方法不妥当,会引起学生的不良反应,不管你课前准备工作得多么细致,讲授水平多高,学生就是不专心听课。有个别可能搞小动作、开小差等,从而影响教师临堂心理的发挥。当你再次进入课堂教学时,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更加不愿意听你的课,有些甚至睡觉,久而久之,内心上感受到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就失去平衡,对上好课就没有信心,情绪低落,从而丧失了临堂心理的发挥,更谈不上收到什么教育效果。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之中。俗话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抛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如果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这样就比较容易自信,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如学生、同事及领导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学生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有必要。据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已。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和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所以,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意愿和人格,并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晓知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真心佩服,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配合,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样,教师才会有发挥良好临堂心理,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 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自控力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职责,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锻炼自己的意志,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够克服,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客观公正地处理。比如,学生课前准备不好,布置作业未做,教室里的灰尘、纸屑飞扬,黑板未擦,听课心不在焉,甚至跟老师顶嘴等,都可能会破坏教师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可动肝火,要冷静地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设法扭转局面。要知道,征服学生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师道尊严,而是教师高雅的气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而教师一旦心理失控,这个武器便会突然失灵。课堂是神圣严肃的,决不是刻板僵死的。教师只要具有心理优势,遇难不躁,临变不乱,就可以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化解不利因素,巧妙地驾驶课堂,创造理想的课堂气氛。当然,影响情绪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仅仅在于课堂。工作顺逆、事业成败、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甚至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引起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反应。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老师,应该正确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各种社会现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观开朗,奋发向上,努力保持心理平衡,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入教育事业。
四、 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养成课前默读精思的习惯
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是对讲好课充满信心的基础。课没备好,对讲好课毫无把握,哪里会有什么信心?对于备课,教师不仅要从全面把握教材、熟悉了解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写成教案后加以理解,而且平时要注意与语言表达的锻炼等相互结合。课堂上的思若泉涌,挥洒自如,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方法的探索息息相关。同时,临走上讲台前,教师要安静心情,酝酿情绪,默想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等步骤,这是进入良好课堂教学状态的必要条件。有些老师对此不大在意,临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地拿教案、找粉笔或黑板擦,上课后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好久还未翻到教案,也想不起上节或上周讲到哪里的内容,该堂课不知从哪里讲起。这样一种松散无紧凑的精神状态,必然上不好课。我们不能把“预备上课”视为可有可无,应该把它当做一堂课的有机部分来重视。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颇有收获,就可胸有成竹地上讲台一展风采。
五、 对学生投入和倾注一定的情感
教师保持最佳临堂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有高昂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不单由教师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由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了,才能起到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教师讲课时要对学生投入和倾注恰当的情感。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如果教师仅仅是讲授教学内容,照本宣科,那不是真正地投入。教师的投入指的是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语言,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天六节课,甚至是八节课,要学生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节课,时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很难做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并进一步集中到教学所讲的内容上,比如,讲授《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时,由于其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听起来感到标准繁多,时间长了,思维就慢慢地偏离了课堂,此时,如果教师运用一些有趣的智力题,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疲倦的思维再度活跃起来,然后把话题一转,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再度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是师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是兴奋还是沉闷、热烈还是冷漠、主动还是被动、稳定还是活跃、持久还是短暂,都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为此,要求教师一开始组织教学就要激励学生的情绪。只有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才能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健.专业思想、职业生涯的精神基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4 (7).
[2]李静,姚本先.心理学新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许高厚.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佛山市高级技校南海校区)
关键词:临堂心理;情感;意志;信心;人际关系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上课觉得自己的才思异乎寻常地捷敏,讲课左右逢源,发挥得淋漓尽致。生动的词语、有色彩的故事,信手拈来,无不得心应手。而有时为了讲授一堂课费尽苦心,但临堂时却莫名其妙地感到不适,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压抑着自己的思维,脑子一片混乱、思路狭窄、语言乏味,使课堂似一潭死水,激不起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样是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差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临堂心理状态不同。心理学认为,人在心理平衡、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就会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感受力和创造力异乎寻常地强,工作效率也特别高;相反,当心理受到影响甚至挫折,情绪就沮丧、消沉,就会出现思维迟钝、记忆力衰退,各种能力随之下降。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灌输,而是一项富于灵活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复杂活动,不仅需要认真备课及其他课前准备,也要求教师临堂时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沛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神贯注地进行教学呢?
