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交流和参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科学课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关键词:教师;科学课;理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名科学教师,常常怀着一份好奇心,与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享受探究的快乐;乐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用自己的头脑看问题,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总爱与孩子们一起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畅想科学的未来,陶醉于科学的美妙之中。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春风下,自然学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从自然到科学一路走来,从一名自然教师变成了一名科学教师。科学课充满着乐趣,激荡着灵性,散发着光彩,彰显着神奇。
科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的一片沃土,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当让所有的学生在这片沃土上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有机会在观察提问、设计、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才能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改革下的科学课,给了我们科学教师一个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里面的“度”如何把握,我个人一直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着。下面我就把近些年来积累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分享,希望这些做法能给同行们带来一些帮助,让我们大家都少走一些弯路,多带给学生一些知识和好方法。
一、 课前
1. 平日做好材料的收集
(1)瓶瓶罐罐的收集。平日的我喜欢收集一些瓶瓶罐罐。例如带胶塞的小玻璃瓶、饮料瓶、八宝粥盒、铁罐头盒等,这些东西在收集的过程中我做到对每一件物品都清洗干净,以便上课时把它们应用在教学中(在讲教科版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用上了带胶塞的小玻璃瓶;在讲《我的水钟》一课时,在设计水钟过程中用到了饮料瓶;八宝粥盒则在讲湖北版教材《桥》一课时,在桥墩的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一堂好课最缺少不了的就是这些材料的准备,因为我们科学课的知识都是在做中学会,并得以应用的。
(2)其他材料的收集。我还常收集一些像凤仙花的种子、岩石、竹签、扇贝壳、泡沫、海绵、塑料盒等材料,实验室和仪器室常常堆满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科学课上可是帮了我很大的忙,它们在我的科学课大放异彩,我充分地利用这些材料为学生的科学课服务,让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2. 把废旧材料制成科学课需要用的物品
每个星期,在制作课上,我都会带领一群特别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来制作一些物品。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做实验需要至少三块同样大小的木块,用透明胶贴到一起,来增大物体的重量和体积,验证木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制作时,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锯条和木条,我们先在木条上画线,再用锯条按线拉。由于学生们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使用锯条,不太会用,于是我一个一个地耐心地教他们操作。最后学生们都学会了并能锯出需要的木块来。锯完后的木块很粗糙,学生们都不太满意,于是我就问孩子们,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当场就说:“用砂布打磨。”于是我拿来平日大家积攒下来的砂布给孩子们,他们又把锯好的木块一块一块细致地打磨好,一块块光滑的木块就从孩子们手中诞生了。孩子们在制作材料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材料制作的艰辛,从中也体会到长大要想成为对社会贡献大的科学家,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得到锻炼。
3. 从网络和书籍中获得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
平日的我喜欢钻进书店看一些不同领域的书籍。闲暇之际,也喜欢上网看一些自己不太懂的领域的知识。我常想,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了解的知识也应该是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这个社会的发展。
以上三点是我在课前为学生作的一些必要的准备。
二、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主阵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做教师的我们会更加用心去浇灌这一棵棵幼苗。每次,我认真地提前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地做好课前物品的准备,让孩子们在每一堂课上都满载希望来,也满载着知识归。有时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会为一个知识争得十分激烈;有时也会为一个精彩的实验现象而快乐;有时还会为做一个实验而担心。我记得在做“哪一段火柴棍先掉下来的实验时,在示范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说:“老师,蜡烛油烫到您手上了,多疼呀!老师不要再给我们做了。”看着孩子们那种担心劲儿,令我十分感动,我觉得,我与孩子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在课堂上,我愿送给每一个孩子一枚打开科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这样的我一直以一颗爱每一个孩子的心来引领着他们不断前进。
三、 课后
1. 课堂教学的后花园——家庭实验室
有一些实验,例如种子发芽的观察,我一部分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另一部分安排到课后的家庭实验室中,来补充我们课堂教学所不能及时做到的知识的衔接部分。
2. 知识库的建立与收集
知识库的建立与收集,基本我都安排到课后。课前针对部分知识进行有步骤地筛选,筛选后的知识列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课后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与难度的提升。
3. 课堂中的学生质疑
课堂中的学生质疑我也会安排到课后资料库的查询中来。在下一节的课前部分,我利用3~5分钟来答疑,这样一来,学生既主动地回家把课堂上的知识进行了细化,我与他们的质疑也达到了一种共识。
