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与《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这部影片,创造历史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谁也没想到,这次创造历史的首映礼来的比电影情节更加黑暗。24岁的白人男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黑暗骑士崛起”。 惋惜十几条鲜活的生命。那个头染红发,戴着防毒面具,将自己打扮成Bat反派角色混合体的心理学家才是真正的反派。当多枚烟雾弹被扔向观众,枪声响起,人们还以为影院为了提高体验效果模拟的影片中真实场景。可反派来了,蝙蝠侠久久没有出现,最后抓住反派的还是当地的片警。 这就是一场枪击案,一场谋杀。为什么它不是发生在《复仇者联盟》、《新蜘蛛侠》这类正义联盟影片的首映上?犯罪嫌疑人太崇拜影片中的角色了,只是他崇拜的不是蝙蝠侠,而是小丑,爱之疯狂则为之行动。警察抓他时,没有任何反抗,他对警员淡淡的说:“我就是‘小丑’”。
显然,《蝙蝠侠》与其他的美式漫画英雄有着本质区别,导演Nolan的眼里,“Batman并不代表着绝对正义,相反,阴郁悲观的哲学论调浸淫着他,Batman无法遏制悲剧的发生,而避免悲剧的最好办法,应该是人人心里都有个Batman。但如今,人们似乎在‘小丑’的身上更能找到共鸣……”
Nolan的电影,大多是“逻辑为表,情感为里”的上世纪70年代好莱坞风格,在铺陈的悬念、庞杂的叙事、缜密的逻辑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角色,为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动机疲惫而倔强地找寻着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保险柜”里面那一个隐秘的心结做着疯狂却不失逻辑的抗争。就像Batman的偏执、痛苦和负罪感驱使着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而比“英雄”本身更重要的是——成为英雄的过程中,那个曾经消沉、悲伤、脆弱的贵族男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他不停偏离着人生航道,却又一次又一次回归,每一次都带着憧憬和无力,在力量和智力的角逐中坚守。 Nolan从未在正义联盟的路子上走过哪怕半步。《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相比于TDK(黑暗骑士)再次向正义联盟之外跨出了一步,Bane(剧中反派)代表了Batman另一面人格——黑暗骑士与他自身的黑暗抗争,最后,他发现这根本就不存在输赢。
最终章,Nolan通过自己与Batman近十年的“对话”,为Batman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Batman——你又一次“输”给了反派
想要读懂《黑暗骑士崛起》,盯着“例行公事”一般演出的贝尔,你看到的就是传统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冲突:Batman代表了正义,Bane是邪恶。邪不胜正的故事多么简单,以邪恶消失为终结。
但如果你熟悉Nolan的“惯用诡计”,你一定会把目光盯上那个带着铁面具的壮汉Bane,于是电影的主题清晰起来。Bane应该是一个切·格瓦拉式的人物:他冷酷无情却又同情弱者,意志坚定且具有“作恶是为改善”的信仰:他相信自己将会将哥潭市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一个没有蝙蝠侠也更好的地方。在追随者眼中,他是一个克里斯玛式的“英雄”。长久以来,哥潭市一直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地方:黑帮横行,犯罪猖獗,整个城市都被腐化。于是蝙蝠侠站了出来,他打击犯罪,让哥潭市的人们燃起了希望。但是哥潭市还是那个大都会,在灯红酒绿下的穷街后巷里,腐败从未停止。
蝙蝠侠蒙冤消失,真正给这座城市里烦躁不安的大众们带来新希望的不是别人,就是Bane。他很明确地为大伙描绘出这样一个理念:腐化这座城市的,并不是罪犯,而是制度本身。要打击犯罪,也同时要打击腐败的警察,真正的黑帮已经跟城市的统治阶级勾结起来,或者可以干脆说,他们就是同一伙人。于是我们要真正扫除这座城市的罪恶,要从所有人的清洗开始。
请务必注意这电影里这样一个镜头,橄榄球开赛之前小男孩清唱《星条旗》,歌声结束之后Bane按下按钮,炸药炸塌了哥潭市的地下渠道,将哥潭警察困于其中,歌声响起,旋律人人都很熟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一幕让Batman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死循环,他所信仰的“秩序”是Bane所不认同并且想要摧毁的。这个秩序本身作恶造就了Batman的诞生,这与Bane的诞生无异。当他所热爱的人民对着不公不义揭竿而起之时,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公众的对立面。蝙蝠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座城市,然后发现这座城市不再需要他。最终,这场战斗变得无关正义,Bane的理念是对的,蝙蝠侠也没有错,但是总是有一个人要倒下,Bane倒下了,从他的角度来说,邪恶战胜了正义。
