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国人民币中间价水平,尤其是报价机制参数改革措施,引发了各方关注。媒体、机构与社会的舆论导向升温,但其偏离专业化、极端化的评论模糊了此轮改革的要点与本质。笔者对此形成的基本印象有三点:
第一,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与市场的理解与认识有误,舆论的误导与错误较为明显;第二,短期偏见过度,缺少专业与长期概念的理解力与执行力,甚至混淆基本概念与定义;第三,过于乐观的评论依然明显,准备不足与能力不足十分严重,远期风险与短期选择加剧未来危机隐患。
从我国目前人民币汇率角度观察,此次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初衷并非舆论所呈现的内容。
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变动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第一,此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下调和下降,并非是人民币贬值或人民币进入贬值的通道。
因为我国汇率机制多以人民币盯住美元为主,但对其他货币汇率依然是升值态势。最新的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依然升值,这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但人民币兑其他货币依然升值。此次汇率调整局限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报价机制的参数改变,即以银行间中间价为参数,非简单的离岸市场参数,进而将重点转向国内,这完全符合我国汇率实际需要与市场基本面指引。
第二,此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更多是意向性的调整,并非是大幅度的调整。
人民币价格连续三天下降4.66%的幅度不是央行的政策宗旨,因为我们的报价群体——做市商的恐慌和社会民众的偏激刺激价格加剧下跌,推波助澜的市场结果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因,而这并非是央行下调汇率的目标。
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是做市商的作为结果,并非简单化的央行行为。央行对中间价参数的调整是适合我国经济需要的决定,但市场并不考量经济,只关注投资收益和投机预期,进而对人民币中间价推波助澜,加剧其下跌。目前,我们对我国汇率机制的循环依然存在盲点,理解不足和改革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对汇率改革的判断角度与理性评估,甚至会产生市场与政策的对立。
第三,此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顺应国际环境的对策,并不是货币竞相贬值主导或引导造成的,舆论强加于我们的论调偏离事实。
下面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货币贬值国际趋势的先后顺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货币贬值并不在先,即并非人民币引领贬值。在过去的12个月内,新台币和韩元分别贬值8%和17%,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汇率则下跌了28%,印尼盾下跌了18%,新加坡元和泰铢兑美元的跌幅也分别达到12%和10%。
纵观全球市场,美元升值引发了全球效应,全世界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体占绝大多数,在美元霸权进一步加强的状态下,美元汇率的作用是核心,其升值导致的全球货币贬值是关键,非人民币所为。
汇率调整凸显三大特性
基于上述状况,笔者从长时期研究、跟踪以及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对此次人民币变动评估有几点体会与提示。
首先,这次调整的主动性凸显。
此次是我国央行主动调整人民币价格,积极提升国内机制与机构的报价与应价能力,扭转市场价格扭曲现象和倒挂风险,即即期与远期主次错位、国内与海外结构错位、现货与期货预期错位。
因此,央行此次的改革措施是强化国内现有人民币报价机制,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报价机制,从过去偏向参考离岸市场和远期市场转向以国内银行间市场、即期和现货价格为主的参数,强调以上日银行间市场报价为参数的取向与选择。这种自我发现与认知值得庆贺,所以市场感到震撼。我国货币监管的成熟性逐渐加强,从去年的双边走势引导,到今天的改变报价机制的参数,这些都是积极调控的央行政策措施,保护实体经济宗旨十分明确。
其次,这次调整的结构性明显。
我们需要梳理清楚的是央行行为是一种政策推进和行为促进,并非价格下跌如此简单,更难以形成人民币贬值论据。一方面,央行的汇率管理是职责,并非操纵贬值,因为在过去,央行定价,汇率改革之后叫撮合制,央行是通过做市商的报价计算后得出中间价水平。当然,在现有体制下,我国的结构与系统依然可以通过央行的行政指令指引与指导市场。
汇率有管理没有错,只是我国的管理应该更加体现供求与实体经济,并非是短期舆论或短期预期,未来需要进一步历练和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的茫然在于:是自己的价格,还是美元的价格,或是组合价格。其实,截止到目前,人民币汇率依然紧盯美元,此次改变的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报价幅度,并不是组合货币报价汇率。因此人民币仅是相对美元贬值,但相对其他货币并未贬值。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依然是升值态势。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ER)环比上涨1.20%,连续第二个月走高。人民币指数为127.46点,这回到1994年1月有数据记录以来最高;当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环比上涨1.61%,连续第二次上涨,为132.13点,这也回到1994年1月有数据记录以来最高。
最后,这次调整的应对性适宜。
在面对国际环境中潜藏的变化风险,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态势,我国积极调整、主动减压、提前防范。加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焦点敏感,利率动向不确定较大,我们的汇率调整更显提前、主动、积极。目前美联储加息预期是焦点,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速度加快,依据以往的教训与风险,我国积极应对意识强、政策成熟性高,主动应对美联储和美元的潜在变数,顺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货币调节的周期与节奏,主动防控风险的调解意识凸显货币政策的进步与成长。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在美联储搅动下,全球利率与汇率焦点凸显,美国经济与美元利率的敏感突出,美元汇率的调整十分不确定,这促使新兴市场主要货币贬值加剧,国际资本流动波动加大,这一复杂局面对我国政策与市场形成了新挑战与新风险。当前我国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普遍有所贬值,而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这给我国出口带来压力。
