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银屑病(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择36例寻常性PSG患者(PSG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sCD14表达水平。结果: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联mCDl4的表达水平为(6.20±2.20)%,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7.30±2.40)%、(4.70±2.2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浓度平均为(1.39±0.38)μg/mL,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1.42±0.39)μg/mL、(1.21±0.44)μg/mL,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有于进一步探讨PSG发病机制。
【关键词】 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 血浆可溶性CD14; 银屑病; 表达; 皮损
银屑病(Parapsoriasis guttata,PSG)属于一种多发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往往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理研究发现,PSG是在多基因遗传条件下T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免疫性疾病[1-2]。PSG发病机理与免疫力、细菌或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及精神状态等关系密切。细菌感染是诱发PSG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革兰阴性杆菌是导致部分慢性炎症的主要致病菌,此类阴性杆菌长期大量生长及死亡,释放、裂解出细胞壁脂多糖即内毒素,能够扩张血管,增高中性粒细胞及血管通透性,并激活补体[3]。内毒素组成主要是脂多糖,脂多糖与内毒素受体膜联CD14(mCD14)、Toll样受体(TLR4)、MD-2等受体复合物相结合,可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激活核因子KB(NFKB),生成肿瘤坏死因子、IL-6、IL-8及干扰素γ等炎症因子[4]。此类炎症因子在PSG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6]。因此,脂多糖及其信号通路在PSG发病过程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测定了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血浆中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sCD14)的表达,以分析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与PSG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门诊诊治的寻常性PSG患者36例(PSG组),均符合第3版《临床皮肤病学》相关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典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53岁,平均(35.4±7.1)岁,病程7个月~18年,平均(2.7±1.1)年。以严重性指数(PASI)及PSG皮损面积对PSG患者病情状态进行评估[4]。其中,进行期20例(55.6%),静止期16例(44.4%)。入选患者最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光化学药物系统疗法,肝肾功能均正常;选择同期在本院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检查合格的志愿者(健康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21~56岁,平均(36.1±8.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表达的检测
1.2.1.1 两组全血标本的采集 两组均采集3 mL静脉血,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K2为抗凝剂。
1.2.1.2 直接法免疫荧光标记 按使用说明书及实际样本量配制所需量的试剂。取100 μL EDTA抗凝的人外周静脉血,添加20 μL的荧光抗体抗mCD14-APC,混和均匀,避光孵育30 min。添加2 mL红细胞溶解液并混合均匀,室温条件下孵育10 min,至孵育液完全澄清透明。1000 rpm离心5 min,弃上清,将细胞悬浮在约0.5 mL的4%多聚甲醛溶液中,振荡混匀后以流式细胞仪(美国guava)进行检测。
1.2.1.3 使用同型对照荧光测定阴性范围 完成各通道之间荧光补偿值设置后,依次进行标本检测,作CD14荧光的直方图,应用CellQuest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2.2 血浆中sCD14水平的检测
1.2.2.1 血浆标本采集 上述实验过程中剩下的EDTA抗凝血样本,在2000 rpm条件下,离心8 min获得血浆,保存于-80 ℃直至检测。
1.2.2.2 ELISA检测 取出酶标板,每孔中加入100 μL的抗体稀释液。之后添加100 μL的标准品、样品及对照品,混合均匀,每样本作为2个复孔。室温条件下孵育3 h后吸干孔中的液体,加入300 μL洗液洗涤,反复4次。每孔中添加200 μL的sCD14酶结合物,室温条件下孵育l h。反复洗涤3次后,每个孔中添加200 μL的底物,室温条件下孵育30 min。每孔加入50 μL的终止液,30 min内在酶标仪上,于450 nm波长处读取各孔吸光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 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mCD14的表达水平平均为(6.20±2.20)%,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7.30±2.40)%、(4.70±2.2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1);且进行期、静止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ELISA法检测结果 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浓度平均为(1.39±0.38)μg/mL,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1.42±0.39)μg/mL、(1.21±0.44)μg/mL,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见表1。 表1 银屑病患者组与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sCD14表达水平比较(x±s)
