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城市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仍作为全球城市主题中关注的重点,城市生态规划则呈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规划相关概念的引入,叙述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历史沿革以及国内学者研究观点,阐述了对我国未来城市生态规划发展方向的几点展望。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观点;展望
1.城市生态规划相关概念
1935年,由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指出生态系统对于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进而城市生态系统既是以人为核心,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1960年,生态学家麦克哈格认为,生态规划是在危害极小甚至是在完全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进行功能性设计的规划。1980年,前苏联的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态城”概念,该理论表示生态城作为人类居住城市的理想模式发展,是人类理想的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栖息地。首先发挥出社会两大功能(创造力以及生产力)极限,融合生态自然和人类技术;其次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市居民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较好的生活环境;最后发挥能量、物质以及信息交换的最大效用。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研究者王祥荣于2002年提出,生态规划应该将城乡规划以及生态学原理作为规划的基础指导,设计出各种生态关系相互连接的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综合利用系统、环境多类学科进行模拟和辩识,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地发展。他还提出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规划,为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目的,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2.城市生态规划的历史沿革
2.1 工业革命以前:生态观念的自发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对于大自然只是单方面的崇拜和顺从。对于城市生态规划尚未形成理论研究,但仍有相关思想及设计成果。中国古代的思想为“天人合一”, 西方的“园林营造”模式多为广场,别墅庄园、城堡庭园等。
2.2 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生态规划理论的萌芽阶段。此阶段由于城市整体的布局杂乱不堪,城市环境被严重破坏,疾病在人群中肆虐。这种局面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西方成为关注的焦点。最初的城市生态规划在1852年的巴黎改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于1858年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以及沃克斯从生态的角度将自然引入了城市的设计,在美国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中期玛希第一次正式提出,将人类活动使人类活动与大自然调和从而进行有秩序的规划。同世纪末期生态规划正式产生,以玛希为代表的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生态学专家的生态规划行动为标志。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规划设想,是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找寻协调的理论探求。
2.3 20世纪初至中叶: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城市化造成生态破坏,社会、自然科学也随之进步,城市生态规划开始落实已有相关理论研究,度过了最初构思以及理论探索阶段。该时期的理论将城市生态规划提上了首个发展高潮。赖特在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思想;芝加哥在1983年实施的城市美化运动既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大成果;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应根据自然的能力和限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与自然相互促进;昂温提出卫星城理论;沙里宁在《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中阐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被大量应用到城市规划中。
2.4 20世纪中叶至今: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成熟阶段。致力于推进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研究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在这个阶段的研究核心,逐渐系统化,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走向了第二个发展高潮。生态学家麦克哈格在1969的《设计与自然》提出生态规划,着重提出城市进程要与自然相协调,之后规划则都以他的理论为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展开人和生物圈计划,指明城市应该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展开研究。之后景观生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频繁的出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怀特将生物多样性、水文以及碳含量等因素的变化量化后制成简明的对照系统从而分析人的生态适宜程度。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态城,将生态城视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19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成立城市生态组织,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生态结构的革命相关计划。此后至今,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研究逐渐列为城市研究的重点。
3.国内学者在不同方面观点
3.1生态结构方面。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城市生态系统中需要将自然、社会与经济三者进行融合的理论。王如松在该理论之上,提出目标性质生态规划方法。孔繁德则提出,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需要从其结构调整开始,进行理性规划,从而保证促进和维护其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钱学森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概念。俞孔坚在生态基础设施(E I)中,融合了生态系统服务、基础价值以及结构,更好的服务与城市生态规划。
3.2区域调控方面。王祥荣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及环境两两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规划需要在满足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实现的最终目标。杨本津认为,城市生态规划需归结考虑人口、环境、土地以及景观等相关规划的综合规划。此外,胡俊提出生态城市观,为增益城市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需加强系统内部的自我协调能力,需整合经济生态型结构,需发展自然的储蓄能力以及控制社会规模。黄光宇则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分别是生态城市导向的整体规划、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以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3.3管理控制方面。吴良镛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是隐含着极限的,也就是即使是可持续发展仍有局限性需进行管控。王如松指出,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应用于城市生态管理,形成复合生态管理,从而将城市单一的生物、物理、社会、经济环节组装成生命系统综合发展。
4.未来城市生态规划几点展望
城市生态规划作为长久以来持续关注的研究学科,需要深入研究与传统学科的联系及运用,如生态环境规划、统计学等学科,以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实施效率,此外需与新兴科学,如大数据科学,网络工程学科相结合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规划技术。
(1)城市生态规划应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加深融合致力于城市与区域持续发展的同步化,深入运用统计学,量化城市生态规划;
(2)积极参与大数据科学发展,通过规划数据平台的逐步建立,配合着GIS、遥感等传统且实用的城市数据采集工具更好的实施城市生态规划;
(3)未来对城市大数据实际应用方向是发展的主线,城市生态规划应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模拟方向发展得更加完善;
(4)跨界创新是必经之路,同一领域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模式,不同领域之间触碰会产生出意外的火花,将规划的理论与规划中的理论多加融合;
(5)关注实用性,将城市生态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目前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目标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城市生态规划本身就是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同时需要重视地方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6)加强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更加融洽的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结合,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 规划师,2002,04:12-15.
[2] 叶玉瑶, 张虹鸥, 周春山.“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8,32(5):69-82.
[3] 杨小波,吴庆书,等.2000.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3~11.
[4] 刘哲,马俊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2:159-164.
[5] 张泉,叶兴平.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 城市规划,2009,07:51-58.
