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惯用语统称为熟语(胡裕树,1962)。汉语惯用语作为熟语中的一类,是用来表达习惯含义的固定语言。因其简明生动,通俗有趣,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三音节的语言形式等语言特点深受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喜爱。本文将以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汉语惯用语的学习。
关键词:汉语惯用词;对外教学;韩国留学生
汉语惯用语蕴涵丰富的中国民间风俗文化,是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语言精粹,因此,汉语惯用语一直吸引着外国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而又因韩国与中国互为邻邦,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韩国的风俗人情,文化底蕴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汉语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两者的语言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教学实践出发,韩国学生对汉语学习的主要难点体现在中韩语言的文化差异上,而汉语惯用语就是其中一类。本文将梳理对韩国学生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汉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是富于民族特点的一种固定词组。胡裕树在1962年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真正确立了汉语惯用语是一种语言单位的地位。以下将从音节、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介绍汉语惯用语的特征。
汉语惯用语大多为三个或以上音节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且格式相对固定,常用语口语中,多来自日常生活,书面语中出现较少。例如,“拍马屁”、“吹牛皮”、摆架子”、“泼冷水”,汉语惯用语绝大多数通过通俗易懂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意思。
除了三音节构成特点外,语义的双层性是其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字面意义是比喻意义的基础,如:“露马脚”的字面意义味儿“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其比喻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
此外,汉语惯用语因大多出自民间,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点是生动通俗易懂,在正式的场合以及文件中很难见到。如,“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饭再说”,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现代人称为的“淡定”心态,不管发生什么事,吃完饭再说。
二、对韩国留学生汉语惯用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单位。惯用语在母语或第一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在成人本族语者的言语中更高达80%(刘正光,2001)。因此,漢语惯用语是汉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汉语和韩语尽管了很多共通的地方,但这些共通的地方也为韩国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带来诸多困扰。
2.1语义的双重性偏误及对策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有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又因博大精深汉语经常使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段来表达其词语的实际意义。因此,不能正确理解汉语惯用语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比喻意义是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
(1)我被绊脚石绊了一跤。
用来表示拦阻事情正常发展的力量的“绊脚石”,韩国的留学生很容易理解为字面意义的路边的石头了;
(2)他在做白日梦,“白日梦”
并非真正的梦,常指不切实际的想法,其中包含取笑的语气和成分。
以上两个例子为语义的理解有误,及语言的输入有误。以下是学生对汉语惯用语的输出有误。
(3)王老师今天拍马屁,表扬我的汉语进步很快。
“拍马屁”含有贬义的色彩,是别有目的的讨好奉承人的意思,常用在下级对领导身上,学生在此用拍马屁来形容老师对学生的表扬,这属于输出有误。
以上皆为典型的语义偏误例子,语义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汉语初学者犯的错误。因此,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些实际的句型和例子来进行联系,多设计一些实际的汉语语言环境锻炼学生以巩固和丰富学生的汉语知识量。
2.2 语用偏误及对策
汉语惯用语表现力很丰富,一般用在日常生活中,多在口语化地场合居多,不适宜用于正式的书面文件和严肃的场合。这种语用上的偏误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上很普遍。
(1)我在这么段时间内学会了好多汉语口语,真有两下子。
在别人做的比较出色时,可以夸赞“有两下子”,因此,该惯用语往往是用在夸别人时,如果用在夸自己身上就不合适了。
(2)他在学校的成绩不好,李老师决定炒他鱿鱼。
“炒鱿鱼”就是解雇的意思。而老师和学生是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这里“炒鱿鱼”的使用对象出现了错误。(马晓娜,2008)
造成这种语用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外语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借助母语的只是结构来理解外语,这是母语的负迁移。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多选择那些含义和形式与韩国留学生母语类似的例子,并使学生反复练习以形成语感。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比较和总结出汉语和韩语之间哪些差异容易对留学生产生干扰,并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多加练习。
2.3文化偏误和对策
汉语惯用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精神文化、思维方式、物质文化等(胡帆,2010)。因此,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一座高山。除了来自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困难外,韩国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汉语的负迁移,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留学生在对汉语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就会用一个自己熟悉的且具有相同语素的汉语惯用语来代替,因此,语法结构、成分搭配不当等偏误就出现了。如:“八”字还没一撇,该惯用语中“八”字才写了一半,还有一撇没写,这是用比喻手法形容事情还没有眉目,带有联想的色彩,诙谐戏谑又生动形象。修饰用法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汉语惯用语中蕴涵的文化因素是韩国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且贴近生活的,或在韩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惯用语以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并利于他们在生活中操练和使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总结
汉语惯用语是在汉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民族情绪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语言,因此,在韩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主要体现在汉语语义、语用以及文化方面。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后,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汉语惯用语学习,并添加一些句型和实际的交际机会进行练习,课堂上也需要设计一些真实实际的场景给干过留学生提供交际机会,提高汉语惯用语的运用水平。其次,教师可针对中韩两国的惯用语及其文化的异同点,并对留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多加讲解练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正光,《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于意义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P.93-97
