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由于政策、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就业率、升学率已经成为困扰县域中职学校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如何为服务县域地方经济建设寻求有效的对策,已成为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十八大报告中大篇幅讲到了教育现状,并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技能型人才,因为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就业教育。
一、桂平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现状
近三年来,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升学就业并重”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管理树形象、以质量求生存、以就业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桂平市职校为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联合办学工程成效显著。近三年共有2000多名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就业率达98%。二是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三年来职校为全桂平市共培训农民工6000多人,安置外出务工人员4300多人。三是对口升学成效显著。近三年中职对口高考上线人数达800多人,其中本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线69人。
二、目前桂平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规模受限
由于受桂平市(县)域经济条件的限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造成办学条件较差,实验实训基地少(只有桂平市一职汽修、数控实训基地),实验实习设备缺乏,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讲,校舍严重不足,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文秘等13个专业,共36个教学班,有些专业有些年级只能合班上课;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体育活动室及仪器设备小而少,操场面积过小,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训基地少,学生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建设不配套,缺少能实践实训的教师
全日制本科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紧缺。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在数量上不平衡,专业课教师大都是理论型的,实践实训能力不强,有时根据专业的调整而临时调整部分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师进行其他文化课或专业课的教学。由于临时调整频率高,因此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不能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部分职业学校主要以对口升学为主,其次是转移劳动力的培养,缺乏中等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专业技术劳动者的现实针对性。
(四)教育系统内部存在认识偏颇,重文化课轻专业课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为抓住这根生命线,学校人为地使“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
(五)专业设置忽视本地需求、盲目创新、多而不精、缺乏统筹
一是忽视本地社会需求,使传统的“农”字头专业缺失,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二是盲目追求向外、向新求突破。一味地发展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导致热门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为迎合学生和家长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瞄准发达地区的经济类型开设新专业,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许多学生因业务不过关导致就业困难。三是陷入“多而不精”的误区。认为专业类型越多越能证明办学规模大、办学能力强,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站得住脚,将“多而全”当做自己的办学特色,不管条件如何,设置的专业大多在10个以上,实际上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真正的办学特色,更难产生良好的办学效益。
(六)认识偏差,“出口”不畅,致使生源不足
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还没真正把职业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社会和用人单位鄙薄职教的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七)宣传工作不到位,信誉受疑
如桂平市以“三对接”(学校、企业、工厂)的方式,采取“订单”教育的积极手段,使一部分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但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使人们对职校“出口”——就业持怀疑态度;对就读职校的学生的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和家长疑虑重重。
三、解决桂平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高职招考的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将发挥“试水”作用。据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广“技能 知识”考试方式。据新闻报导,2013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单独对口实行“抱团”招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国家、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将在2013的4、5月份,通过单独招生或对口招生联合测试方式,计划招生1.5万人。开展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试行“3 2”“2 3”学制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同时开展中职学校学生直升本科改革试点。这是职业教育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加大政策扶持、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1.制定职教经费筹措投入政策
用足用活职教经费政策,认真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按政策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积极筹措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培训,设立贫困生救助资金,减免职校建设的各项费用。认真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建立职教专项发展基金,确保职教发展的需要。
2.制定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政策
明确规范各职能部门应承担支持职教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如规定教育部门主管全市(县)职业教育;财政部门负责职教经费的筹措投入;人事部门负责教师编制管理和人才招聘引进等;鼓励支持各部门、各行业和社会力量,开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3.加大人事调配改革力度
选派既懂教育又有一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得力干部到职校任领导工作。对职校教师编制进行重点倾斜,通过招聘、培养、调配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的内在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全面改善职校的办学条件
扩大学校占地面积,建足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整合优势资源。
(二)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办特色学校
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三个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原则,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侧重如下考虑。
1. 立足地方,面向农村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性发展的内涵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应当立足地方,面向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产业类型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合理地运行。一要把专业设置当做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交融点”,优化“农”字头专业模块;二要着力于对传统的“农”字头专业的改造;三要适时开设“农”字头新专业。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检疫、园林规划与设计、花卉技术与经营管理、作物无公害栽培与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农用汽车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会计方向)、宠物养护、乡村综合管理等。
2.与时俱进,超前发展
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系统。特别是骨干专业的选定和培育,要与本地主要产业相结合,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的特色行业设立相关专业,建立有效的联合办学机制,充分发挥职教的经济生成功能。
3.继承传统,大胆革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是依靠一批传统专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农村职教应当正确对待传统专业。因为传统专业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信誉,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既要与时俱进,适时开设一些新专业,又要着力于传统专业的现代化提升。
4.加强统筹,协调发展
改变学校对专业设置一手“包揽”的局面,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总揽全局、把好关口、正确引导、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地方职教资源形成合力,形成“大职教”的办学格局;对专业设置、专业招生宣传、师资配备、设备添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渠道的拓展等方面给予宏观统筹指导。
桂平市工业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目前有长安工业园(以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为主体)、龙门工业园(建陶产业)、木乐工业园(以休闲服装业为主体)。学校设置的专业应与地方工业产业化相一致,为本地企业培养相应的人才,为桂平市经济建设服务。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兼顾文化课教学,就业和升学两条出路都要畅通
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外地优质职教资源及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真正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仲岩.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4):51—52.
