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字词句激趣教学,是基于传统串讲法教学效率低下弊病的思考。与明清文言小说阅读结合,可以收字词积累激趣之功效;与成语俗语联想比照,可以收字词迁移激趣之实效;以“逆译法”教学入境,可以收反其道激趣之异效;以文言字词之溯源,可以收文化积淀之厚效,从而提高文言文字词句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句;激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11002
积累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初中文言文基础的重头戏,没有这一基础,就只能奢谈“提高欣赏品味”了。而初中文言文字词句教学,又是这一基础之中的基础。
然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不容乐观:学生方面,主要是小学接触文言文不多,到了初中很难适应文言文教学;教师方面,主要是教法僵化,逐词逐句串讲、分析内容,程式固定而单一。长此以往,加之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便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据此,笔者就“如何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不失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这一问题作了细致的思考,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与明清文言小说阅读结合,收字词积累激趣之功效
七年级是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所以初步接触时,犹如进入堆满古字的迷宫。此时,加强学生文言文字词的积累就至关重要。
笔者便尝试让七年级学生把学习文言文和阅读浅近的文言小说结合起来,如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是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之作。由于明清小说追求“话须通俗方传远”,使用了“村妇稚子”都看得懂的语言,所以相对来说更接近白话文,同时,这些小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媒体中,学生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大致能看懂。即使有一些字词的意思第一次不能理解,在其他章节中再次碰到时,学生基本上能根据上下文揣摩出来。碰到相对难理解的字词,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让学生互相切磋;难以定论的,则鼓励学生查古汉语字典;遴选部分词句,按考一考、评一评、比一比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此外,闲暇时笔者还选定某一章节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讲述故事,鼓励他们以传统说书的方式评说情节。一年下来,通过阅读文言小说,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积累古汉语词汇的同时,语感得到了培养,古典文学的素养也有所提升,学习的难度自然降低。
二、与成语俗语联想比照,收字词迁移激趣之实效
钱梦龙先生说,文言文教学在课程改革的现在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在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文言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微,笔者认为这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此种积累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师生共同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
初中生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俗语,这些成语和俗语对于文言文学习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许多成语中的语素保留着古汉语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继续广为使用的这些“遗产”进行比较联想。比如,由“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长)联想到成语“茂林修竹”,由“录毕,走送之”的“走”(跑)联想到“走马观花”,由“临表涕零”的“涕”(眼泪)联想到“痛哭流涕”等,甚至在文言字词特殊用法上也能找到对应的成语,如“耳闻目睹”中的“耳、目”,“闭月羞花”中的“闭、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学习文言文时,多引导学生朝这方面进行联想,用成语、俗语中字词的意思去帮助学生理解新课中的字词,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这些字词对自己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就能拉近与文章的距离,更乐于去探究。同时,两者相互印证,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字词。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合理地运用,但不太清楚它的来历。教师可以适时地把成语、俗语的出处和典故,如囊萤映雪、叶公好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选择性地予以补充讲述,学生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增加,不但学习掌握较多的文言字词,而且对这些成语、俗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迁移,用学过的语言学知识解决未曾接触的古文学问题,效果不言而喻。
三、以“逆译法”教学入境,收反其道激趣之异效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要求中有“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可见,分析文言文字词句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传统的文言文练习都是要求解释文言字词或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尝试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尝试用文言字词或句式来表达。前者我们把它称为“顺译法”,后者可以称为“逆译法”。这需要执教者具备较扎实的文言基础,更需要对教材和学生的层次有充分的了解,使学生有能力完成一次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迁移,这样的过程能带给学生新奇感,使学生文言字词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教學课文《陈涉世家》后,一教师做了这样一个拓展训练设计。训练要求:根据括号里提供的现代汉语的意思,在前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言字词或句子。
材料1: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 (称王)陈。其故人 (曾经)与佣耕者闻之, (到、往)陈,扣宫门曰:“ 。(我要见陈涉)”宫门令欲 (捆绑)之。自辩 (多次),乃置,不肯为通。(下略)
材料2:项籍 ,下相人 (表判断,相当于“是”),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 (他的)季父项梁,梁父 (就是)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 (杀害)者也。项氏世世 (做)楚将,封于项, (所以)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离开);学剑,又不成。项梁 (很生气)之。籍曰:“书 (只不过,仅)以记名姓 (罢了);剑一人敌,不 (值得)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下略) 材料1原文是对陈涉性格的补充段,要填写的内容已经在文中和课后练习中出现,学生填词句较容易些,也方便参考比对。材料2是《项羽本纪》的开头部分,《史记》中传记人物的笔法相似,字词便于学生模仿联想。练习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答案,只要学生能用学过的文言字词来解答,符合原意简练通达的,都给予肯定。采用“逆译法”,能使学生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能使学生进入特设的语境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调动学生研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更可以精练的语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进行教学,确实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厌食症”,学生的兴趣明显比一般的顺译要浓厚,学习的效果更是让人惊叹。
