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bstract: In A Farewell to Arms, the hero, Frederick Henry, has got severe physical injuries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the war.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absurd life he has experienced, Henry turns to nature and love as another choice of survival. The role of nature and woman has changed from the victim of war to a central part in man’s life, which embodies the Ecofeministic idea of Ernest Hemingway.
Key Words:A Farewell to Arms;Ecofeminism;nature;woman
引言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讲述得是一战时一名在意大利军队中服役的美国人弗雷德里克·亨利与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的爱情故事。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在这部小说中表达了这代人面对现代文明时悲观、绝望的情绪。在战争中成长的一代,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遭到重创。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否定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生充满黑暗,一切努力皆是虚幻。
但是在面对冷漠的现实时,他们又不甘心沉沦,相信世界上还有美好的事物,并尝试利用这些美好之物对抗残酷现实。在《永别了,武器》中,尽管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血腥残酷的战争中深受伤害,但是他们相信爱情可以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因此,他们坚强、勇敢、执着的在战乱中找寻安宁幸福的生活。此外,海明威的作品中也不乏钓鱼、狩猎等活动,这些内容表明主人公试图在现代文明之外,在自然之中找寻理想的生活。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见证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的创伤,经历了与凯瑟琳的爱情,并试图通过自然与爱情的抚慰获得解脱。尽管这种努力最终以悲剧结尾,但是小说表现出的生态女性意识却值得关注。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在无路可走的现代社会,主人公选择了反叛,而反叛的形式是走向自然的怀抱,走向爱情的怀抱。自然与女性,成为了亨利的出路。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或死亡》(Le Feminism ou la mort)一文中首先提出。它对等级制思维、价值二元论及统治逻辑为内核的“压迫性”概念结构与以二元式思维方式为特征的传统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女性本质上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女性与大自然一同担负着孕育和养育生命的责任,她们的潜意识中有着一种与自然的亲和感,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她们更倾向于保护自然,更有责任也更希望结束人类统治自然的现状(胡晓红,2004:214);其次,自然和女性都是男权社会二元对立论的受害者,男权社会所构建出的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关系,将自然和女性边缘化,使其成为被压迫的“他者”,而父权制与“男尊女卑”的价值等级观念对于自然的统治和压迫类似于其对于女性的统治和压迫。
在战争中,自然受到破坏,女性受到创伤,但是在男主人公亨利追寻解脱方法时,他却无法从现代文明中找到答案,自然和女性成为了亨利唯一的逃遁之门。《永别了,武器》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从自然遭到破坏到人重归自然,从男性世界中逃离并从女性那里获得安慰的过程。
1 自然受到文明的践踏
在小说开篇,亨利的部队驻扎在一处乡村。初到时,亨利看到的是自然带给他的美景。是清澈的河水,铺满鹅卵石的河床,是“平原上丰饶的庄家;许许多多的果树园”(海明威,1)。但是当部队开到时,却是另一种场面。“士兵披肩淋湿,身上尽是烂泥……乍一看,好像是些怀孕六月的夫人。”(1)这种对比体现出自然与文明两种不同的形象,自然丰饶美丽,而人类代表的文明则是臃肿丑陋。当战争来临时,静谧的自然风光很快被破坏.“我们初到小镇时,正在夏日,树林青翠,但是现在已只剩又断桩残根,地面上则给炮弹炸得四分五裂。”(2)自然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勃勃生机,因此迷人的小镇不再孕育生命,而是成为了战场,成为了屠宰场。这是文明对自然最大的破坏。
2 女性成为男性的玩偶