[2]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3]胡帆,《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与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J]重庆师范人学,2010年,P.26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关键词:汉语惯用词;对外教学;韩国留学生
汉语惯用语蕴涵丰富的中国民间风俗文化,是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语言精粹,因此,汉语惯用语一直吸引着外国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而又因韩国与中国互为邻邦,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韩国的风俗人情,文化底蕴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汉语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两者的语言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教学实践出发,韩国学生对汉语学习的主要难点体现在中韩语言的文化差异上,而汉语惯用语就是其中一类。本文将梳理对韩国学生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汉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是富于民族特点的一种固定词组。胡裕树在1962年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真正确立了汉语惯用语是一种语言单位的地位。以下将从音节、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介绍汉语惯用语的特征。
汉语惯用语大多为三个或以上音节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且格式相对固定,常用语口语中,多来自日常生活,书面语中出现较少。例如,“拍马屁”、“吹牛皮”、摆架子”、“泼冷水”,汉语惯用语绝大多数通过通俗易懂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意思。
除了三音节构成特点外,语义的双层性是其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字面意义是比喻意义的基础,如:“露马脚”的字面意义味儿“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其比喻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
此外,汉语惯用语因大多出自民间,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点是生动通俗易懂,在正式的场合以及文件中很难见到。如,“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饭再说”,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现代人称为的“淡定”心态,不管发生什么事,吃完饭再说。
二、对韩国留学生汉语惯用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单位。惯用语在母语或第一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在成人本族语者的言语中更高达80%(刘正光,2001)。因此,漢语惯用语是汉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汉语和韩语尽管了很多共通的地方,但这些共通的地方也为韩国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带来诸多困扰。
2.1语义的双重性偏误及对策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有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又因博大精深汉语经常使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段来表达其词语的实际意义。因此,不能正确理解汉语惯用语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比喻意义是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
(1)我被绊脚石绊了一跤。
用来表示拦阻事情正常发展的力量的“绊脚石”,韩国的留学生很容易理解为字面意义的路边的石头了;
(2)他在做白日梦,“白日梦”
并非真正的梦,常指不切实际的想法,其中包含取笑的语气和成分。
以上两个例子为语义的理解有误,及语言的输入有误。以下是学生对汉语惯用语的输出有误。
(3)王老师今天拍马屁,表扬我的汉语进步很快。
“拍马屁”含有贬义的色彩,是别有目的的讨好奉承人的意思,常用在下级对领导身上,学生在此用拍马屁来形容老师对学生的表扬,这属于输出有误。
以上皆为典型的语义偏误例子,语义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汉语初学者犯的错误。因此,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些实际的句型和例子来进行联系,多设计一些实际的汉语语言环境锻炼学生以巩固和丰富学生的汉语知识量。
2.2 语用偏误及对策
汉语惯用语表现力很丰富,一般用在日常生活中,多在口语化地场合居多,不适宜用于正式的书面文件和严肃的场合。这种语用上的偏误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上很普遍。
(1)我在这么段时间内学会了好多汉语口语,真有两下子。
在别人做的比较出色时,可以夸赞“有两下子”,因此,该惯用语往往是用在夸别人时,如果用在夸自己身上就不合适了。
(2)他在学校的成绩不好,李老师决定炒他鱿鱼。
“炒鱿鱼”就是解雇的意思。而老师和学生是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这里“炒鱿鱼”的使用对象出现了错误。(马晓娜,2008)
造成这种语用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外语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借助母语的只是结构来理解外语,这是母语的负迁移。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多选择那些含义和形式与韩国留学生母语类似的例子,并使学生反复练习以形成语感。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比较和总结出汉语和韩语之间哪些差异容易对留学生产生干扰,并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多加练习。
2.3文化偏误和对策
汉语惯用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精神文化、思维方式、物质文化等(胡帆,2010)。因此,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一座高山。除了来自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困难外,韩国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汉语的负迁移,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留学生在对汉语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就会用一个自己熟悉的且具有相同语素的汉语惯用语来代替,因此,语法结构、成分搭配不当等偏误就出现了。如:“八”字还没一撇,该惯用语中“八”字才写了一半,还有一撇没写,这是用比喻手法形容事情还没有眉目,带有联想的色彩,诙谐戏谑又生动形象。修饰用法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汉语惯用语中蕴涵的文化因素是韩国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且贴近生活的,或在韩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惯用语以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并利于他们在生活中操练和使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总结
汉语惯用语是在汉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民族情绪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语言,因此,在韩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主要体现在汉语语义、语用以及文化方面。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后,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汉语惯用语学习,并添加一些句型和实际的交际机会进行练习,课堂上也需要设计一些真实实际的场景给干过留学生提供交际机会,提高汉语惯用语的运用水平。其次,教师可针对中韩两国的惯用语及其文化的异同点,并对留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多加讲解练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正光,《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于意义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P.93-97
[2]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3]胡帆,《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与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J]重庆师范人学,2010年,P.26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