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前盟”盟者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725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学界对“木石前盟”盟者是谁曾有争议,本文观点重新声明是木是指绛珠草(林黛玉),石是指神瑛侍者(贾宝玉),只有如此“木石前盟”才符合逻辑和文本叙述。
  关键词:石头;绛珠草;贾宝玉;林黛玉
  作者简介:董增权,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专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第二支《终身误》就提到“木石前盟”,贾宝玉念念不忘的“木石前盟”最早出于此处。提到盟者是谁,有人会质疑,肯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疑。其实不然,有红学家仔细推究各种版本以及当代研究就会发现“木”与“石”的身份有待确认。有人认为贾宝玉是通灵宝玉投胎同时是神瑛侍者下凡,还有学者认为史湘云是“木”,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甲戌本《石头记》小说一开始就借一僧一道的谈话,道出木石的因果。只因西天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因神瑛侍者烦心偶炽,乘此太平盛世,欲下凡造缘,已在警幻仙子处挂了号,警幻仙子问及灌溉之德未偿,趁此可以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通过还泪的传说,多数人认为这里的木石前盟自然是指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姻缘,起因在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三生石在佛家典故里可见,即前世、今生和来世。前世发生在灵河岸的三生石畔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之间。有人认为无盟可言,一石一木如何盟誓,还泪是报恩而非盟约。为弥补甲戌本中这种缺陷,在程甲本中,顽石灵性大发,静极思动,跑到赤霞宫成为神瑛侍者,木石前盟的双方就变成了顽石(神瑛侍者)和绛珠草,这些观点观点皆不能使人信服,甲戌本中却写得很清楚,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两回事。程甲本极有可能在传抄的过程中产生错误,让人误以为此。然木石就不会有盟乎?脂砚斋有评:“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奈何时,方知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抑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尽管此时神瑛侍者通灵,绛珠草未通灵性,然草木有情,它们的约定就是如此。在多数人眼里,盟者,自然是指山盟海誓也,然《石头记》不是庸俗的才子佳人小说,也不可能走淫欲私奔的套路,绛珠草本生长在灵河岸上,神瑛侍者对她有灌溉之德,遂以眼泪报恩,报恩不等同于海誓山盟,但不可说无爱情可言。宝黛初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更是直接说出。甲戌本侧批则写到: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三生石畔见过,宝黛的“一见钟情“更多的是回忆前世,足以证明宝黛将剪不断俩还乱的关系。而宝玉同宝钗并无此等感觉,相对金玉良缘来讲,木石前盟更加注重“前”字,与后相对,此点说明在前世三生河畔绛珠草和神瑛侍者就有不为他人所知的约定,前盟之说必在此。观今世,童年贾宝玉和林黛玉青梅竹马,吃睡在一处,根据此点推测,共同的生活经历,天真的年纪,浪漫的爱情环境,宝黛爱情极有可能产生在这一期间。看来生,续本中,黛玉焚稿归天,贾府被抄,宝玉看透红尘出家,石头被带回大荒山无稽崖,由动返静,万事皆空,一片大地茫茫真干净,自然毫无爱情继续的可能。
  因此,木石前盟发生在神瑛侍者灌溉之时,在贾府得到精心的经营,是诗符合人物身份的。在逻辑结构上也能够成立。
  涉及到木石前盟的双方也有不小的争议,对于绛珠草转世身份的问题,有人认为非林黛玉而是史湘云,绛珠草不能称之为“木”。我认为这种观点固然新奇,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有人从形式考证,史湘云姓李,李姓本为理,因躲在李子树得以逃脱追捕,遂改姓李。李是木,不是草,因此此处指湘云。木石前盟也指宝玉和湘云。然书中并无提及二者有过旧盟,况且湘云性格多与绛珠草性格不符,难以令人信服和接受,这种观点忽视了文本内容,从其他故事中摘抄片段从而作为例证不可取。从五行观点看,绛珠草者,乙木也。本属兰草,故黛玉喜爱兰草乃天性。脂评本《石头记》第五回关于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反过来读是林黛玉,这里的“林”即是林黛玉是木的证据,而且黛玉对木情有独钟,第二十三回,黛玉讲到“我爱那几竿竹子,”便选择居住在潇湘馆,绛珠似红泪,绛珠草属于草本科植物,说草木,其实指二者为一体。纵观全书,与宝黛的木石前盟并行的金玉良缘也发生在今世,僧人送宝钗金锁,上有莫失莫忘,芳龄永继,与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对。湘云有金麒麟与玉相配,独黛玉一无所有,与湘云,宝钗不同的只有无尽的眼泪,而且这眼泪多与宝玉有关,此足以证明还泪的主角是黛玉而不是湘云或者宝钗,而绛珠草之泪似血红,真心可见。在《石头记》中只有林黛玉哭过19次,焚稿含泪而去。“世外仙姝寂寞林”中之“林”字也对应林黛玉之“林”,在第三回:警幻仙子向众仙解释带领贾宝玉的生魂来游玩的原因时,就说道:“本欲前往荣府带领绛珠妹子生魂前来游玩,但遇宁荣二公。说明绛珠草就在贾府中。此时湘云未曾出场,独是黛玉无疑。