组别 mCD14表达(%) sCD14表达(μg/mL)
PSG组(n=36) 6.20±2.20* 1.39±0.38*
进行期(n=20) 7.30±2.40*△ 1.42±0.39*
静止期(n=16) 4.70±2.20* 1.21±0.44*
健康对照组(n=52) 3.57±0.90 1.07±0.32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静止期比较,P<0.05
3 讨论
之前对细菌感染诱发PSG的研究多集中在革兰阳性杆菌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链球菌致热性肠毒素A、中毒性休克蛋白-1等,此类革兰阳性杆菌超抗原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类型的炎症因子,刺激角质致使细胞增殖,而触发PSG的发生[7]。临床上,笔者经常见到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诱发的各类慢性炎症PSG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或随炎症程度而加重的现象,肠道和胆道感染、萎缩性胃炎、泌尿生殖炎症等。皮损程度往往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提示此类病灶可能与PSG发病关系密切。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其成分主要为脂多糖[8]。脂多糖可产生多种强的生理学效应,对宿主先天存在及环境适应性免疫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脂多糖内毒素与细胞膜上的mCD14、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 4,TLR4)等受体复合物相结合能启动细胞内部的信号转导通路,最终激活NF-KB,通过对基因转录的调节合成大量的细胞因子,包括不同类型的黏附分子、前列腺素、趋化因子及一氧化氮等。不同类型的炎性因子如IL-6、IL-8、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前列腺素2等均在PSG中高度高表达[9]。有研究报道,PSG患者可能有胆汁酸分泌上的缺陷,可将从肠道吸收内毒素分解代谢为无毒性产物,以去氢胆酸治疗PSG临床疗效较常规疗法更好。总之,怀疑内毒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很有可能在PSG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10]。
CD14是脂多糖LPS受体复合物重要成员,TLR4等一同介导LPS跨膜信号转导[11]。CD14属于单核或巨噬细胞表面的一种高度分化的抗原,属于糖蛋白,它有两种存在形式:mCD14及sCD14。mCD14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而其表达则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等髓样细胞表面,是单核/巨噬细胞高度分化的典型特征[12-13]。中性粒细胞细胞膜表面也存在少量mCD14。sCD14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来源于髓样细胞分泌或mCD14的脱落。人体内CD14分子以sCD14为主要存在形式[14-15]。研究表明,LPS作用后的人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mCD14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内毒素血症时患者外周血sCD14水平也较健康状态时明显上升,推测CD14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16-17]。王琼玉等[18]研究显示,寻常性PSG患者血清及皮损吸疱液中sCD14浓度均较健康人明显上升,经治疗后患者血清sCD14可降至正常。提示PSG患者单核细胞活性异常升高,并进一步推测PSG患者可能出现血清内毒素升高[19-20]。本实验中,PSG组外周血白细胞膜mCD14的表达水平以及进行期、静止期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 (P<0.05)。银屑病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平均浓度及进行期、静止期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本结果与Schopf的相关结论一致,且流式细胞仪测定亦证实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的mCD14表达量显著上调,表明PSG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浓度很可能是异常增高的[21]。
总之,内毒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在PSG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2-23]。但对于各种内毒素作用于T淋巴细胞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准确机制,仍需深入的体内、体外相关实验研究[24]。对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PSG发病机制,并为银屑病治疗寻找新的方法[25]。
参考文献
[1] 朱可建,商惠英,劳力民,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CD25和CD69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142-144.
[2] 景卫霞,张巧巧,田雅.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41-42.
[3] 丽敏,王彦红,李虹.等.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和白介素18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10):577-579.
[4] 王雷,工刚,高天文,等.以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42-44.
[5] Meyer-Hoffert U, Wingertszahn J, Wiedow O. Human leukocyte elastase induces keratinocyte proliferation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ctivation[J]. J Invest Dermatol, 2004, 123(2):338-345.
