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用于急诊急救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急诊急救的休克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个研究组,按分组予以输液辅助装置和常规穿刺。统计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等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2%显著优于对照组77.4%(P<0.05);观察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为(56.8±8.5)s显著优于对照组(93.5±10.3)s(P<0.05)。
结论 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用于急诊急救中能够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为提升休克的急救效果奠定了基础,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休克;输液辅助装置;急诊急救;穿刺成功率;建立静脉通道时间
快速足量的补充液体是休克治疗的关键,而静脉穿刺补液是现今临床常用的补液方式。但由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其周围循环衰竭,导致外周静脉管壁塌陷,血管呈硬索状,增加了穿刺的难度,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直接影响临床急救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1]。因此对休克患者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院将输液辅助装置用于休克患者的急诊急救中提升了急救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以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液辅助装置穿刺和常规穿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性研究,旨在证实输液辅助装置穿刺在休克治疗中的价值,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急诊急救的休克患者进行筛选,选取125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1)观察组(63例):①性别:男39例,女24例;②年龄:在18-78岁间,平均(36.8±12.5)岁;③病因:心源性休克2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32例,感染及过敏性休克5例;(2)观察组(62例):①性别:男37例,女25例;②年龄:在19-76岁间,平均(36.5±12.6)岁;③病因:心源性休克27例,低血容量性休克30例,感染及过敏性休克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日本岛崎修次指定的休克诊断标准》[2],且签署《研究的知情同意原则》,符合院医学伦理学协会制定的伦理学原则[3]。求其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穿刺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均选取急诊科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且均按随机排班进行临床操作,其护理水平、穿刺经验及护理态度均无明显差异。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的补液、药物及治疗方式均按常规进行。
1.21观察组穿刺
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休克输液辅助装置进行穿刺,操作如下:(1)研究使用专利号为201020223621.3的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研究对象取仰卧位,碘伏消毒,铺无菌巾,取2ml的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2)打开装置电源,连接红外线发射器,患者握住装置的红外发射器,通过显示器观察患者的静脉走向,护理人员在显示器引导下进行穿刺位置的选择和穿刺操作;(3)于所选部位处将静脉横形切开1.5cm大小的切口,沿血管方向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显露静脉。使用小弯钳于静脉下引出两根丝线,将静脉远端结扎;(4)提起远端丝线,于结扎线上方静脉作一斜行小口,平针头插入静脉切口链接内有注射盐水的注射器,回抽出血后,缓慢注入盐水,结扎静脉近端并固定;(5)观察输液通畅度、有无局部肿胀、漏液及血管穿破等异常现象,若出现异常则予以对症处理。恢复正常后常规缝合切口,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1.22对照组穿刺
对照组研究对象按照常规的穿刺方式进行穿刺,操作如下:通过护理人员目测选取穿刺部位,消毒、切口、分离、显露血管,直视下切口、连接注射、异常情况处理及固定等,其具体操作均参照临床常规和观察组操作进行。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统计研究对象一次性穿刺成功的病例数,按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2)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统计研究对象于研究对象开始扎上止血带开始计时至通道能够正常给液止的时间作为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X(%)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A±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2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
观察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在48-76s间,平均(56.8±8.5)s,对照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在85-106s间,平均(93.5±10.3)s,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6.585,P=0.046<0.05)。
3.讨论
因休克患者外周血容量下降,导致外周静脉管壁塌陷、弹性降低、静脉压力减低,增加了浅静脉穿刺的难度,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延长了穿刺时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急救的效果,甚至会因此危及患者的生命[4]。因此对休克患者穿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虽然已有研究证实了休克输液輔助装置在急诊急救中的价值,但对其临床推广应用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以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穿刺方式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旨在为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的推广使用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数据显示,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穿刺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的比较中均显著优于常规穿刺组,从而证实了休克输液辅助装置在休克急救中的价值。虽然研究尚缺乏对两种穿刺方式对临床疗效及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但不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因此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綜上所述,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用于急诊急救中能够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为提升休克的急救效果奠定了基础,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建辉, 荣晓旭, 张蕻,等. 休克输液辅助装置在急诊急救中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0):3509-3510.
[2] 邱永霞.提高休克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河北医学,2011,17(4):527-529.
[3] 李晓莉.休克患者的静脉穿刺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3,28(42):199-199.
