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听到“合资自主品牌”这个名称时还是在2007年,当时感觉一头雾水,什么叫“合资自主品牌”?当广汽本田在推出第一个合资自主品牌之时,我才开始对“合资自主”明晰起来。所谓合资自主是指由合资企业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或产品的一种方式。目前合资自主还是个很新的概念。虽然概念很新,在中国也才刚刚起步,却引来了一片质疑。
合资自主市场不被认可、换标事件频现、专家学者不断地质疑。“合资自主”的日子目前相当难过。好在9月1日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明确表示自主品牌的建设就是本土上所有自主品牌的建设,其中包括“合资自主”,虽然对合资自主的争论变得愈演愈烈,但至少“合资自主”从身份上得到了认可。
合资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所付出的实际行动,目的就是利用外资品牌的技术发展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条道路似乎从一开始就有些偏离了初衷。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多数都是利用合资企业淘汰或即将淘汰的生产线,生产过时的老旧车型,再带上自主品牌的帽子。这显然不能让对合资自主品牌给予厚望的中国人民满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近期就表示:过时的知识产权与过时的产品平台不会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多少益处。而长安汽车副总裁朱华荣也认为实际上合资自主品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研发能力的提升与品牌的提升,这些都没有做到,这也体现了企业的心声。造成这样的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是不会轻易的拿出看家本领来打造中国品牌的,新技术与新平台的共享不仅会使外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独家秘方”泄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对自身的合资品牌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这种情况的产生似乎也不能埋怨外方。从自身上找原因,合资自主的步子似乎迈大了,有些急于求成,理想与现实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但我们似乎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至少我们利用“合资自主”拥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摆脱了单纯的劳动力提供的角色,真正的站在一定基础上开始了“自主”的学习,这需要时间,还需要耐性。记得大学时有一个教授对我说“上大学目的不是让你学到很多知识,而是让你提高再学习的能力”。合资自主的平台引进、技术转让费用就像交了学费,目的不是迅速的生产出产品,而是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合资自主品牌外购了外方生产平台之后,只能短期内在一个细分市场带来经济效应,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国内汽车的研发能力。利用合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是正确的,但不应该像当前这样急躁,品牌积淀不可一蹴而就,购买别人的旧平台来开发也不是长久之计。最可取的做法就是将购买来的平台充分消化吸收,弄清精髓后再发扬光大开发合适产品。所以对待合资自主应该更宽容一些。
宽容的态度不代表可以忽视现在“合资自主”所存在的问题,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产品换汤不换药。某些企业只为迎合国家政策,不注重“合资自主”的实际发展。只重视“合资自主”的政治意义而忽略其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实际推动。这些都是造成目前“合资自主”有偏差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并不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反省或是舆论的压力所能改变的。这就要靠国家制定的政策来引导,把肩负重望的“合资自主”引回正途,当然这样的政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好在政府、行业、舆论都看到了目前的问题,还有时间加以改正。相信会有很多像我一样期待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发展的人,同样也期待着这场可以改变中国汽车行业格局的政策变革。
合资自主市场不被认可、换标事件频现、专家学者不断地质疑。“合资自主”的日子目前相当难过。好在9月1日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明确表示自主品牌的建设就是本土上所有自主品牌的建设,其中包括“合资自主”,虽然对合资自主的争论变得愈演愈烈,但至少“合资自主”从身份上得到了认可。
合资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所付出的实际行动,目的就是利用外资品牌的技术发展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条道路似乎从一开始就有些偏离了初衷。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多数都是利用合资企业淘汰或即将淘汰的生产线,生产过时的老旧车型,再带上自主品牌的帽子。这显然不能让对合资自主品牌给予厚望的中国人民满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近期就表示:过时的知识产权与过时的产品平台不会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多少益处。而长安汽车副总裁朱华荣也认为实际上合资自主品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研发能力的提升与品牌的提升,这些都没有做到,这也体现了企业的心声。造成这样的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是不会轻易的拿出看家本领来打造中国品牌的,新技术与新平台的共享不仅会使外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独家秘方”泄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对自身的合资品牌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这种情况的产生似乎也不能埋怨外方。从自身上找原因,合资自主的步子似乎迈大了,有些急于求成,理想与现实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但我们似乎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至少我们利用“合资自主”拥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摆脱了单纯的劳动力提供的角色,真正的站在一定基础上开始了“自主”的学习,这需要时间,还需要耐性。记得大学时有一个教授对我说“上大学目的不是让你学到很多知识,而是让你提高再学习的能力”。合资自主的平台引进、技术转让费用就像交了学费,目的不是迅速的生产出产品,而是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合资自主品牌外购了外方生产平台之后,只能短期内在一个细分市场带来经济效应,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国内汽车的研发能力。利用合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是正确的,但不应该像当前这样急躁,品牌积淀不可一蹴而就,购买别人的旧平台来开发也不是长久之计。最可取的做法就是将购买来的平台充分消化吸收,弄清精髓后再发扬光大开发合适产品。所以对待合资自主应该更宽容一些。
宽容的态度不代表可以忽视现在“合资自主”所存在的问题,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产品换汤不换药。某些企业只为迎合国家政策,不注重“合资自主”的实际发展。只重视“合资自主”的政治意义而忽略其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实际推动。这些都是造成目前“合资自主”有偏差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并不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反省或是舆论的压力所能改变的。这就要靠国家制定的政策来引导,把肩负重望的“合资自主”引回正途,当然这样的政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好在政府、行业、舆论都看到了目前的问题,还有时间加以改正。相信会有很多像我一样期待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发展的人,同样也期待着这场可以改变中国汽车行业格局的政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