加之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与全球步调偏离。因此,我国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主动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要素与重点,及时防控可能的外围压力,这凸显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接水平的娴熟。
汇改待解难题
纵观汇改,至今依然有诸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我们必须学会总结教训,才能促进我国汇率制度的成熟与完善。细想此次汇率结构与幅度的调整带来的恐慌,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汇改的制度健全很紧迫,技术实践与普及很急切,市场开放与顺序很紧急。
最大的问题在于期待人民币的前景与使用汇率技能的基础产生了分化与脱节。汇改以来,我国一直未能有效搭建货币原则的制度框架,即参考一篮子货币,并非简单盯住美元。但是至今并没有完整的制度落实,参考一篮子货币沦为一个口号。
我们没有一篮子货币的数量与份额,进而简单化甚至否定货币制度的措施——人民币国际结算。这一方式并没有解决贸易的需要与发展,反而加剧人民币对冲套利投机。手持结算平台的贸易执照,干的却是贸易之外的金融业务与产品,货币贬值不仅未能促进实体经济,反而加大金融市场的恐慌。
第二,对现实货币体制理解有偏,资质与水平不等,地位与身份有别,能力与影响有限。
当前最大的热点是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市场舆论是按照自己的状态与能力评估,严重忽略美元的特性与特权。但拿美元与人民币相比并不合理。
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货币,更是主导货币,美元霸权体现在全世界的定价与报价货币特权,它是一只权力性货币。然而人民币并不具备货币的权力,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更遑论可储备货币。二者不具备同等地位与资质,如果看清这一点,我们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方法。
然而,我们似乎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盲目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简单化人民币路径,甚至错乱人民币方法,即没有在岸,便匆忙离岸;没有国内完整的外汇市场,便草率海外市场;没有强化实体经济,便过度海外金融投资投机。
我们应该引导投资重心转移,强化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民生保障体系的投资关注,注重国内实际需要才是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更是稳经济的基础与动力。目前的经济冷、金融热不仅不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尽快来临,反而潜藏隐患,给经济环境带来很大的错觉与错位。
第一,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与市场的理解与认识有误,舆论的误导与错误较为明显;第二,短期偏见过度,缺少专业与长期概念的理解力与执行力,甚至混淆基本概念与定义;第三,过于乐观的评论依然明显,准备不足与能力不足十分严重,远期风险与短期选择加剧未来危机隐患。
从我国目前人民币汇率角度观察,此次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初衷并非舆论所呈现的内容。
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变动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第一,此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下调和下降,并非是人民币贬值或人民币进入贬值的通道。
因为我国汇率机制多以人民币盯住美元为主,但对其他货币汇率依然是升值态势。最新的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依然升值,这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但人民币兑其他货币依然升值。此次汇率调整局限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报价机制的参数改变,即以银行间中间价为参数,非简单的离岸市场参数,进而将重点转向国内,这完全符合我国汇率实际需要与市场基本面指引。
第二,此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更多是意向性的调整,并非是大幅度的调整。
人民币价格连续三天下降4.66%的幅度不是央行的政策宗旨,因为我们的报价群体——做市商的恐慌和社会民众的偏激刺激价格加剧下跌,推波助澜的市场结果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因,而这并非是央行下调汇率的目标。
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是做市商的作为结果,并非简单化的央行行为。央行对中间价参数的调整是适合我国经济需要的决定,但市场并不考量经济,只关注投资收益和投机预期,进而对人民币中间价推波助澜,加剧其下跌。目前,我们对我国汇率机制的循环依然存在盲点,理解不足和改革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对汇率改革的判断角度与理性评估,甚至会产生市场与政策的对立。
第三,此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顺应国际环境的对策,并不是货币竞相贬值主导或引导造成的,舆论强加于我们的论调偏离事实。
下面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货币贬值国际趋势的先后顺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货币贬值并不在先,即并非人民币引领贬值。在过去的12个月内,新台币和韩元分别贬值8%和17%,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汇率则下跌了28%,印尼盾下跌了18%,新加坡元和泰铢兑美元的跌幅也分别达到12%和10%。
纵观全球市场,美元升值引发了全球效应,全世界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体占绝大多数,在美元霸权进一步加强的状态下,美元汇率的作用是核心,其升值导致的全球货币贬值是关键,非人民币所为。
