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构成。高职院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多项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提升
作者简介:杨虹(1978-),女,湖南临澧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肖贻杰(1973-),男,湖南武冈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及工商管理。(湖南 长沙 41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07YBB3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加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都会受到影响。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不占优势地位的群体,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广泛意义上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其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国内外对于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综述
为了将就业能力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其构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其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如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将其分为6个类别、16项技能;Mcquaid等学者将其从另一个角度分为6个方面的内容;辽宁师范大学的张丽华等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见表1)。
从就业能力的结构上看,上述机构和学者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知识技能是一种必须的基础技能,例如阅读、听和说的技能;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是一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责任由管理层转到了员工群体;包括高层次的思考技能,例如问题解决、创造性、学会如何学习的技能。从研究方法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从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剖析和建模。
三、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哪些能力各方观点不一。针对高职学生及其就业的特点,根据本文的研究实际,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就业观念、应聘能力、交往能力、工作态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特殊技能等;差异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能力等(见图1)。
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就业才有可能性;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差异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差异性能力,学生才能充分就业。
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对于一所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更重要的也是对院校办学水平的检验,就业率不高必然会影响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其竞争力的大小又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密不可分,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笔者所在学院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
2.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学生在择业上强调专业对口、满足兴趣、报酬等指标,就业理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一是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二是要敢于面对从业中的困难,不畏难,不退缩,不放弃;三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校时要根据职业规划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准备,就业前做好市场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百战百胜。
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是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不局限于狭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应将视野拓展到更深远处,注重所有学科的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挖掘潜力,为学生开设诸如生涯设计、求职技巧、人际交往、仪表与礼仪、演讲与口才、跨文化沟通、时间管理、成功素质训练等一系列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指导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在大学生中起到释疑解惑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而产生的诸多焦虑和不安,有效提高其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设计一般遵循四个步骤: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制定策略→生涯设计评估。
任何时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既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的双重责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面对现实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具备可持续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2]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3]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提升
作者简介:杨虹(1978-),女,湖南临澧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肖贻杰(1973-),男,湖南武冈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及工商管理。(湖南 长沙 41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07YBB3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加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都会受到影响。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不占优势地位的群体,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广泛意义上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其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国内外对于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综述
为了将就业能力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其构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其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如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将其分为6个类别、16项技能;Mcquaid等学者将其从另一个角度分为6个方面的内容;辽宁师范大学的张丽华等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见表1)。
从就业能力的结构上看,上述机构和学者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知识技能是一种必须的基础技能,例如阅读、听和说的技能;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是一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责任由管理层转到了员工群体;包括高层次的思考技能,例如问题解决、创造性、学会如何学习的技能。从研究方法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从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剖析和建模。
三、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哪些能力各方观点不一。针对高职学生及其就业的特点,根据本文的研究实际,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就业观念、应聘能力、交往能力、工作态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特殊技能等;差异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能力等(见图1)。
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就业才有可能性;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差异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差异性能力,学生才能充分就业。
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对于一所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更重要的也是对院校办学水平的检验,就业率不高必然会影响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其竞争力的大小又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密不可分,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笔者所在学院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
2.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学生在择业上强调专业对口、满足兴趣、报酬等指标,就业理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一是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二是要敢于面对从业中的困难,不畏难,不退缩,不放弃;三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校时要根据职业规划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准备,就业前做好市场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百战百胜。
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是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不局限于狭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应将视野拓展到更深远处,注重所有学科的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挖掘潜力,为学生开设诸如生涯设计、求职技巧、人际交往、仪表与礼仪、演讲与口才、跨文化沟通、时间管理、成功素质训练等一系列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指导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在大学生中起到释疑解惑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而产生的诸多焦虑和不安,有效提高其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设计一般遵循四个步骤: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制定策略→生涯设计评估。
任何时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既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的双重责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面对现实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具备可持续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2]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3]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3).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