四、以文言字词之溯源,收文化积淀之厚效
文言经典的选文功能,应该是在“定篇”。王榮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有特定的所指,它以确指的‘定篇’存现。”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对于文言经典的教学,他明确指出:“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而激发起他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呢?笔者觉得立足最基本的文言字词,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是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一条极好途径。
首先,从古人造字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文言字词,既形象生动又趣味盎然,能充分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国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中国文字主要是表意的,因此,基于这一特点,去看待文言字词就很有意思。比如“休”字,就如一个人倚靠在树上,站着休息;“采”字,表示手在树上,就是采摘东西的意思;还有“卡”字,“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不就“卡”在那儿了吗?再如“忐忑”二字,“心上心下”跳个不停,多形象呀。教师在讲解文言字词意义的时候,适当地介入有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兵”字,它是个会意字,从廾(gǒng,表示两只手)持斤(表示斧头),因此,它的本义为兵器(“短兵相接”之“兵”即用本义),而不是士兵。这样,学生在文言文中碰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涉世家》)时,就不会认为这里的“兵”是“士兵”的意思了。
其次,引导学生追溯文言字词的意义演变,感受文言字词意义演变的智慧。比如“自”字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字词,它的字义演变就很有意思。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并进一步引申出介词“从”“由”和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试想,教师在讲解文言字词的时候,适当地补充字词意义演变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言语智慧,把握字词意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久之,必收文化积淀之厚效,而乐亦无穷也。
以上几点仅仅是笔者文言文字词句教学激趣的思考和做法,在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好经验、好方法,如利用电视讲座、网络传媒、电子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言文字词辅助教学,同样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只要我们的教学真正“以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秉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教学理念,文言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并非遥远的梦想。
[ 参 考 文 献 ]
[1]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富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句;激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11002
积累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初中文言文基础的重头戏,没有这一基础,就只能奢谈“提高欣赏品味”了。而初中文言文字词句教学,又是这一基础之中的基础。
然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不容乐观:学生方面,主要是小学接触文言文不多,到了初中很难适应文言文教学;教师方面,主要是教法僵化,逐词逐句串讲、分析内容,程式固定而单一。长此以往,加之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便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据此,笔者就“如何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不失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这一问题作了细致的思考,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与明清文言小说阅读结合,收字词积累激趣之功效
七年级是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所以初步接触时,犹如进入堆满古字的迷宫。此时,加强学生文言文字词的积累就至关重要。
笔者便尝试让七年级学生把学习文言文和阅读浅近的文言小说结合起来,如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是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之作。由于明清小说追求“话须通俗方传远”,使用了“村妇稚子”都看得懂的语言,所以相对来说更接近白话文,同时,这些小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媒体中,学生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大致能看懂。即使有一些字词的意思第一次不能理解,在其他章节中再次碰到时,学生基本上能根据上下文揣摩出来。碰到相对难理解的字词,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让学生互相切磋;难以定论的,则鼓励学生查古汉语字典;遴选部分词句,按考一考、评一评、比一比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此外,闲暇时笔者还选定某一章节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讲述故事,鼓励他们以传统说书的方式评说情节。一年下来,通过阅读文言小说,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积累古汉语词汇的同时,语感得到了培养,古典文学的素养也有所提升,学习的难度自然降低。
二、与成语俗语联想比照,收字词迁移激趣之实效
钱梦龙先生说,文言文教学在课程改革的现在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在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文言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微,笔者认为这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此种积累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师生共同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
