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培养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已经成为多数物理教师的共识。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主要有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注重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数物理规律源于自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实验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实验。例如,对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我这样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过程—探索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预习—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总结报告。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布置学生作好充分的预习,包括与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仪器的了解,以及实验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和错误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因,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最后根据实验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能力是在学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概念可以通过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内容,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这样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及其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能够熟练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的教学:(1)设疑引入:在水平地面上的课桌怎样才能使它运动起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探索实践:受弹簧秤拉力作用的小车在桌面上运动,停止做用力,小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总结概括:引导学生分析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合牛顿在运动和力关系问题上的研究,得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同时让学生领会物理学上常用的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使实验条件理想化的这种科学方法。(4)理解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全程参与其中,从而能够正确理解定律的物理意义。
另外还要建立各种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力学当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动量与冲量、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分析,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展开教与学的互动,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解题的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物理学习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大而言之,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听讲、复习巩固,小而言之,对具体问题的操作都应细心指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头脑中形成后,就能指导学生更有成效地进行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用他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物理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过程,用适当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解决问题。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用一系列彼此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单一物理量展示出来。
在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时,不仅要展示清楚每一个物理情景,而且需具备良好的解题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程序。在指导学生解答物理问题时,首先要弄清有关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征和条件,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在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物理规律进行解答。比如对问题的分析可以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向已知条件逆向推导,这种分析的方法常用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具体说,就是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适用的物理规律和公式、应用公式解题。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解题思路,避免解题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数物理规律源于自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实验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实验。例如,对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我这样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过程—探索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预习—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总结报告。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布置学生作好充分的预习,包括与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仪器的了解,以及实验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和错误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因,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最后根据实验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能力是在学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概念可以通过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内容,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这样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及其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能够熟练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的教学:(1)设疑引入:在水平地面上的课桌怎样才能使它运动起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探索实践:受弹簧秤拉力作用的小车在桌面上运动,停止做用力,小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总结概括:引导学生分析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合牛顿在运动和力关系问题上的研究,得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同时让学生领会物理学上常用的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使实验条件理想化的这种科学方法。(4)理解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全程参与其中,从而能够正确理解定律的物理意义。
另外还要建立各种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力学当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动量与冲量、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分析,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展开教与学的互动,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解题的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物理学习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大而言之,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听讲、复习巩固,小而言之,对具体问题的操作都应细心指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头脑中形成后,就能指导学生更有成效地进行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用他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物理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过程,用适当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解决问题。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用一系列彼此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单一物理量展示出来。
在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时,不仅要展示清楚每一个物理情景,而且需具备良好的解题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程序。在指导学生解答物理问题时,首先要弄清有关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征和条件,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在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物理规律进行解答。比如对问题的分析可以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向已知条件逆向推导,这种分析的方法常用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具体说,就是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适用的物理规律和公式、应用公式解题。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解题思路,避免解题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