生态女权主义学者梵当娜·希瓦(Vandana Shiva)将自然与女性紧密联系起来,并认为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女性原则,即能动的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生命神圣性(关春玲,1996:26)。然而,“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相对立,具体到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语境中即为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进行征服与掠夺,将其“物化”、“边缘化”。在战争中,主角是男人。女性处于弱势的地位、边缘地位。男人在战场上负伤、牺牲,会得到奖章勋章。但是女性在战争中的牺牲往往会被忽略不计。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在战争中失去了未婚夫,内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她曾经幻想在她作护士时,能够有机会照顾她的未婚夫。她幻想着他“头上包着绑带,或是肩头中了枪,总是个有趣的场面。”(10)然而现实却是“人家把他炸得粉碎”(10)。此时,亨利却认为自己绝不会在战场上受伤,“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争。”(21)由此可见,凯瑟琳要比亨利更早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更早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亨利后来在战场上受了伤,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凯瑟琳内心的创伤却鲜有人关心。
除去精神上的创伤,女性在战争中也会受到肉体上的伤害。亨利在初次见到凯瑟琳时,是因为她的美丽。他并不爱凯瑟琳,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战争中,女性沦为男性满足自己欲望,掩盖对战争恐惧的工具。战场之外,到处都有供士兵和军官娱乐的妓院,在亨利休假时,很多人推荐他去米兰、罗马等地方找漂亮姑娘。在这些人心中,女性是男人的消费品和麻醉剂。
3 寻找出路:回到自然与爱情的怀抱
自然与女性的地位受到破坏,导致的结果是男性对生活的迷惘与绝望。当凯瑟琳拒绝见亨利时,亨利才认识到“我本来把来看凯瑟琳当做一件很随便的事,我甚至喝的有点醉了,差不多完全忘掉要来看她了,但是现在我见不到她,心里却觉得寂寞空虚。”(23)亨利开始阶段并没有爱上凯瑟琳,但是他认为凯瑟琳一定是爱自己的,甚至认为自己这是在下棋,“所有步数,早已看得清清楚楚。”(14)事实上,凯瑟琳知道亨利是在演戏、在撒谎。所以她会说“我们演的这场戏糟透了。”(45)从此处亨利认识到凯瑟琳并不是一个“疯姑娘”,她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当他认识到女性的智慧时,才真正爱上了凯瑟琳。亨利在战争中负伤,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接受了“战争不会结束”的观点。此时他的内心充满对战争的恐惧、厌恶,以及对前途的迷茫。但是与凯瑟琳的爱情让他找到了抵制战争影响的途径。在爱情中亨利感到的是幸福快乐。因此,凯瑟琳在亨利心中的地位不再是宣泄的工具,而是与他地位平等的爱人。在亨利谈及要回前线时,凯瑟琳回答,“等你要走的时候再说吧……现在我们快乐幸福,彼此相爱。”(64)凯瑟琳让亨利暂时忘却了前线的痛苦,忘却了苦痛的现实。
Key Words:A Farewell to Arms;Ecofeminism;nature;woman
引言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讲述得是一战时一名在意大利军队中服役的美国人弗雷德里克·亨利与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的爱情故事。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在这部小说中表达了这代人面对现代文明时悲观、绝望的情绪。在战争中成长的一代,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遭到重创。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否定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生充满黑暗,一切努力皆是虚幻。
但是在面对冷漠的现实时,他们又不甘心沉沦,相信世界上还有美好的事物,并尝试利用这些美好之物对抗残酷现实。在《永别了,武器》中,尽管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血腥残酷的战争中深受伤害,但是他们相信爱情可以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因此,他们坚强、勇敢、执着的在战乱中找寻安宁幸福的生活。此外,海明威的作品中也不乏钓鱼、狩猎等活动,这些内容表明主人公试图在现代文明之外,在自然之中找寻理想的生活。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见证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的创伤,经历了与凯瑟琳的爱情,并试图通过自然与爱情的抚慰获得解脱。尽管这种努力最终以悲剧结尾,但是小说表现出的生态女性意识却值得关注。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在无路可走的现代社会,主人公选择了反叛,而反叛的形式是走向自然的怀抱,走向爱情的怀抱。自然与女性,成为了亨利的出路。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或死亡》(Le Feminism ou la mort)一文中首先提出。