汇率调整凸显三大特性
基于上述状况,笔者从长时期研究、跟踪以及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对此次人民币变动评估有几点体会与提示。
首先,这次调整的主动性凸显。
此次是我国央行主动调整人民币价格,积极提升国内机制与机构的报价与应价能力,扭转市场价格扭曲现象和倒挂风险,即即期与远期主次错位、国内与海外结构错位、现货与期货预期错位。
因此,央行此次的改革措施是强化国内现有人民币报价机制,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报价机制,从过去偏向参考离岸市场和远期市场转向以国内银行间市场、即期和现货价格为主的参数,强调以上日银行间市场报价为参数的取向与选择。这种自我发现与认知值得庆贺,所以市场感到震撼。我国货币监管的成熟性逐渐加强,从去年的双边走势引导,到今天的改变报价机制的参数,这些都是积极调控的央行政策措施,保护实体经济宗旨十分明确。
其次,这次调整的结构性明显。
我们需要梳理清楚的是央行行为是一种政策推进和行为促进,并非价格下跌如此简单,更难以形成人民币贬值论据。一方面,央行的汇率管理是职责,并非操纵贬值,因为在过去,央行定价,汇率改革之后叫撮合制,央行是通过做市商的报价计算后得出中间价水平。当然,在现有体制下,我国的结构与系统依然可以通过央行的行政指令指引与指导市场。
汇率有管理没有错,只是我国的管理应该更加体现供求与实体经济,并非是短期舆论或短期预期,未来需要进一步历练和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的茫然在于:是自己的价格,还是美元的价格,或是组合价格。其实,截止到目前,人民币汇率依然紧盯美元,此次改变的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报价幅度,并不是组合货币报价汇率。因此人民币仅是相对美元贬值,但相对其他货币并未贬值。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依然是升值态势。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ER)环比上涨1.20%,连续第二个月走高。人民币指数为127.46点,这回到1994年1月有数据记录以来最高;当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环比上涨1.61%,连续第二次上涨,为132.13点,这也回到1994年1月有数据记录以来最高。
最后,这次调整的应对性适宜。
在面对国际环境中潜藏的变化风险,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态势,我国积极调整、主动减压、提前防范。加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焦点敏感,利率动向不确定较大,我们的汇率调整更显提前、主动、积极。目前美联储加息预期是焦点,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速度加快,依据以往的教训与风险,我国积极应对意识强、政策成熟性高,主动应对美联储和美元的潜在变数,顺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货币调节的周期与节奏,主动防控风险的调解意识凸显货币政策的进步与成长。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在美联储搅动下,全球利率与汇率焦点凸显,美国经济与美元利率的敏感突出,美元汇率的调整十分不确定,这促使新兴市场主要货币贬值加剧,国际资本流动波动加大,这一复杂局面对我国政策与市场形成了新挑战与新风险。当前我国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普遍有所贬值,而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这给我国出口带来压力。
加之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与全球步调偏离。因此,我国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主动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要素与重点,及时防控可能的外围压力,这凸显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接水平的娴熟。
汇改待解难题
纵观汇改,至今依然有诸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我们必须学会总结教训,才能促进我国汇率制度的成熟与完善。细想此次汇率结构与幅度的调整带来的恐慌,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汇改的制度健全很紧迫,技术实践与普及很急切,市场开放与顺序很紧急。
最大的问题在于期待人民币的前景与使用汇率技能的基础产生了分化与脱节。汇改以来,我国一直未能有效搭建货币原则的制度框架,即参考一篮子货币,并非简单盯住美元。但是至今并没有完整的制度落实,参考一篮子货币沦为一个口号。
我们没有一篮子货币的数量与份额,进而简单化甚至否定货币制度的措施——人民币国际结算。这一方式并没有解决贸易的需要与发展,反而加剧人民币对冲套利投机。手持结算平台的贸易执照,干的却是贸易之外的金融业务与产品,货币贬值不仅未能促进实体经济,反而加大金融市场的恐慌。
第二,对现实货币体制理解有偏,资质与水平不等,地位与身份有别,能力与影响有限。
当前最大的热点是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市场舆论是按照自己的状态与能力评估,严重忽略美元的特性与特权。但拿美元与人民币相比并不合理。
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货币,更是主导货币,美元霸权体现在全世界的定价与报价货币特权,它是一只权力性货币。然而人民币并不具备货币的权力,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更遑论可储备货币。二者不具备同等地位与资质,如果看清这一点,我们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方法。
然而,我们似乎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盲目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简单化人民币路径,甚至错乱人民币方法,即没有在岸,便匆忙离岸;没有国内完整的外汇市场,便草率海外市场;没有强化实体经济,便过度海外金融投资投机。
我们应该引导投资重心转移,强化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民生保障体系的投资关注,注重国内实际需要才是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更是稳经济的基础与动力。目前的经济冷、金融热不仅不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尽快来临,反而潜藏隐患,给经济环境带来很大的错觉与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