这就是“最终章”应该有的模样:高唱国际歌的普罗大众将一切大人赶下“神坛”,包括Batman。
Nolan——黑色复仇背后,是心灵救赎希望的崛起
关于Nolan,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谈得过多。
如果大家热衷谈论的是一位艺术片导演,那并不奇怪,因为寻找电影作者的思想印记是件很有趣的活动。如果是谈论卡梅隆的话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多数电影都极具话题性或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色。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是陈凯歌或是张艺谋的话,更不奇怪,大家喜欢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片子变得越来越烂,并且烂得愈来愈出类拔萃了。但是,大部分商业片导演并不享有此项“殊荣”,Nolan或许是唯一。
他不是卡梅隆、斯科特或斯皮尔伯格那样典型的科幻导演。他的电影都是类型片,但在总体类型上却又模糊、杂糅:黑色、惊悚、动作、罪案、偷盗……科幻在他的电影中更多是作为一种元素、一种概念,而不是核心风格出现的。
Nolan讲的故事之中多半蕴含深意,绝不像某些故弄玄虚的科幻片或者惊悚片那样仅仅是卖弄叙事手法或者创意。他的影片一大主题就是:复仇!《记忆碎片》是主人公向伤害了他妻子的人复仇。《失眠症》是老警官为自己的良心复仇。《致命魔术》是一个魔术师向另一个毁了他的魔术师复仇。《黑暗骑士》是Batman向当年曾枪杀了其父母的黑暗势力复仇…… 我们知道,复仇是最古老的主题。但Nolan将复仇主题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主角的复仇揭示人性的丑恶一面,揭示社会中的群氓带来的悲剧,揭示生活中的黑暗面。“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是如此,影片从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开始,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俄狄浦斯”式的宿命悲剧,令人感到悲从中来却又无可奈何,主人公开始的正义多情形象到最后也变得模糊可疑。《致命魔术》中同行之间的竞争慢慢失控,最终竟然变成了一场充满陷害、谋杀的魔法骗局。《失眠症》中老警官在失手打死搭档之后用谎言掩盖真相,结果被凶手利用,深陷良心的困扰之中,在到今天的《黑暗骑士崛起》中明确的善恶对立几近消失!
《黑暗骑士崛起》无疑是黑暗与沉重的。Nolan有意把蝙蝠侠变成了耶稣式的悲剧救世主。黑暗无处不在,黑暗无法根除。希望之光熹微,然光影摇摇,好在始终不灭——这大概是导演Nolan的内心体验吧。
《蝙蝠侠前传》三步曲,为什么我们要称其伟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超人》,可以没有《复仇者联盟》,却不能没有《黑暗骑士》,因为在Batman黑色的披风背后,在Nolan的黑色镜头背后,都是是心灵救赎希望的崛起!
显然,《蝙蝠侠》与其他的美式漫画英雄有着本质区别,导演Nolan的眼里,“Batman并不代表着绝对正义,相反,阴郁悲观的哲学论调浸淫着他,Batman无法遏制悲剧的发生,而避免悲剧的最好办法,应该是人人心里都有个Batman。但如今,人们似乎在‘小丑’的身上更能找到共鸣……”
Nolan的电影,大多是“逻辑为表,情感为里”的上世纪70年代好莱坞风格,在铺陈的悬念、庞杂的叙事、缜密的逻辑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角色,为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动机疲惫而倔强地找寻着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保险柜”里面那一个隐秘的心结做着疯狂却不失逻辑的抗争。就像Batman的偏执、痛苦和负罪感驱使着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而比“英雄”本身更重要的是——成为英雄的过程中,那个曾经消沉、悲伤、脆弱的贵族男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他不停偏离着人生航道,却又一次又一次回归,每一次都带着憧憬和无力,在力量和智力的角逐中坚守。 Nolan从未在正义联盟的路子上走过哪怕半步。《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相比于TDK(黑暗骑士)再次向正义联盟之外跨出了一步,Bane(剧中反派)代表了Batman另一面人格——黑暗骑士与他自身的黑暗抗争,最后,他发现这根本就不存在输赢。
最终章,Nolan通过自己与Batman近十年的“对话”,为Batman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Batman——你又一次“输”给了反派
想要读懂《黑暗骑士崛起》,盯着“例行公事”一般演出的贝尔,你看到的就是传统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冲突:Batman代表了正义,Bane是邪恶。邪不胜正的故事多么简单,以邪恶消失为终结。