[6] 冯峥,张郁,李恒进,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生物学活性检测与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6):354-355.
[7] 刘玉峰,沈柱.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寻常型银屑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2):705-706.
[8] MacDonald N, Cumberbatch M, Singh M,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suction blister fluid isolated from human skin[J]. Clin Exp Dermatol,2006,31(3):445-448. [9] 郑敏.银屑病是细胞免疫介导性疾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85-86.
[10] Horwitz M,Duan Z,Korkmaz B,et al.Neutrophil elastase in cyclic and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J].Blood,2007,109(8):1817-1824.
[11] 陈怀忠.甲氨喋呤(MTX)联合复方甘草酸治疗中重度银屑病[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81-82.
[12] 叶萍,黄伟林,郑力.Thl7细胞相关因子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学,2013,15(2):1706-1707.
[13] 姚永生,李惠;银屑病及银屑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22(5):558-560.
[14] 周大千,周梅冰.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血管增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3,10(4):77-78.
[15] 韦千里,蒙雨明,肖文.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l/Th2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6(6):350-351.
[16] 杨元文,刘瑞风,侯瑞霞,等.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6(6):331-334.
[17] 臧馥兰.胎盘型钙粘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J].皮肤病与性病,2013,2(4):65-66.
[18] 王琼玉,李政霄,李蕊联,等.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表皮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的调控[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4(4):227-229.
[19] 庞春坤,高婷婷.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10(4):235-238.
[20] 李新华,安鹏,李俊琴,等.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SCL及NEAT1的表达[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3(3):280-282.
[21] 丁英洁,李铁男,王珍,等.自拟牛皮癣Ⅱ号汤对重症银屑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3(6):144-146.
[22] 郑道城,常树霞,黄莉宁,等.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5(5):295-299.
[23] 严月华,周新,翟晓翔,等.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IL-6和TNF水平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11(11):769-771.
[24] 韩凌,黄琼,方栩,等.银屑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10(2):722-724.
[25] 薛梅.窄谱UVB治疗对银屑病外周血IL-8,IP-10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4(12):62-63.
(收稿日期:2013-08-13) (本文编辑:黄新珍)
【关键词】 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 血浆可溶性CD14; 银屑病; 表达; 皮损
银屑病(Parapsoriasis guttata,PSG)属于一种多发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往往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理研究发现,PSG是在多基因遗传条件下T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免疫性疾病[1-2]。PSG发病机理与免疫力、细菌或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及精神状态等关系密切。细菌感染是诱发PSG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革兰阴性杆菌是导致部分慢性炎症的主要致病菌,此类阴性杆菌长期大量生长及死亡,释放、裂解出细胞壁脂多糖即内毒素,能够扩张血管,增高中性粒细胞及血管通透性,并激活补体[3]。内毒素组成主要是脂多糖,脂多糖与内毒素受体膜联CD14(mCD14)、Toll样受体(TLR4)、MD-2等受体复合物相结合,可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激活核因子KB(NFKB),生成肿瘤坏死因子、IL-6、IL-8及干扰素γ等炎症因子[4]。此类炎症因子在PSG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6]。因此,脂多糖及其信号通路在PSG发病过程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测定了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血浆中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sCD14)的表达,以分析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与PSG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5月于本院门诊诊治的寻常性PSG患者36例(PSG组),均符合第3版《临床皮肤病学》相关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典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53岁,平均(35.4±7.1)岁,病程7个月~18年,平均(2.7±1.1)年。以严重性指数(PASI)及PSG皮损面积对PSG患者病情状态进行评估[4]。其中,进行期20例(55.6%),静止期16例(44.4%)。入选患者最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光化学药物系统疗法,肝肾功能均正常;选择同期在本院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检查合格的志愿者(健康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21~56岁,平均(36.1±8.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表达的检测