[4] 刘蕾,叶苓,李平等.特殊条件下静脉穿刺辅助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6(25):1935-1937.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急诊急救的休克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个研究组,按分组予以输液辅助装置和常规穿刺。统计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等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2%显著优于对照组77.4%(P<0.05);观察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为(56.8±8.5)s显著优于对照组(93.5±10.3)s(P<0.05)。
结论 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用于急诊急救中能够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为提升休克的急救效果奠定了基础,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休克;输液辅助装置;急诊急救;穿刺成功率;建立静脉通道时间
快速足量的补充液体是休克治疗的关键,而静脉穿刺补液是现今临床常用的补液方式。但由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其周围循环衰竭,导致外周静脉管壁塌陷,血管呈硬索状,增加了穿刺的难度,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直接影响临床急救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1]。因此对休克患者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院将输液辅助装置用于休克患者的急诊急救中提升了急救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以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液辅助装置穿刺和常规穿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性研究,旨在证实输液辅助装置穿刺在休克治疗中的价值,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急诊急救的休克患者进行筛选,选取125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1)观察组(63例):①性别:男39例,女24例;②年龄:在18-78岁间,平均(36.8±12.5)岁;③病因:心源性休克2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32例,感染及过敏性休克5例;(2)观察组(62例):①性别:男37例,女25例;②年龄:在19-76岁间,平均(36.5±12.6)岁;③病因:心源性休克27例,低血容量性休克30例,感染及过敏性休克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日本岛崎修次指定的休克诊断标准》[2],且签署《研究的知情同意原则》,符合院医学伦理学协会制定的伦理学原则[3]。求其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穿刺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均选取急诊科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且均按随机排班进行临床操作,其护理水平、穿刺经验及护理态度均无明显差异。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的补液、药物及治疗方式均按常规进行。
1.21观察组穿刺
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休克输液辅助装置进行穿刺,操作如下:(1)研究使用专利号为201020223621.3的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研究对象取仰卧位,碘伏消毒,铺无菌巾,取2ml的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2)打开装置电源,连接红外线发射器,患者握住装置的红外发射器,通过显示器观察患者的静脉走向,护理人员在显示器引导下进行穿刺位置的选择和穿刺操作;(3)于所选部位处将静脉横形切开1.5cm大小的切口,沿血管方向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显露静脉。使用小弯钳于静脉下引出两根丝线,将静脉远端结扎;(4)提起远端丝线,于结扎线上方静脉作一斜行小口,平针头插入静脉切口链接内有注射盐水的注射器,回抽出血后,缓慢注入盐水,结扎静脉近端并固定;(5)观察输液通畅度、有无局部肿胀、漏液及血管穿破等异常现象,若出现异常则予以对症处理。恢复正常后常规缝合切口,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1.22对照组穿刺
对照组研究对象按照常规的穿刺方式进行穿刺,操作如下:通过护理人员目测选取穿刺部位,消毒、切口、分离、显露血管,直视下切口、连接注射、异常情况处理及固定等,其具体操作均参照临床常规和观察组操作进行。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统计研究对象一次性穿刺成功的病例数,按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2)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统计研究对象于研究对象开始扎上止血带开始计时至通道能够正常给液止的时间作为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X(%)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A±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2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
观察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在48-76s间,平均(56.8±8.5)s,对照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在85-106s间,平均(93.5±10.3)s,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6.585,P=0.046<0.05)。
3.讨论
因休克患者外周血容量下降,导致外周静脉管壁塌陷、弹性降低、静脉压力减低,增加了浅静脉穿刺的难度,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延长了穿刺时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急救的效果,甚至会因此危及患者的生命[4]。因此对休克患者穿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虽然已有研究证实了休克输液輔助装置在急诊急救中的价值,但对其临床推广应用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以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穿刺方式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旨在为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的推广使用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数据显示,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穿刺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成功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的比较中均显著优于常规穿刺组,从而证实了休克输液辅助装置在休克急救中的价值。虽然研究尚缺乏对两种穿刺方式对临床疗效及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但不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因此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綜上所述,休克输液辅助装置用于急诊急救中能够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的时间,为提升休克的急救效果奠定了基础,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建辉, 荣晓旭, 张蕻,等. 休克输液辅助装置在急诊急救中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0):3509-3510.
[2] 邱永霞.提高休克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河北医学,2011,17(4):527-529.
[3] 李晓莉.休克患者的静脉穿刺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3,28(42):199-199.
[4] 刘蕾,叶苓,李平等.特殊条件下静脉穿刺辅助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6(25):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