[6] 杨锦滔. 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
[7] 黄鹭新,杜澍.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与中国城市发展[J]. 国际城市规划,2009,01:30-36.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观点;展望
1.城市生态规划相关概念
1935年,由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指出生态系统对于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进而城市生态系统既是以人为核心,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1960年,生态学家麦克哈格认为,生态规划是在危害极小甚至是在完全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进行功能性设计的规划。1980年,前苏联的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态城”概念,该理论表示生态城作为人类居住城市的理想模式发展,是人类理想的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栖息地。首先发挥出社会两大功能(创造力以及生产力)极限,融合生态自然和人类技术;其次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市居民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较好的生活环境;最后发挥能量、物质以及信息交换的最大效用。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研究者王祥荣于2002年提出,生态规划应该将城乡规划以及生态学原理作为规划的基础指导,设计出各种生态关系相互连接的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综合利用系统、环境多类学科进行模拟和辩识,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地发展。他还提出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规划,为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目的,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2.城市生态规划的历史沿革
2.1 工业革命以前:生态观念的自发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对于大自然只是单方面的崇拜和顺从。对于城市生态规划尚未形成理论研究,但仍有相关思想及设计成果。中国古代的思想为“天人合一”, 西方的“园林营造”模式多为广场,别墅庄园、城堡庭园等。
2.2 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生态规划理论的萌芽阶段。此阶段由于城市整体的布局杂乱不堪,城市环境被严重破坏,疾病在人群中肆虐。这种局面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西方成为关注的焦点。最初的城市生态规划在1852年的巴黎改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于1858年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以及沃克斯从生态的角度将自然引入了城市的设计,在美国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中期玛希第一次正式提出,将人类活动使人类活动与大自然调和从而进行有秩序的规划。同世纪末期生态规划正式产生,以玛希为代表的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生态学专家的生态规划行动为标志。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规划设想,是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找寻协调的理论探求。
2.3 20世纪初至中叶: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城市化造成生态破坏,社会、自然科学也随之进步,城市生态规划开始落实已有相关理论研究,度过了最初构思以及理论探索阶段。该时期的理论将城市生态规划提上了首个发展高潮。赖特在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思想;芝加哥在1983年实施的城市美化运动既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大成果;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应根据自然的能力和限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与自然相互促进;昂温提出卫星城理论;沙里宁在《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中阐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被大量应用到城市规划中。
2.4 20世纪中叶至今: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成熟阶段。致力于推进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研究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在这个阶段的研究核心,逐渐系统化,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走向了第二个发展高潮。生态学家麦克哈格在1969的《设计与自然》提出生态规划,着重提出城市进程要与自然相协调,之后规划则都以他的理论为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展开人和生物圈计划,指明城市应该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展开研究。之后景观生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频繁的出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怀特将生物多样性、水文以及碳含量等因素的变化量化后制成简明的对照系统从而分析人的生态适宜程度。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态城,将生态城视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19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成立城市生态组织,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生态结构的革命相关计划。此后至今,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研究逐渐列为城市研究的重点。
3.国内学者在不同方面观点
3.1生态结构方面。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城市生态系统中需要将自然、社会与经济三者进行融合的理论。王如松在该理论之上,提出目标性质生态规划方法。孔繁德则提出,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需要从其结构调整开始,进行理性规划,从而保证促进和维护其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钱学森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概念。俞孔坚在生态基础设施(E I)中,融合了生态系统服务、基础价值以及结构,更好的服务与城市生态规划。
3.2区域调控方面。王祥荣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及环境两两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规划需要在满足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实现的最终目标。杨本津认为,城市生态规划需归结考虑人口、环境、土地以及景观等相关规划的综合规划。此外,胡俊提出生态城市观,为增益城市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需加强系统内部的自我协调能力,需整合经济生态型结构,需发展自然的储蓄能力以及控制社会规模。黄光宇则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分别是生态城市导向的整体规划、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以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3.3管理控制方面。吴良镛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是隐含着极限的,也就是即使是可持续发展仍有局限性需进行管控。王如松指出,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应用于城市生态管理,形成复合生态管理,从而将城市单一的生物、物理、社会、经济环节组装成生命系统综合发展。
4.未来城市生态规划几点展望
城市生态规划作为长久以来持续关注的研究学科,需要深入研究与传统学科的联系及运用,如生态环境规划、统计学等学科,以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实施效率,此外需与新兴科学,如大数据科学,网络工程学科相结合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规划技术。
(1)城市生态规划应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加深融合致力于城市与区域持续发展的同步化,深入运用统计学,量化城市生态规划;
(2)积极参与大数据科学发展,通过规划数据平台的逐步建立,配合着GIS、遥感等传统且实用的城市数据采集工具更好的实施城市生态规划;
(3)未来对城市大数据实际应用方向是发展的主线,城市生态规划应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模拟方向发展得更加完善;
(4)跨界创新是必经之路,同一领域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模式,不同领域之间触碰会产生出意外的火花,将规划的理论与规划中的理论多加融合;
(5)关注实用性,将城市生态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目前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目标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城市生态规划本身就是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同时需要重视地方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6)加强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更加融洽的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结合,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 规划师,2002,04:12-15.
[2] 叶玉瑶, 张虹鸥, 周春山.“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8,32(5):69-82.
[3] 杨小波,吴庆书,等.2000.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3~11.
[4] 刘哲,马俊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2:159-164.
[5] 张泉,叶兴平.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 城市规划,2009,07:51-58.
[6] 杨锦滔. 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
[7] 黄鹭新,杜澍.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与中国城市发展[J]. 国际城市规划,2009,0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