初中生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俗语,这些成语和俗语对于文言文学习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许多成语中的语素保留着古汉语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继续广为使用的这些“遗产”进行比较联想。比如,由“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长)联想到成语“茂林修竹”,由“录毕,走送之”的“走”(跑)联想到“走马观花”,由“临表涕零”的“涕”(眼泪)联想到“痛哭流涕”等,甚至在文言字词特殊用法上也能找到对应的成语,如“耳闻目睹”中的“耳、目”,“闭月羞花”中的“闭、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学习文言文时,多引导学生朝这方面进行联想,用成语、俗语中字词的意思去帮助学生理解新课中的字词,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这些字词对自己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就能拉近与文章的距离,更乐于去探究。同时,两者相互印证,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字词。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合理地运用,但不太清楚它的来历。教师可以适时地把成语、俗语的出处和典故,如囊萤映雪、叶公好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选择性地予以补充讲述,学生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增加,不但学习掌握较多的文言字词,而且对这些成语、俗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迁移,用学过的语言学知识解决未曾接触的古文学问题,效果不言而喻。
三、以“逆译法”教学入境,收反其道激趣之异效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要求中有“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可见,分析文言文字词句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传统的文言文练习都是要求解释文言字词或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尝试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尝试用文言字词或句式来表达。前者我们把它称为“顺译法”,后者可以称为“逆译法”。这需要执教者具备较扎实的文言基础,更需要对教材和学生的层次有充分的了解,使学生有能力完成一次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迁移,这样的过程能带给学生新奇感,使学生文言字词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教學课文《陈涉世家》后,一教师做了这样一个拓展训练设计。训练要求:根据括号里提供的现代汉语的意思,在前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言字词或句子。
材料1: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 (称王)陈。其故人 (曾经)与佣耕者闻之, (到、往)陈,扣宫门曰:“ 。(我要见陈涉)”宫门令欲 (捆绑)之。自辩 (多次),乃置,不肯为通。(下略)
材料2:项籍 ,下相人 (表判断,相当于“是”),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 (他的)季父项梁,梁父 (就是)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 (杀害)者也。项氏世世 (做)楚将,封于项, (所以)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离开);学剑,又不成。项梁 (很生气)之。籍曰:“书 (只不过,仅)以记名姓 (罢了);剑一人敌,不 (值得)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下略) 材料1原文是对陈涉性格的补充段,要填写的内容已经在文中和课后练习中出现,学生填词句较容易些,也方便参考比对。材料2是《项羽本纪》的开头部分,《史记》中传记人物的笔法相似,字词便于学生模仿联想。练习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答案,只要学生能用学过的文言字词来解答,符合原意简练通达的,都给予肯定。采用“逆译法”,能使学生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能使学生进入特设的语境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调动学生研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更可以精练的语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进行教学,确实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厌食症”,学生的兴趣明显比一般的顺译要浓厚,学习的效果更是让人惊叹。
四、以文言字词之溯源,收文化积淀之厚效
文言经典的选文功能,应该是在“定篇”。王榮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有特定的所指,它以确指的‘定篇’存现。”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对于文言经典的教学,他明确指出:“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而激发起他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呢?笔者觉得立足最基本的文言字词,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是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一条极好途径。
首先,从古人造字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文言字词,既形象生动又趣味盎然,能充分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国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中国文字主要是表意的,因此,基于这一特点,去看待文言字词就很有意思。比如“休”字,就如一个人倚靠在树上,站着休息;“采”字,表示手在树上,就是采摘东西的意思;还有“卡”字,“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不就“卡”在那儿了吗?再如“忐忑”二字,“心上心下”跳个不停,多形象呀。教师在讲解文言字词意义的时候,适当地介入有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兵”字,它是个会意字,从廾(gǒng,表示两只手)持斤(表示斧头),因此,它的本义为兵器(“短兵相接”之“兵”即用本义),而不是士兵。这样,学生在文言文中碰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涉世家》)时,就不会认为这里的“兵”是“士兵”的意思了。
其次,引导学生追溯文言字词的意义演变,感受文言字词意义演变的智慧。比如“自”字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字词,它的字义演变就很有意思。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并进一步引申出介词“从”“由”和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试想,教师在讲解文言字词的时候,适当地补充字词意义演变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言语智慧,把握字词意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久之,必收文化积淀之厚效,而乐亦无穷也。
以上几点仅仅是笔者文言文字词句教学激趣的思考和做法,在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好经验、好方法,如利用电视讲座、网络传媒、电子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言文字词辅助教学,同样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只要我们的教学真正“以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秉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教学理念,文言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并非遥远的梦想。
[ 参 考 文 献 ]
[1]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富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