一、 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认识教师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效果的关系
中国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在堂上讲,学生在堂下听,教学上采取满堂灌,强迫学生学习的模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信息网络的时代,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研究教法,探究学法,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法”为重心,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走到讲台。当教师走进讲台,心理状态极佳、情绪高昂时,能够自然地吸引和感染学生,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聚精会神地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以心理学原理指导个性修养,勇敢地面对现实,自我认知,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和工作能力等。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教师在讲台教学时,假如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或是批评学生的方法不妥当,会引起学生的不良反应,不管你课前准备工作得多么细致,讲授水平多高,学生就是不专心听课。有个别可能搞小动作、开小差等,从而影响教师临堂心理的发挥。当你再次进入课堂教学时,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更加不愿意听你的课,有些甚至睡觉,久而久之,内心上感受到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就失去平衡,对上好课就没有信心,情绪低落,从而丧失了临堂心理的发挥,更谈不上收到什么教育效果。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之中。俗话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抛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如果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这样就比较容易自信,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如学生、同事及领导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学生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有必要。据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已。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和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所以,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意愿和人格,并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晓知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真心佩服,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配合,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样,教师才会有发挥良好临堂心理,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 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自控力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职责,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锻炼自己的意志,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够克服,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客观公正地处理。比如,学生课前准备不好,布置作业未做,教室里的灰尘、纸屑飞扬,黑板未擦,听课心不在焉,甚至跟老师顶嘴等,都可能会破坏教师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可动肝火,要冷静地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设法扭转局面。要知道,征服学生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师道尊严,而是教师高雅的气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而教师一旦心理失控,这个武器便会突然失灵。课堂是神圣严肃的,决不是刻板僵死的。教师只要具有心理优势,遇难不躁,临变不乱,就可以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化解不利因素,巧妙地驾驶课堂,创造理想的课堂气氛。当然,影响情绪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仅仅在于课堂。工作顺逆、事业成败、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甚至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引起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反应。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老师,应该正确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各种社会现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观开朗,奋发向上,努力保持心理平衡,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入教育事业。
四、 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养成课前默读精思的习惯
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是对讲好课充满信心的基础。课没备好,对讲好课毫无把握,哪里会有什么信心?对于备课,教师不仅要从全面把握教材、熟悉了解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写成教案后加以理解,而且平时要注意与语言表达的锻炼等相互结合。课堂上的思若泉涌,挥洒自如,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方法的探索息息相关。同时,临走上讲台前,教师要安静心情,酝酿情绪,默想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等步骤,这是进入良好课堂教学状态的必要条件。有些老师对此不大在意,临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地拿教案、找粉笔或黑板擦,上课后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好久还未翻到教案,也想不起上节或上周讲到哪里的内容,该堂课不知从哪里讲起。这样一种松散无紧凑的精神状态,必然上不好课。我们不能把“预备上课”视为可有可无,应该把它当做一堂课的有机部分来重视。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颇有收获,就可胸有成竹地上讲台一展风采。
五、 对学生投入和倾注一定的情感
教师保持最佳临堂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有高昂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不单由教师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由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了,才能起到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教师讲课时要对学生投入和倾注恰当的情感。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如果教师仅仅是讲授教学内容,照本宣科,那不是真正地投入。教师的投入指的是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语言,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天六节课,甚至是八节课,要学生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节课,时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很难做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并进一步集中到教学所讲的内容上,比如,讲授《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时,由于其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听起来感到标准繁多,时间长了,思维就慢慢地偏离了课堂,此时,如果教师运用一些有趣的智力题,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疲倦的思维再度活跃起来,然后把话题一转,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再度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是师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是兴奋还是沉闷、热烈还是冷漠、主动还是被动、稳定还是活跃、持久还是短暂,都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为此,要求教师一开始组织教学就要激励学生的情绪。只有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才能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健.专业思想、职业生涯的精神基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4 (7).
[2]李静,姚本先.心理学新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许高厚.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佛山市高级技校南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