1.2.1.1 两组全血标本的采集 两组均采集3 mL静脉血,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K2为抗凝剂。
1.2.1.2 直接法免疫荧光标记 按使用说明书及实际样本量配制所需量的试剂。取100 μL EDTA抗凝的人外周静脉血,添加20 μL的荧光抗体抗mCD14-APC,混和均匀,避光孵育30 min。添加2 mL红细胞溶解液并混合均匀,室温条件下孵育10 min,至孵育液完全澄清透明。1000 rpm离心5 min,弃上清,将细胞悬浮在约0.5 mL的4%多聚甲醛溶液中,振荡混匀后以流式细胞仪(美国guava)进行检测。
1.2.1.3 使用同型对照荧光测定阴性范围 完成各通道之间荧光补偿值设置后,依次进行标本检测,作CD14荧光的直方图,应用CellQuest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2.2 血浆中sCD14水平的检测
1.2.2.1 血浆标本采集 上述实验过程中剩下的EDTA抗凝血样本,在2000 rpm条件下,离心8 min获得血浆,保存于-80 ℃直至检测。
1.2.2.2 ELISA检测 取出酶标板,每孔中加入100 μL的抗体稀释液。之后添加100 μL的标准品、样品及对照品,混合均匀,每样本作为2个复孔。室温条件下孵育3 h后吸干孔中的液体,加入300 μL洗液洗涤,反复4次。每孔中添加200 μL的sCD14酶结合物,室温条件下孵育l h。反复洗涤3次后,每个孔中添加200 μL的底物,室温条件下孵育30 min。每孔加入50 μL的终止液,30 min内在酶标仪上,于450 nm波长处读取各孔吸光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 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mCD14的表达水平平均为(6.20±2.20)%,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7.30±2.40)%、(4.70±2.2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1);且进行期、静止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ELISA法检测结果 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浓度平均为(1.39±0.38)μg/mL,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1.42±0.39)μg/mL、(1.21±0.44)μg/mL,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见表1。 表1 银屑病患者组与健康体检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sCD14表达水平比较(x±s)
组别 mCD14表达(%) sCD14表达(μg/mL)
PSG组(n=36) 6.20±2.20* 1.39±0.38*
进行期(n=20) 7.30±2.40*△ 1.42±0.39*
静止期(n=16) 4.70±2.20* 1.21±0.44*
健康对照组(n=52) 3.57±0.90 1.07±0.32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静止期比较,P<0.05
3 讨论
之前对细菌感染诱发PSG的研究多集中在革兰阳性杆菌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链球菌致热性肠毒素A、中毒性休克蛋白-1等,此类革兰阳性杆菌超抗原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类型的炎症因子,刺激角质致使细胞增殖,而触发PSG的发生[7]。临床上,笔者经常见到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诱发的各类慢性炎症PSG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或随炎症程度而加重的现象,肠道和胆道感染、萎缩性胃炎、泌尿生殖炎症等。皮损程度往往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提示此类病灶可能与PSG发病关系密切。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其成分主要为脂多糖[8]。脂多糖可产生多种强的生理学效应,对宿主先天存在及环境适应性免疫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脂多糖内毒素与细胞膜上的mCD14、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 4,TLR4)等受体复合物相结合能启动细胞内部的信号转导通路,最终激活NF-KB,通过对基因转录的调节合成大量的细胞因子,包括不同类型的黏附分子、前列腺素、趋化因子及一氧化氮等。不同类型的炎性因子如IL-6、IL-8、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前列腺素2等均在PSG中高度高表达[9]。有研究报道,PSG患者可能有胆汁酸分泌上的缺陷,可将从肠道吸收内毒素分解代谢为无毒性产物,以去氢胆酸治疗PSG临床疗效较常规疗法更好。总之,怀疑内毒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很有可能在PSG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10]。
CD14是脂多糖LPS受体复合物重要成员,TLR4等一同介导LPS跨膜信号转导[11]。CD14属于单核或巨噬细胞表面的一种高度分化的抗原,属于糖蛋白,它有两种存在形式:mCD14及sCD14。mCD14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而其表达则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等髓样细胞表面,是单核/巨噬细胞高度分化的典型特征[12-13]。中性粒细胞细胞膜表面也存在少量mCD14。sCD14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来源于髓样细胞分泌或mCD14的脱落。人体内CD14分子以sCD14为主要存在形式[14-15]。研究表明,LPS作用后的人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mCD14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内毒素血症时患者外周血sCD14水平也较健康状态时明显上升,推测CD14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16-17]。王琼玉等[18]研究显示,寻常性PSG患者血清及皮损吸疱液中sCD14浓度均较健康人明显上升,经治疗后患者血清sCD14可降至正常。提示PSG患者单核细胞活性异常升高,并进一步推测PSG患者可能出现血清内毒素升高[19-20]。本实验中,PSG组外周血白细胞膜mCD14的表达水平以及进行期、静止期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 (P<0.05)。银屑病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平均浓度及进行期、静止期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本结果与Schopf的相关结论一致,且流式细胞仪测定亦证实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的mCD14表达量显著上调,表明PSG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浓度很可能是异常增高的[21]。