它对等级制思维、价值二元论及统治逻辑为内核的“压迫性”概念结构与以二元式思维方式为特征的传统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女性本质上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女性与大自然一同担负着孕育和养育生命的责任,她们的潜意识中有着一种与自然的亲和感,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她们更倾向于保护自然,更有责任也更希望结束人类统治自然的现状(胡晓红,2004:214);其次,自然和女性都是男权社会二元对立论的受害者,男权社会所构建出的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关系,将自然和女性边缘化,使其成为被压迫的“他者”,而父权制与“男尊女卑”的价值等级观念对于自然的统治和压迫类似于其对于女性的统治和压迫。
在战争中,自然受到破坏,女性受到创伤,但是在男主人公亨利追寻解脱方法时,他却无法从现代文明中找到答案,自然和女性成为了亨利唯一的逃遁之门。《永别了,武器》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从自然遭到破坏到人重归自然,从男性世界中逃离并从女性那里获得安慰的过程。
1 自然受到文明的践踏
在小说开篇,亨利的部队驻扎在一处乡村。初到时,亨利看到的是自然带给他的美景。是清澈的河水,铺满鹅卵石的河床,是“平原上丰饶的庄家;许许多多的果树园”(海明威,1)。但是当部队开到时,却是另一种场面。“士兵披肩淋湿,身上尽是烂泥……乍一看,好像是些怀孕六月的夫人。”(1)这种对比体现出自然与文明两种不同的形象,自然丰饶美丽,而人类代表的文明则是臃肿丑陋。当战争来临时,静谧的自然风光很快被破坏.“我们初到小镇时,正在夏日,树林青翠,但是现在已只剩又断桩残根,地面上则给炮弹炸得四分五裂。”(2)自然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勃勃生机,因此迷人的小镇不再孕育生命,而是成为了战场,成为了屠宰场。这是文明对自然最大的破坏。
2 女性成为男性的玩偶
生态女权主义学者梵当娜·希瓦(Vandana Shiva)将自然与女性紧密联系起来,并认为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女性原则,即能动的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生命神圣性(关春玲,1996:26)。然而,“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相对立,具体到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语境中即为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进行征服与掠夺,将其“物化”、“边缘化”。在战争中,主角是男人。女性处于弱势的地位、边缘地位。男人在战场上负伤、牺牲,会得到奖章勋章。但是女性在战争中的牺牲往往会被忽略不计。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在战争中失去了未婚夫,内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她曾经幻想在她作护士时,能够有机会照顾她的未婚夫。她幻想着他“头上包着绑带,或是肩头中了枪,总是个有趣的场面。”(10)然而现实却是“人家把他炸得粉碎”(10)。此时,亨利却认为自己绝不会在战场上受伤,“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争。”(21)由此可见,凯瑟琳要比亨利更早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更早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亨利后来在战场上受了伤,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凯瑟琳内心的创伤却鲜有人关心。
除去精神上的创伤,女性在战争中也会受到肉体上的伤害。亨利在初次见到凯瑟琳时,是因为她的美丽。他并不爱凯瑟琳,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战争中,女性沦为男性满足自己欲望,掩盖对战争恐惧的工具。战场之外,到处都有供士兵和军官娱乐的妓院,在亨利休假时,很多人推荐他去米兰、罗马等地方找漂亮姑娘。在这些人心中,女性是男人的消费品和麻醉剂。
3 寻找出路:回到自然与爱情的怀抱
自然与女性的地位受到破坏,导致的结果是男性对生活的迷惘与绝望。当凯瑟琳拒绝见亨利时,亨利才认识到“我本来把来看凯瑟琳当做一件很随便的事,我甚至喝的有点醉了,差不多完全忘掉要来看她了,但是现在我见不到她,心里却觉得寂寞空虚。”(23)亨利开始阶段并没有爱上凯瑟琳,但是他认为凯瑟琳一定是爱自己的,甚至认为自己这是在下棋,“所有步数,早已看得清清楚楚。”(14)事实上,凯瑟琳知道亨利是在演戏、在撒谎。所以她会说“我们演的这场戏糟透了。”(45)从此处亨利认识到凯瑟琳并不是一个“疯姑娘”,她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当他认识到女性的智慧时,才真正爱上了凯瑟琳。亨利在战争中负伤,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接受了“战争不会结束”的观点。此时他的内心充满对战争的恐惧、厌恶,以及对前途的迷茫。但是与凯瑟琳的爱情让他找到了抵制战争影响的途径。在爱情中亨利感到的是幸福快乐。因此,凯瑟琳在亨利心中的地位不再是宣泄的工具,而是与他地位平等的爱人。在亨利谈及要回前线时,凯瑟琳回答,“等你要走的时候再说吧……现在我们快乐幸福,彼此相爱。”(64)凯瑟琳让亨利暂时忘却了前线的痛苦,忘却了苦痛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