我认为课前、课堂上和课后这三者是三个亲密的好伙伴,谁也离不开谁,只有把这三者紧密连接,才是实实在在对学生受益匪浅的科学课。
(辽阳市宏伟区辽化二小)
关键词:教师;科学课;理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名科学教师,常常怀着一份好奇心,与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享受探究的快乐;乐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用自己的头脑看问题,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总爱与孩子们一起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畅想科学的未来,陶醉于科学的美妙之中。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春风下,自然学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从自然到科学一路走来,从一名自然教师变成了一名科学教师。科学课充满着乐趣,激荡着灵性,散发着光彩,彰显着神奇。
科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的一片沃土,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当让所有的学生在这片沃土上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有机会在观察提问、设计、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才能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改革下的科学课,给了我们科学教师一个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里面的“度”如何把握,我个人一直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着。下面我就把近些年来积累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分享,希望这些做法能给同行们带来一些帮助,让我们大家都少走一些弯路,多带给学生一些知识和好方法。
一、 课前
1. 平日做好材料的收集
(1)瓶瓶罐罐的收集。平日的我喜欢收集一些瓶瓶罐罐。例如带胶塞的小玻璃瓶、饮料瓶、八宝粥盒、铁罐头盒等,这些东西在收集的过程中我做到对每一件物品都清洗干净,以便上课时把它们应用在教学中(在讲教科版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用上了带胶塞的小玻璃瓶;在讲《我的水钟》一课时,在设计水钟过程中用到了饮料瓶;八宝粥盒则在讲湖北版教材《桥》一课时,在桥墩的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一堂好课最缺少不了的就是这些材料的准备,因为我们科学课的知识都是在做中学会,并得以应用的。
(2)其他材料的收集。我还常收集一些像凤仙花的种子、岩石、竹签、扇贝壳、泡沫、海绵、塑料盒等材料,实验室和仪器室常常堆满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科学课上可是帮了我很大的忙,它们在我的科学课大放异彩,我充分地利用这些材料为学生的科学课服务,让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2. 把废旧材料制成科学课需要用的物品
每个星期,在制作课上,我都会带领一群特别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来制作一些物品。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做实验需要至少三块同样大小的木块,用透明胶贴到一起,来增大物体的重量和体积,验证木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制作时,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锯条和木条,我们先在木条上画线,再用锯条按线拉。由于学生们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使用锯条,不太会用,于是我一个一个地耐心地教他们操作。最后学生们都学会了并能锯出需要的木块来。锯完后的木块很粗糙,学生们都不太满意,于是我就问孩子们,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当场就说:“用砂布打磨。”于是我拿来平日大家积攒下来的砂布给孩子们,他们又把锯好的木块一块一块细致地打磨好,一块块光滑的木块就从孩子们手中诞生了。孩子们在制作材料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材料制作的艰辛,从中也体会到长大要想成为对社会贡献大的科学家,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得到锻炼。
3. 从网络和书籍中获得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
平日的我喜欢钻进书店看一些不同领域的书籍。闲暇之际,也喜欢上网看一些自己不太懂的领域的知识。我常想,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了解的知识也应该是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这个社会的发展。
以上三点是我在课前为学生作的一些必要的准备。
二、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主阵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做教师的我们会更加用心去浇灌这一棵棵幼苗。每次,我认真地提前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地做好课前物品的准备,让孩子们在每一堂课上都满载希望来,也满载着知识归。有时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会为一个知识争得十分激烈;有时也会为一个精彩的实验现象而快乐;有时还会为做一个实验而担心。我记得在做“哪一段火柴棍先掉下来的实验时,在示范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说:“老师,蜡烛油烫到您手上了,多疼呀!老师不要再给我们做了。”看着孩子们那种担心劲儿,令我十分感动,我觉得,我与孩子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在课堂上,我愿送给每一个孩子一枚打开科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这样的我一直以一颗爱每一个孩子的心来引领着他们不断前进。
三、 课后
1. 课堂教学的后花园——家庭实验室
有一些实验,例如种子发芽的观察,我一部分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另一部分安排到课后的家庭实验室中,来补充我们课堂教学所不能及时做到的知识的衔接部分。
2. 知识库的建立与收集
知识库的建立与收集,基本我都安排到课后。课前针对部分知识进行有步骤地筛选,筛选后的知识列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课后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与难度的提升。
3. 课堂中的学生质疑
课堂中的学生质疑我也会安排到课后资料库的查询中来。在下一节的课前部分,我利用3~5分钟来答疑,这样一来,学生既主动地回家把课堂上的知识进行了细化,我与他们的质疑也达到了一种共识。
我认为课前、课堂上和课后这三者是三个亲密的好伙伴,谁也离不开谁,只有把这三者紧密连接,才是实实在在对学生受益匪浅的科学课。
(辽阳市宏伟区辽化二小)