总之,内毒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在PSG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2-23]。但对于各种内毒素作用于T淋巴细胞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准确机制,仍需深入的体内、体外相关实验研究[24]。对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PSG发病机制,并为银屑病治疗寻找新的方法[25]。
参考文献
[1] 朱可建,商惠英,劳力民,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CD25和CD69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142-144.
[2] 景卫霞,张巧巧,田雅.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41-42.
[3] 丽敏,王彦红,李虹.等.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和白介素18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10):577-579.
[4] 王雷,工刚,高天文,等.以NB-UVB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42-44.
[5] Meyer-Hoffert U, Wingertszahn J, Wiedow O. Human leukocyte elastase induces keratinocyte proliferation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ctivation[J]. J Invest Dermatol, 2004, 123(2):338-345.
[6] 冯峥,张郁,李恒进,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生物学活性检测与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6):354-355.
[7] 刘玉峰,沈柱.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寻常型银屑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2):705-706.
[8] MacDonald N, Cumberbatch M, Singh M,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suction blister fluid isolated from human skin[J]. Clin Exp Dermatol,2006,31(3):445-448. [9] 郑敏.银屑病是细胞免疫介导性疾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85-86.
[10] Horwitz M,Duan Z,Korkmaz B,et al.Neutrophil elastase in cyclic and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J].Blood,2007,109(8):1817-1824.
[11] 陈怀忠.甲氨喋呤(MTX)联合复方甘草酸治疗中重度银屑病[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81-82.
[12] 叶萍,黄伟林,郑力.Thl7细胞相关因子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学,2013,15(2):1706-1707.
[13] 姚永生,李惠;银屑病及银屑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22(5):558-560.
[14] 周大千,周梅冰.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血管增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3,10(4):77-78.
[15] 韦千里,蒙雨明,肖文.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l/Th2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6(6):350-351.
[16] 杨元文,刘瑞风,侯瑞霞,等.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6(6):331-334.
[17] 臧馥兰.胎盘型钙粘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J].皮肤病与性病,2013,2(4):65-66.
[18] 王琼玉,李政霄,李蕊联,等.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表皮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的调控[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4(4):227-229.
[19] 庞春坤,高婷婷.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10(4):235-238.
[20] 李新华,安鹏,李俊琴,等.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SCL及NEAT1的表达[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3(3):280-282.
[21] 丁英洁,李铁男,王珍,等.自拟牛皮癣Ⅱ号汤对重症银屑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3(6):144-146.
[22] 郑道城,常树霞,黄莉宁,等.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5(5):295-299.
[23] 严月华,周新,翟晓翔,等.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IL-6和TNF水平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11(11):769-771.
[24] 韩凌,黄琼,方栩,等.银屑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10(2):722-724.
[25] 薛梅.窄谱UVB治疗对银屑病外周血IL-8,IP-10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4(12):62-63.
(收稿日期:2013-08-13) (本文编辑:黄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