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怎么变成了“夺命”木耳?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1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则新闻刷遍各大媒体,浙江7岁女孩吃了泡了两天的木耳后中毒,全身换血4次依然昏迷。即便拼尽全力抢救,她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的功能逐次出了问题,全身5处脏器出现衰竭。而导致这场悲剧的,竟然是泡发了两天两夜准备做凉菜的黑木耳!一时间,大家闻木耳而色变,那么,这黑木耳怎么就变成了“毒”木耳呢?
  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产生“剧毒”
  黑木耳营养价值高且美味,许多家庭经常食用,吃了那么多年的黑木耳这次到底问题出在哪呢?国家高级营养师徐静说:黑木耳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浸泡的时间上。经过检测发现,女孩儿家泡久的黑木耳受到了椰毒假单胞菌的污染,正是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了米酵菌酸。
  徐静继续解释说: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泡发木耳,会产生“椰毒假单胞菌”,而它会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其毒性非常凶猛。这种毒素没有特效解药,中毒后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且这种毒素非常耐热,即使认真清洗后在沸水中焯烫都不能完全去掉毒素。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是致死率最高的细菌毒素之一,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木耳泡水最好不超过3小时
  木耳变质可能产生剧毒,那么变质能闻出来吗?徐静说:干木耳中的微生物不能生存,但室温下泡水时间长,很容易滋生微生物而变质,椰毒假单胞菌会大量繁殖。木耳变质不像鱼肉变质凭嗅觉可以轻易闻出来。
  那如何正确浸泡木耳呢?徐静说:木耳泡水时间最好不超过3个小时,最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泡发,通过降温來延缓微生物的增殖速度,抑制致病菌的产毒效率,这样可能会延长泡发时间,但2-3个小时也足够了。木耳泡得太多,一次吃不完的话,最好将木耳再次晒干,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最好的方法是即泡即吃,就不必担心中毒了!
  臭米面、玉米面也可产生毒素
  现在已知“椰毒假单胞菌”可产生剧毒,那生活中还有哪些食物会产生“椰毒假单胞菌”?徐静说:除了常见的黑木耳,目前已知还有两种常见食物,如果储存处理不当,就可能会滋生“椰毒假单胞菌”,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
  臭米面:臭米面是北方地區多见的一种食物,是将玉米、小米等粗粮用水浸泡发酵制成,风干后制成粉末,作为面条、烙饼等面食的材料。
  玉米面:玉米面如果储存不当,受潮发霉后,也会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毒素。
  徐静提醒,在食用这几种食物时,一定要注意处理方法,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特殊教育艺术设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教师应将多元素的视觉符号应用于教学中,这样能够有效
[节约用眼才是王道]rn常见用眼、护眼误区,你中了几个?rn想要科学用眼、护眼,首先要走出一些认知误区,以下几个常见误区,看看你是否中招:rn筅误区一:rn手机、电脑伤眼程度差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这就加大了学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力度.微课这一种随着社会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视频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
一提到药膳,很多人認为制作起来会很复杂。其实,药膳并不都是复杂的,有时,最简单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药。  五谷汇聚精华与能量  ●本刊记者:中医讲求“药食同源”,我们如何用最简单的食物来获得最大的药效?  【武医师】在我们的饮食观里,认为“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是指果实的种子、豆类、坚果等,而这些往往是能量聚集和生命繁殖的源头,代表了最精华养分的汇聚。所以,当身体出现异样或不适,日常的饮食就显得太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信息技术的良好掌握也是
1 对象和方法rn1.1 对象 2003-06~2004-04欲行肾移植治疗120例,符合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9岁,平均39.6岁,病程2个月
人老了会出現听力下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正常现象。可实际上,老年人听力减退,除了跟年龄增长、器官退化有关外,还跟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有着密切关系。  耳聋多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门诊上,经常见到多年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听力障碍,比如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存在血液循环障碍,会造成耳部缺血。而耳部的血管属于终末血管,不像其他血管有侧支循环,因此,对缺血非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成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公共机房作为成人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场所,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分,但成人高校对公共机房
近几年来,朋友圈流行晒运动步数,很多人对“日行一万步”的说法都深信不疑。然而,却有不少人因为走路走出了“伤痛”。那么,每天走一万步的说法,到底是否科学呢?  “一万步”是为了方便记忆  佛山市中医院院长、运动医学专家刘效仿教授介绍,“日行一万步”的说法来源于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成立了漫步(万步)俱乐部。此后,有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日本男人走1万步大致相当于消耗300千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