  而关于“石”的身份归属问题,却有很多疑问,有人认为是顽石转世,有人认为是神瑛侍者,还有人认为是神瑛侍者之形和顽石之质的统一,究其原因,就涉及到宝玉是谁和石头的演变。甲戌本第一回中开头,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下一块,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因通灵性,求一僧一道带入凡尘,被二人以大法力幻化为一块鲜莹明洁的一块宝玉,趁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案件了结,夹带其中,于是有了贾宝玉佩戴之玉。《石头记》中有两个宝玉即甄宝玉和贾宝玉,甄宝玉提及不多,在第一回借贾雨村之口道出二者名字由来:“甄宝玉因出生时肤白,甄家老太太疼爱,当作宝贝一样,取名宝玉”,反观“贾宝玉是落草时口衔通灵宝玉,遂取名宝玉”。第一回中也写到顽石想去红尘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享受一番,很多人就此提出贾宝玉就是顽石的转世,顽石在警幻仙子处挂号看到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影像,就复制了和宝玉一样的相貌,而神瑛侍者是甄宝玉的前生,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外貌和对女儿的观点如此相同。但还泪之说怎么解释,绛珠草陪神瑛侍者下凡还泪与他,却错把顽石当作神瑛侍者,此风流公案如何完结,警幻仙子岂不知情?顽石如果能通灵到如此程度,为何不私自落尘,还托一僧一道帮助?所以排除了顽石(通灵宝玉)盗用神瑛侍者的可能。程乙本更是免去了甲戌本中和尚大施法力,幻化顽石的过程,书中写到:“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氏未用,自己却也落得个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道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命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程乙本把顽石和神瑛侍者写为一体,可能是处理贾宝玉身份问题上的误解,那么顽石即是神瑛侍者,一切都说的通了。但以甲戌本为代表的版本表明顽石和神瑛侍者是两回事,第三回中贾宝玉见黛玉无玉,遂摔玉,并说再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脂评说道:“试问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试问:顽石会摔自己?此石兄即是通灵宝玉,神瑛侍者才是宝玉的前世,摔玉的行为方能成立。有人会质疑那通灵宝玉有何作用?本人认为更多的时间通灵宝玉是作为一位旁观者,同时也是贾宝玉的护身符,第三十五回有证:宝玉中邪,癞头和尚对贾政说:“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此点可作为通灵宝玉功用,这里所讲的投胎并不是寄托凡人之躯,而是与宝玉夹带出生,第一回中也有提示。从阴阳五行的观点解释,神瑛侍者也是石头一类,脂评有言:“赤霞宫,意味神瑛有瑕,这断然不是鲜亮的通灵宝玉。宝玉名言: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宝玉自然是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富贵身份的象征,古人有云:“念念君子,温其如玉。石、玉在五行中属于土,容易造成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混为一体。所以要区分二者,宝玉作为神瑛侍者的身份才能成立,木石前盟才得以存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蔡义江,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近代历史上,由于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国门被迫开放,这不仅影响了我国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与此同时为了开启民智,大量外国文学的译介作品也随之传播开来。这些外国文学对我国的小说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就表现在丰富了小说类型、改变创作艺术、拓展创作思维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小说;近代;外国文学;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专家简介  陈会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年,我还在上海读心理学研究生,当时在学校图书馆里,我曾借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著作的《父母必读》翻看,也常阅读苏联的一本俄文杂志《家庭与学校》,曾经感慨,中.国为什么没有类似的杂志?  1980年,我偶然看到一本32开装的中文杂志《父母必读》,马上引起了我的兴趣,尤其是看到这本杂志的主办方在北京,不由地上我这个北京
期刊
摘 要:审视一下现状,我们就可以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弱。文字的魅力已经不堪“唯美”图片的压力,读图时代一步一步地压缩着文学的生存空间。70年代的诗歌写作、80年代的文学青年,这一切都在电影、电视连续剧的嘲弄之下走入了生存的死胡同。社会分工——这一社会发展的既定事实挑战着慢节奏的生活,也使文学孤独地守望在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一隅,似无再次走向辉煌的可能。在这里摘要就
摘 要:虽然基督教文化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然而中国作家对于接受基督教文化的价值立场差异巨大,使得相关文学创作在艺术审美效应方面产生了根本差异。本文通过独特的意象阐释、呼唤宗教感以及终极关怀的价值立场的探讨,分析了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
吸吮是孩子出生后就有的本能,但是咀嚼却需要后天的训练.如果没有规律地、有计划地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对于宝宝未来的进食习惯、营养吸收以及牙齿发育都会有影响.怎样从小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