但如果你熟悉Nolan的“惯用诡计”,你一定会把目光盯上那个带着铁面具的壮汉Bane,于是电影的主题清晰起来。Bane应该是一个切·格瓦拉式的人物:他冷酷无情却又同情弱者,意志坚定且具有“作恶是为改善”的信仰:他相信自己将会将哥潭市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一个没有蝙蝠侠也更好的地方。在追随者眼中,他是一个克里斯玛式的“英雄”。长久以来,哥潭市一直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地方:黑帮横行,犯罪猖獗,整个城市都被腐化。于是蝙蝠侠站了出来,他打击犯罪,让哥潭市的人们燃起了希望。但是哥潭市还是那个大都会,在灯红酒绿下的穷街后巷里,腐败从未停止。
蝙蝠侠蒙冤消失,真正给这座城市里烦躁不安的大众们带来新希望的不是别人,就是Bane。他很明确地为大伙描绘出这样一个理念:腐化这座城市的,并不是罪犯,而是制度本身。要打击犯罪,也同时要打击腐败的警察,真正的黑帮已经跟城市的统治阶级勾结起来,或者可以干脆说,他们就是同一伙人。于是我们要真正扫除这座城市的罪恶,要从所有人的清洗开始。
请务必注意这电影里这样一个镜头,橄榄球开赛之前小男孩清唱《星条旗》,歌声结束之后Bane按下按钮,炸药炸塌了哥潭市的地下渠道,将哥潭警察困于其中,歌声响起,旋律人人都很熟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一幕让Batman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死循环,他所信仰的“秩序”是Bane所不认同并且想要摧毁的。这个秩序本身作恶造就了Batman的诞生,这与Bane的诞生无异。当他所热爱的人民对着不公不义揭竿而起之时,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公众的对立面。蝙蝠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座城市,然后发现这座城市不再需要他。最终,这场战斗变得无关正义,Bane的理念是对的,蝙蝠侠也没有错,但是总是有一个人要倒下,Bane倒下了,从他的角度来说,邪恶战胜了正义。
这就是“最终章”应该有的模样:高唱国际歌的普罗大众将一切大人赶下“神坛”,包括Batman。
Nolan——黑色复仇背后,是心灵救赎希望的崛起
关于Nolan,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谈得过多。
如果大家热衷谈论的是一位艺术片导演,那并不奇怪,因为寻找电影作者的思想印记是件很有趣的活动。如果是谈论卡梅隆的话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多数电影都极具话题性或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色。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是陈凯歌或是张艺谋的话,更不奇怪,大家喜欢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片子变得越来越烂,并且烂得愈来愈出类拔萃了。但是,大部分商业片导演并不享有此项“殊荣”,Nolan或许是唯一。
他不是卡梅隆、斯科特或斯皮尔伯格那样典型的科幻导演。他的电影都是类型片,但在总体类型上却又模糊、杂糅:黑色、惊悚、动作、罪案、偷盗……科幻在他的电影中更多是作为一种元素、一种概念,而不是核心风格出现的。
Nolan讲的故事之中多半蕴含深意,绝不像某些故弄玄虚的科幻片或者惊悚片那样仅仅是卖弄叙事手法或者创意。他的影片一大主题就是:复仇!《记忆碎片》是主人公向伤害了他妻子的人复仇。《失眠症》是老警官为自己的良心复仇。《致命魔术》是一个魔术师向另一个毁了他的魔术师复仇。《黑暗骑士》是Batman向当年曾枪杀了其父母的黑暗势力复仇…… 我们知道,复仇是最古老的主题。但Nolan将复仇主题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主角的复仇揭示人性的丑恶一面,揭示社会中的群氓带来的悲剧,揭示生活中的黑暗面。“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是如此,影片从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开始,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俄狄浦斯”式的宿命悲剧,令人感到悲从中来却又无可奈何,主人公开始的正义多情形象到最后也变得模糊可疑。《致命魔术》中同行之间的竞争慢慢失控,最终竟然变成了一场充满陷害、谋杀的魔法骗局。《失眠症》中老警官在失手打死搭档之后用谎言掩盖真相,结果被凶手利用,深陷良心的困扰之中,在到今天的《黑暗骑士崛起》中明确的善恶对立几近消失!
《黑暗骑士崛起》无疑是黑暗与沉重的。Nolan有意把蝙蝠侠变成了耶稣式的悲剧救世主。黑暗无处不在,黑暗无法根除。希望之光熹微,然光影摇摇,好在始终不灭——这大概是导演Nolan的内心体验吧。
《蝙蝠侠前传》三步曲,为什么我们要称其伟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超人》,可以没有《复仇者联盟》,却不能没有《黑暗骑士》,因为在Batman黑色的披风背后,在Nolan的黑色镜头背后,都是是心灵救赎希望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