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庆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次到南京来,我非常高兴,特别是赶上张庆先生的文集出版和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研讨会。我本来在桂林开一个儿童理论的研讨会,这个会还没有结束,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到这里来了,因为我个人对于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虽然我是个门外汉,不太懂语文教学,但是我有深深的感受:儿童文学离不开语文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一定要参加这个会,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对于张庆先生应该说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就读过他的作品,但那个时候只能说和他神交已久,真正跟他见面的时候好像是前年。虽然我参加了两次苏教版教材教师的培训会,但那时张庆先生患病,没能光临,所以我无缘和他见面,上次我和张庆先生见面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觉得张庆先生的确是一位专家,他不仅是一位专家,而且他给我一种很不同于一般人的感觉。这不同于一般人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觉得张庆先生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这一点也许别人不太在意,但是我非常在意。就在我这次出差开会之前,我还收到了报纸,报纸上刊登着张庆先生写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小童话、小故事。比如说《杨柳,到底是杨树还是柳树呢?》一文,他讲知识,用的是很生动的故事。他先讲《水浒传》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他用这样的方法,把知识非常活泼、自由地教给孩子。我们读关于春天的古诗,还可以怎样拓展出去,还有春天的哪些古诗呢,张庆老师又创作了一篇故事。他有一句话给我的启示很大:有孩子跟我要几条鱼,但是我给他一个渔网。这些在我看来,张庆先生是很有童心的,没有童心的人不大可能有这样的艺术构思,从这个问题我考虑到:语文教学实际上是离不开儿童文学的。
  当时先生有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他说语文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从这句话中,我思考了很多,为什么语文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我童年时代的回忆,已经证实了张庆先生的这句话,因为在我小时候学语文的时候,语文叫国文,那就是我的最爱。我别的功课学得都不太好,但是我的国文学得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她是我的最爱。我想如果今天的孩子也把语文看作是自己的最爱,孩子们绝对是可以学好的。
  那么,语文怎样成为孩子的最爱?我觉得当前语文教学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比如说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是不是我们的语文从儿童文学中选一些好的作品进入教材就够了?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课文不过是举些例子,还是让孩子们学会举一反三,练成熟练的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所以,我们选的语文教材虽然离不开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个例子一定要发挥例子的作用。那怎么发挥例子的作用,我觉得这就和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一样了。一旦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中,它的身价就高了。我体会如果说有一天,我的作品被选到教材中去,我,不仅仅是我,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他比别人都高兴。为什么,因为它的读者不知道要有多少倍,而且这样的教材经过老师阐述、教授,实际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作用就拓展了很多。
  还有个问题,语文的阅读和儿童文学的阅读,这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也有阅读,但那个阅读和孩子们的自由阅读是不同的,前者可能带有更多的理念,教师也非常清楚通过阅读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我要怎样提升你的理念,提高你的思想认识,培养你的什么样的感情。但是审美的阅读就远远大于这个,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阅读偏重于理性的话,审美阅读更偏重于感情的体验,我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这种理性的阅读,同样也要注重审美的阅读。把语文的阅读变成审美的阅读,孩子们不断地在参与,激发想象力,激发再创造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比例应该更加大些。张庆先生的很多儿童作品就把语文知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读这样的作品是多么的轻松,多么的愉快。
  再一个就是教师和童心的关系,刚才有很多专家都谈到这个问题了。当然,教学是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但是有一种心理:教师一定要具有童心。2001年我在审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时候,我的确非常激动,因为对比当时其他版本的教材,用最朴素的话来说,我说苏教版的文学性更强,哪怕就是词串,把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孩子,当他认识这几个词语的同时,也展开了他的想象。所以我认为要把语文变成孩子们的最爱,我们要理清几个关系,比如,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语文阅读与审美阅读的关系,教师和童心的关系,这几个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语文教学一般的技巧问题,它是一种修养。我常常跟老师们说,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爱上儿童文学,老师们首先要具有儿童文学的修养。我们常常说,人的一生读童话是要读两次的,第一次满足孩子的那种好奇心、想象力,第二次当他有了人生阅历的时候,他就对童话所表现的思想了然于心,那时,他就会思考。正像安徒生讲的,读我的童话,孩子们读故事,家长读思想。所以我们的教材,不是让学生上到四年级就忘了三年级的作品,不是的,是一生的。我记得我小时候读过《狼来了》,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是我铭记了一生,所以我觉得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的,不仅仅是儿童文学,应是儿童文学最精华的,是教师阐述之后能提升儿童文学品位的。
  当前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得很快,虽然我们的教材是在儿童文学作品发表之后才把它选入教材的,但也要看到,当作品一旦选入教材之后,就已经提升了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材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当中选择,并提升儿童文学的品味。读了苏教版教材之后,读了张庆先生的作品之后,我就有这样的一个体会。
  另外一点,就是张庆先生在他的八卷本中,已经作了典范:就是一个教师的修养。张庆老师不仅仅有传统文化的根底,有古典文学的造诣,同时还有一颗童心,他能把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故事话语把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我们,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本领。说到这儿,我突然就想起来有这样几句话: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张庆先生,你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当我离开你之后,我再回忆和你相处的日子,特别是我在阅读你的作品的时候,我觉得你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张庆的一生就是用老人的睿智和孩子的童心拥抱着语文教学的这块沃土,他就是这样度过他的一生的。因此,像张庆先生这样,他的世界和他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
  我记得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人即使在活着的时候,也希望能找到一个精神天堂,这个天堂在什么地方?这个天堂就在有书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想去寻找这个天堂,我们就去踏着一本一本的书,去接近、去走近这个精神的天堂。今天八卷本的《张庆文集》出版了,我觉得我可以在《张庆文集》所搭建的台阶上,走向我心目中的精神天堂。
  (金波,著名诗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其他文献
期刊
张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从刊物上读过他,九十年代我又从苏教版小语教材中读过他,读得不深不透,但获益颇多。今天,我以“品读张庆”为题,以表达我对张庆和苏教版教材主编家珑等同志的敬重之意,还想读出张庆之品,读出他的学品、文品、师品和人品。  先谈读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浪潮滚滚,我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经常看到张庆的名字,他观察敏锐、文笔犀利、表达的观点很有见地,常常能抓住教育改革中带有倾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语文而不是“教”语文已然成为共识。然而,对于为什么要由“教”转向“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多有模糊。笔者想就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和各位老师交流一番。    一、 为什么要由“教”转“学”    传统的“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告诉”(教)的方式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问题在于,这种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