[2]邓宏宝.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07(4):40—41.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在十八大报告中大篇幅讲到了教育现状,并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技能型人才,因为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就业教育。
一、桂平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现状
近三年来,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升学就业并重”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管理树形象、以质量求生存、以就业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桂平市职校为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联合办学工程成效显著。近三年共有2000多名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就业率达98%。二是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三年来职校为全桂平市共培训农民工6000多人,安置外出务工人员4300多人。三是对口升学成效显著。近三年中职对口高考上线人数达800多人,其中本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线69人。
二、目前桂平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规模受限
由于受桂平市(县)域经济条件的限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造成办学条件较差,实验实训基地少(只有桂平市一职汽修、数控实训基地),实验实习设备缺乏,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讲,校舍严重不足,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文秘等13个专业,共36个教学班,有些专业有些年级只能合班上课;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体育活动室及仪器设备小而少,操场面积过小,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训基地少,学生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建设不配套,缺少能实践实训的教师
全日制本科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紧缺。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在数量上不平衡,专业课教师大都是理论型的,实践实训能力不强,有时根据专业的调整而临时调整部分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师进行其他文化课或专业课的教学。由于临时调整频率高,因此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不能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部分职业学校主要以对口升学为主,其次是转移劳动力的培养,缺乏中等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专业技术劳动者的现实针对性。
(四)教育系统内部存在认识偏颇,重文化课轻专业课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为抓住这根生命线,学校人为地使“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
(五)专业设置忽视本地需求、盲目创新、多而不精、缺乏统筹
一是忽视本地社会需求,使传统的“农”字头专业缺失,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二是盲目追求向外、向新求突破。一味地发展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导致热门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为迎合学生和家长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瞄准发达地区的经济类型开设新专业,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许多学生因业务不过关导致就业困难。三是陷入“多而不精”的误区。认为专业类型越多越能证明办学规模大、办学能力强,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站得住脚,将“多而全”当做自己的办学特色,不管条件如何,设置的专业大多在10个以上,实际上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真正的办学特色,更难产生良好的办学效益。
(六)认识偏差,“出口”不畅,致使生源不足
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还没真正把职业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社会和用人单位鄙薄职教的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七)宣传工作不到位,信誉受疑
如桂平市以“三对接”(学校、企业、工厂)的方式,采取“订单”教育的积极手段,使一部分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但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使人们对职校“出口”——就业持怀疑态度;对就读职校的学生的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和家长疑虑重重。
三、解决桂平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高职招考的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将发挥“试水”作用。据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广“技能 知识”考试方式。据新闻报导,2013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单独对口实行“抱团”招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国家、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将在2013的4、5月份,通过单独招生或对口招生联合测试方式,计划招生1.5万人。开展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试行“3 2”“2 3”学制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同时开展中职学校学生直升本科改革试点。这是职业教育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加大政策扶持、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1.制定职教经费筹措投入政策
用足用活职教经费政策,认真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按政策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积极筹措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培训,设立贫困生救助资金,减免职校建设的各项费用。认真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建立职教专项发展基金,确保职教发展的需要。
2.制定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政策
明确规范各职能部门应承担支持职教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如规定教育部门主管全市(县)职业教育;财政部门负责职教经费的筹措投入;人事部门负责教师编制管理和人才招聘引进等;鼓励支持各部门、各行业和社会力量,开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3.加大人事调配改革力度
选派既懂教育又有一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得力干部到职校任领导工作。对职校教师编制进行重点倾斜,通过招聘、培养、调配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的内在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全面改善职校的办学条件
扩大学校占地面积,建足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整合优势资源。
(二)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办特色学校
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三个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原则,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侧重如下考虑。
1. 立足地方,面向农村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性发展的内涵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应当立足地方,面向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产业类型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合理地运行。一要把专业设置当做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交融点”,优化“农”字头专业模块;二要着力于对传统的“农”字头专业的改造;三要适时开设“农”字头新专业。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检疫、园林规划与设计、花卉技术与经营管理、作物无公害栽培与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农用汽车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会计方向)、宠物养护、乡村综合管理等。
2.与时俱进,超前发展
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系统。特别是骨干专业的选定和培育,要与本地主要产业相结合,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的特色行业设立相关专业,建立有效的联合办学机制,充分发挥职教的经济生成功能。
3.继承传统,大胆革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是依靠一批传统专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农村职教应当正确对待传统专业。因为传统专业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信誉,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既要与时俱进,适时开设一些新专业,又要着力于传统专业的现代化提升。
4.加强统筹,协调发展
改变学校对专业设置一手“包揽”的局面,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总揽全局、把好关口、正确引导、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地方职教资源形成合力,形成“大职教”的办学格局;对专业设置、专业招生宣传、师资配备、设备添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渠道的拓展等方面给予宏观统筹指导。
桂平市工业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目前有长安工业园(以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为主体)、龙门工业园(建陶产业)、木乐工业园(以休闲服装业为主体)。学校设置的专业应与地方工业产业化相一致,为本地企业培养相应的人才,为桂平市经济建设服务。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兼顾文化课教学,就业和升学两条出路都要畅通
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外地优质职教资源及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真正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仲岩.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4):51—52.
[2]邓宏宝.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07(4):40—41.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